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良厚:师德岂能囊括一切_风闻
热心冷眼-冷眼风云 热心天下 人敢做 我敢说 2019-01-10 10:21
达良厚:师德岂能囊括一切
摘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老师和学校就要加一等或者减一等呢?为什么学校和老师就应该为稳定而无原则牺牲呢?为什么老师被学生侵害了就不能公正地得到法律保护而以师德掩之呢?为什么如今的老师要做到连几千年前的孔圣人都不主张的“以德报怨”呢?
这就是近二十年来学校和老师最大的角色转换:学校——由学习机构到青少年托管机构,老师——由学习组织者到安全托管员。好心酸的转换呀,好可悲的转换呀,好怪异的转换呀,全是师德至上甚至囊括一切惹的祸。
针对安徽阜阳一学生恶劣袭师伤师事件,有网友居然说:“打老师者,不过是个学生嘛,教育教育算了,下不为例。”好一个“不过”,好一个“算了”,好一个“下不为例”,简直是不负责任的胡扯蛋。如果这学生严重袭伤的是该网友,他还会这样超然地“高姿态”么?
造成这种怪异说法的根本原因,是较长时期来,我们把师德无限拔高到囊括一切的不切实程度,动不动就以师德论之、概之。老师对了,人们会说:“你是个老师嘛,不要同孩子一般见识。”老师错了,人们会说:“还是个老师呢,怎么能这样?”无论怎样,在学生面前,在家长面前,甚至在其他人面前,老师只有负荆请罪的份,只有以德报怨的份。而本世纪以来,在维稳至上的背景下,在畸形扩张学生权益的氛围中,凡是涉及家校冲突、师生冲突的案件,往往抑师偏生、抑校偏家的处理策略,则强化了这种怪异。
这种怪异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师权弱化、校权弱化和生权畸涨、家权畸涨。一旦老师侵犯了学生、学校侵犯了家庭,就不得了了,就无限上纲上线,甚至非闹得天翻地覆不可。而学生侵犯了老师,家庭侵犯了学校,则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做到像上面网友所说的还算是较好的。我身边曾有一初三学生打了老师后,跑了,辍学了,想教育的机会都没了,想走法律程序更别想了。如此氛围,学生威风了,家庭威风了,老师可怜了,学校可怜了:说学生要小心翼翼,管学生要瞻前顾后,罚学生更要拐弯抹角,一般是不敢罚的,因为谁也预知不了风险,谁也承担不了畸形的责任。长此以往,学校不再以学为上,甚至可以不再称为学校了,而是以安全为上,可以称为安全机构了。安全至上是我们上上下下挂在嘴边的常规话语,如履薄冰的保护学生安全,诚惶诚恐的考虑自身安全,这就是老师和学校的几乎全部工作,这就是近二十年来学校和老师最大的角色转换:学校——由学习机构到青少年托管机构,老师——由学习组织者到安全托管员。好心酸的转换呀,好可悲的转换呀,好怪异的转换呀,全是师德至上甚至囊括一切惹的祸。
消除这种怪异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一切依法办事即可,一切走法律程序即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什么老师和学校就要加一等或者减一等呢?为什么学校和老师就应该为稳定而无原则牺牲呢?为什么老师被学生侵害了就不能公正地得到法律保护而以师德掩之呢?为什么如今的老师要做到连几千年前的孔圣人都不主张的“以德报怨”呢?
孔老夫子在《论语·宪问》中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不仅直接带来何以报德的困惑,更重要的是一般是很难做到以德报怨的,就是父母子女间也难做到,何况师生间呢?以直报怨方为理智之策,以平常正直的心态行为对待别人的怨恨,才是正常可普惠的心态行为,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们的常态经验。至于以德报怨,那是特殊情形的大胸怀、大气魄、大师德,难以常态和普惠,也不符合主流法治精神。
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