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城,上海是一扇窗,广州是一锅汤,深圳是一股劲_风闻
城市战争-城市战争官方账号-孙不熟的城市研究,陪你发现全球机遇之城2019-01-10 11:32
文|孙不熟
前两天到广州国际媒体港参加了一个研讨会,和几位专家学者评议了一下最近热播的纪录片**《头啖汤》**,这是广州广播电视台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制作的一个纪录片。
一般来说,主旋律作品都是高屋建瓴、宏大叙事,观赏门槛高,但这部纪录片不一样,它的趣味性强,观赏性好,即便是毫无政治历史知识储备的人,也能很快被精美而温情的画面所以吸引。
作为一个80后,我未曾见过粮票、肉票、鱼票这些计划经济年代的物件,改革开放对我而言,一直是个抽象化的存在,但是这部纪录片,生动而严肃地告诉我改革开放是怎么一回事,给人强烈而持久的视听印象。
比如,片子用大量篇幅讲述了诸如一条鱼、一只鸡、一个服装店这样的小故事,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在今天看起来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广州,乃至全国,可都是天大的事情。
看完这部温情的纪录片后,我有两点感叹,第一是原来广州在过去40年为国家贡献了如此多的“第一”,**什么是“一线城市”?**不仅是实力的体现,更是“时差”的体现,就是你能勇敢地超越眼前的迷雾,开风气之先,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还能把它做成了。
第二个感叹是,这座城市的改革开放和历史上那些经天纬地、惊心动魄的改革事件很不一样,因为它太“形而下”了。
你看,这座城市的改革都是从一条鱼、一只鸡、一条路这些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小事情开始的,而且都是小人物自发的各种选择汇聚到一起,好像没有想像中那样有一套精密而严格的顶层设计,一切都显得那么春风化雨和温情脉脉。
我有时候在想,广州这座城市的本质是什么?
先对比来看看,北京毫无疑问是一座城**,**因为“城”象征着精心的设计和严格的秩序,北京城里有数不胜数的城门、环线、中轴线,它的城市气质是“秩序”。
上海是一扇窗**,**全国最好看的东西都摆放在上海,供人们观赏,所以上海是一扇五彩斑斓的橱窗,吸引万邦来朝,其城市气质是“展示”。
深圳是一股劲**,**一股拼搏进取、不服输的劲,从设立特区的第一天开始,这座城市就饱受各种眼光的打量,所以它永远憋着一股想要证明自己的劲,正是这股劲,深圳的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其城市气质是“拼搏”。
广州是什么呢?它似乎是一座没有棱角、缺少极致感的城市,正如纪录片的题目,它是一锅活色生香却又唾手可得的汤啊。
广州有句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这其实和广州湿热的气候密切相关,广州人喜欢喝汤的历史源远流长,和凉茶一起成为广州饮食文化的标志,所以煲汤是广州人根深蒂固也独具特色的一种生活方式。
而且广州人什么都敢吃,什么都敢喝,一些稀奇古怪的汤料也是老火靓汤所独有的,比如蝎子、蛇虫、乌龟……各种食材都可入汤,真正把煲汤这门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
广州这座城市的观感也是这样,土的洋的、古的今的、美的丑的,全都有,而且各自相安无事,互不排斥,像煲汤一样不断交融,形成广州特有的多样性城市风貌。
行走在广州,你既能看到欧洲一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非洲一样的脏乱差,既能看到前现代,也能看到现代,还能看到后现代,各种时空交错的混乱感,整个广州城就像一锅盛满稀奇古怪食材的汤。
我有时候在想,作为千年商都,广州和西方文明打了几千年交道,却仍然保留着强大的本土文化,它绝不封闭,却又拒绝成为别人的复制品,它追求的是兼收并蓄,像煲汤一样接纳所有食材,然后煲一锅五味杂陈的汤。
广州人喝汤还讲究头啖汤,也就是第一口汤,第一口汤是最鲜的,但同时也是未知的,你不知道它是咸是淡,是酸还是甜,也就是说,你得冒一点点险,但这并不影响广州人对“头啖汤”的痴迷。从秦汉到明清,再到民国至今天,广州向来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中华民族的很多“第一口汤”都是广州人先尝的。
透过《头啖汤》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重温到过去40年广州开风气之先的那些创举,这些“第一”未必是什么改天换地的大事情,但它开启的多米洛骨牌效应,对全国的改革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深远影响。
1. 广州是全国第一个解决了“吃鱼难”的大城市
故事要从1978年之前说起,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广州人爱吃鱼也是出了名的,但在计划经济年代,一切商品要凭票证来购买,一家人攒一个月的鱼票,可能还不够买一斤鱼,当时的广州有一句俚语叫做“四季常青吃老菜,鱼米之乡没鱼吃”。
民以食为天,水产品成为广州瓦解计划经济的一道突破口,广州实行了全国最早的水产品统购统销改革。1985年4月,广州取消了最后一张鱼票。千万不要小看一张小小鱼票的取消,它实际上开启了一系列中国人在吃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广州还是全国第一个取消粮票的城市。
2. 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出现“个体户”的城市
1979年,国家给个体经济开了一个口子。一个在广州锅炉厂当焊工的工人高德良,放弃了“铁饭碗”,下海做祖传的“太爷鸡”。“太爷鸡”的试水很成功,第一个月就有8000元营业额和3000多元利润。但问题也来了,他雇了几个帮工,被指责为“资本家剥削”。
当时,关于私营企业的雇工数量是有很大争议的。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经说过,雇工不能超过7个,超过7个就存在剥削,一些教条主义者就把马克思的这句话奉为圭臬。
感到委屈的高德良鼓起勇气在1980年12月给国务院寄了一封9页纸的挂号信,想问问个体户是否有前途。不到一个月,高德良的信就获得了国务院的正面回应。随之,各项鼓励个体经营的政策相机落地。1983年,国家允许银行向个体经营者贷款,广州成为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
**3.**广州是第一个拥有现代意义出租车的城市
1977年,港商刘耀柱第一次到广州白云区探亲,在广州火车站下车后,提着大包小包,坐了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才到家,路途颇为折腾。
发现市场需求的刘耀柱,后来决定和广州合作经营出租车,成立全国首家中外合作的出租汽车公司——广州市白云小汽车出租公司,造就了“扬手即停、计程收费、24小时服务”的全新服务模式。这让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扬手即停”式出租车的城市,引起全国各大城市效仿,“打的”这句广东话也很快成为全国通行语言。
4.广州是全国第一个拥有五星级酒店的城市
改革开放后,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港商霍英东到广州,常住东方宾馆和爱群大厦。亲戚来看他,各种登记盘查,还要打电话落实,有时竟花了大半个小时。当时所有涉外宾馆都是“闲人免进”。
发现这个市场痛点,当霍英东投资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时,坚持四门大开,不用登记,不用消费,市民可以随意进出参观。白天鹅宾馆在当时成为全国各大城市酒店业的风向标。
(白天鹅宾馆)
**5.**广州是第一个开办音乐茶座的城市
1980年,广州东方宾馆开办了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音乐茶座,邀请驻唱歌手现场演唱流行歌曲,每晚都被挤得水泄不通。这些轻松娱乐的流行音乐,一度被批评为“精神污染”。广东的文化部门适时提出“排污而不排外”,给予了新生事物以包容和鼓励。
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创举,它后来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崛起。上世纪90年代,广州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中心,发源于广州的粤语歌风靡全国,音乐茶座等市场化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孵化器的功能。
**6.**广州创立全国第一个农村股份经济组织
位于广州中心城区的杨箕村,虽没有安徽小岗村出名,但它却为中国城中村的改革提供了样本。杨箕村也是一个敢想敢干的村庄,它真正在全国出名,是1987年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股份经济组织——沙河镇杨箕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把村民的闲散资金收集起来办企业,村民既是劳动者,又是股东。
“杨箕模式”如星星之火,燎原全国,推动了农村经济改革的百花齐放。
**7.**广州开创全国第一个“借贷修桥、收费还贷”的修路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交通运输繁忙,但省内仅有的几条公路,被众多渡口分切,堵车严重。港商胡应湘当时从香港去广州就花了一整天时间,“什么也没干,一天就没有了,效率很低”。
要致富,先修路,广东的当务之急,是打通广州与深圳的交通大通道,但当时广东公路建设财政拨款,一年只有600万元,这点钱还不够修半公里高速。1984年,广东省交通厅和港商胡应湘签订了协议书,1987年,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的高速路,正式破土动工,开创了全国第一个“借贷修桥、收费还贷”的模式,并迅速传遍全国。
**8.**广州是全国第一个拥有“大哥大”的城市
说起“大哥大“,很多年轻人可能闻所未闻,但在上世纪90年代,这种最原始的移动电话,绝对是身份的象征。
当时的“大哥大”有多贵呢?几万元一台,而当时广州天河区的的房子,一平米才2000多块,也就是说,一台大哥大就可以买十几平米天河区的房子。因为价格昂贵,普通市民购买不起,“大哥大”一词由此而生。
1987年11月18日,是中国通信史上的重要一天。这一天,移动电话的鼻祖“大哥大”在广州首次开通使用,广州从此成为中国电信行业引领风气之先的创新热土。有人认为,“大哥大”的出现,与日后广州冒出网易邮箱、微信等超级互联网产品都是一脉相承的。
**9.**广州是第一个拥有现代购物中心的城市
1996年8月18日,广州天河城开业,一种区别于老百货业态的全新业态进入市场。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购物中心,在当时是一家“乜都有”的商场,被认为是“一条竖起来的北京路”。
**10.**广州是第一个举办选美比赛的城市
1988年,国内首个选美比赛“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在广州举行,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在花城”成为广州的一张名片,为演艺界、广告界选拔了大量的优秀影视广告模特、电视主持人和演员。
**11.**广州是第一个拥有纯商品房小区的城市
1979年12月21日,广州东湖新村小区打下第一根桩,这是广州市第一个商品房住宅小区,也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纯商品房住宅项目,第一个引进外资开发的住宅项目,第一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式启动。
重温这些“第一”,大部分都是有关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小事,看上去平平无奇,但我们衡量一场改革是否伟大,不就是看它能否改善人们最细微的生活方式吗?
我常常在想,改革开放这碗头啖汤为什么会让广州人先喝?除了毗邻香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和广州人的头脑里缺少条条框框有关,广州自古远离中原文化,不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只知“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正是因为有这种务实的性格特征,才能够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世界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应变,“敢为天下先”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如果要问广州最根本的城市气质是什么?从煲汤得到的启发是“交融”,摈弃本本主义,兼收并蓄,一切皆可入汤,就像独具一格的岭南建筑一样,其实没有原生内核,它本质上是一个中西方交融的产物。
广州这锅汤,既没有北京那种巍峨的气势,也没有上海那种万花筒般的绚烂,也缺乏深圳那股热血青年的冲劲,它宠辱不惊、温温吞吞,但却具备一种穿透时代的长期主义精神,这锅汤煲了2000年还没停的意思。
记得上周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参加的一个粤港澳中学生商业峰会上,一位同学说“广州就像一个老人,而深圳像一个如日中天的年轻人”,马上就有同学反驳说,广州是一个长盛不衰的千年商都,过去的40年相比其2000年历史,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何谈老去?
在此意义上,广州从来都不是一座垂垂老矣的老城,而是一锅煲了2000年的历久弥新的老火靓汤。
写到这里,想向各位**诚意推荐《头啖汤》**这部兼具观赏性和文献价值的纪录片。
长按识别图片中的二维码,进入观看页面
▽
扫描图中二维码可以观看视频
**编者注:**孙不熟是公众号“城市战争”创始人、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广州市房地产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文中部分图片选自公众号“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