被学界远远低估的尼布楚条约(二)_风闻
孔源-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2019-01-10 11:46
蒙古各部的动荡也影响着中俄两国关系的走向,这一点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 过程中就显露过直接的影响。早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前的雅克萨战争期间,中俄两 国就曾试图斡旋解决双边关系。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清朝方面多次致向俄 罗斯呈递国书,提出沙俄放弃雅克萨,遣回逃人,并表示无意扩大战争,希望同俄罗斯开始友好往来。
1686年,俄国外务衙门书吏维纽科夫和法沃罗夫奉命出使北京递交国书。使团到达托波尔斯克后不久发生了决定性的第三次雅克萨之战。 此后使团仍然按原计划前行,与当年冬天到达北京,得到了康熙帝和理藩院的接待,并见到了在京耶稣会士。二人返回后,俄国方面决定派御前重臣戈洛文出使。 1688年,戈洛文来到了尼布楚,与此同时索额图使团也启程出使尼布楚。正当中俄双方重臣决定在涅尔钦斯克/尼布楚一带开会解决边境问题时,强盛的卫拉特统治者喝尔丹率领铁骑,横扫了蒙古高原的东部,锋头直逼大兴安岭,一时间各部大乱,道路断绝。
北至色楞格斯克,东至嫩江流域,都被这次混乱波及,中方使团也因此被迫返回。此前,戈洛文曾经试图把准噶尔人变为俄罗斯的盟友。 当戈洛文行至西伯利亚时,噶尔丹却开始了东征。
本来戈洛文试图和噶尔丹联系 是为了让俄国免受喀尔喀领主袭扰,但是在噶尔丹东征后,草原民族的滚雪球效 应下的战乱和危险不仅波及到清朝控制下的漠南蒙古诸部,也一样波及到了南西 伯利亚。中俄尼布楚条约的来龙去脉不单是两大国的对垒,也是“最后的游牧帝 国”对欧亚大陆秩序最后的挑战。噶尔丹的失败的结果之一就是尼布楚条约的出台。
1688-1689年的清朝面临着噶尔丹的威胁,俄罗斯也承受着噶尔丹东征带来的冲击。此外,此时的俄罗斯在西南方面上陷入了第二次俄土战争的困境。俄军在付出不小的损失后,仍未能取得克里米亚。
清朝和俄罗斯的统治者最终达成共识,签订了互有让步的尼布楚条约。虽然清朝方面旧事重提的头人根特木尔逃亡,事件已难以解决,但双方都避免彼此属民今后的逃亡,尤其是信奉同样宗教的、分属俄清双方的蒙古诸部人众。从尼布楚条约的主要讨论话题和之后的条文来看,尽管蒙古问题没有直接列入谈判内容,但内亚局势的稳定和黑龙江定界问题一样也是条约所关切的话题。
不论从尼布楚条约的文字来看,从尼布楚条约之后中俄双边往来的君主头衔称谓来看,条约已经涉及到对内亚权力的分配问题。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1689年9月,戈洛文彻底拆毁雅克萨,将额尔古纳河沿岸要塞和驻兵辻楚左岸*,*同时加固涅尔钦斯克城。自此,两国在黑龙江上的稳定关系,一直持续到 了 19世纪50年代。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都腾出了处理内 患的手。两国内患的解决与平息,也维护了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边疆的稳定。 中俄边境局势的稳定为后来清朝在黑龙江流域直到漠南蒙古、漠西蒙古的稳步开 发奠定了基础,也推动内陆亚洲的历史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1690-1696年间,清朝对喝尔丹的反击战将他从长城附近赶回了漠西。1691年,康熙帝在今多伦同内蒙古四十九旗旗主,喀尔喀蒙古三汗,哲布尊丹巴活佛等上层人物会盟。将今日蒙古国大部的喀尔喀部也纳入清朝统治之下。尼布楚条约虽然没有直接以及蒙 古问题,也没有完全杜绝俄国势力在蒙古地区、特别是卫拉特地区的渗透,但是中俄之间达成的和平,已经可以让清朝安心解决蒙古问题了。而在俄国方面,1689 年8月初,彼得一世在平息叛乱之后完全掌控了局势。随后他开始了一系列宏伟的计划:游历西欧,改革运动,北方战争。
通过对瑞典、土耳其和波斯的战争, 俄罗斯的扩展方向朝黑海北岸到高加索山的西南部边疆发展。俄罗斯控制的西伯 利亚在尼布楚条约的体系下,则得到了相对的安宁。到了 17世纪90年代,昔日动荡不安的蒙古高原在整体上已经趋于平静,内亚地区开始步入了较为稳定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