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来了!_风闻
宋鲁郑-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旅法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2019-01-12 13:50
【文/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宋鲁郑】
2019年的新年钟声刚过,一场中国人主导的大戏就在欧洲的中心巴黎登场。这就是规模空前、影响巨大、由中国驻法使馆和法国著名智库国际关系战略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巴黎论坛。
开幕当天,由于巴黎糟糕的交通,我迟到了约十分钟,本以为所有人早就入场,却惊讶的发现论坛承办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门外安检的人依然排着长龙。进到会场,更是为被众多的参与者所震撼。一场和中国有关的研讨会能够在工作时间吸引如此之多的法国各界人士前来参加,对于已经在此地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我来说可谓首见。
论坛的组织堪称大手笔,与西方最主流高端的模式不相伯仲。四场圆桌研讨会,每场四位嘉宾:中方两位,法方两位。而且是大家云集,既有大名鼎鼎的专业学者,也有如雷贯耳的政治人物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中国驻法前大使孔泉,更有参与““一带一路””的业界代表。如此豪华阵容,可谓难得的奢华精神大餐。
我也曾有幸参加过第一届论坛,虽然仅仅过去不到两年,中国已经从尝试阶段一步就跨入成熟水准,其进步之神速令人感叹。
应该说,本届论坛形式上的亮点实在炫目:举足轻重的主办方、重量级嘉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端会场、四场圆桌,但更重要的是内容。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
一是外方嘉宾立场多元,既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拉法兰、原籍伊朗没有西方中心主义的巴黎政治学院资深教授BATIE先生,也有发言时对“一带一路”多有质疑的政界和学界代表。
过去我也参加过一些论坛,如果中国是主要组织方,往往会很和谐。这既有中华文化的因素,也是不够自信的地方。但这一次完全是国际范,一展强大中国的十足自信。确实,一个直面批评和不同意见的国家和民族才是真正强大的。
二是在我有限的印象中,这大概是中方代表的表现第一次全面碾压外方。整体论,各方都有出色的观点和表现,但中方的表现更明显胜过一筹。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感觉,也是许多在场观众的感受。
中方的特点一是观点犀利,信息翔实,有理有据,有感染力。而法方或者有时流于空泛,过于偏重理论。这当然和法国这个民族好思辩的国民性有关。还记得二战时,英国发给士兵的作战手册上就这样评论法国:“整体而言,法国人比我们更喜欢做脑力争辩。你以为两个法国人激动得好像要打起来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争论抽象的看法”。
更主要的是,法方对“一带一路”了解的确实不够,还从意识形态或者价值观一些比较阵旧的角度来解读。对“一带一路”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理解也偏颇。
比如就有多个发言人谈到“一带一路”的债务问题。我在发言时现场即席发挥做出回应:债务是全球常态,80年代有拉美债务危机,九十年代有东南亚债务危机,21世纪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非洲更是债务常态化。债务的产生另有内在原因,把它和“一带一路”连在一起是不正确的。
类似的现象也体现在观众上。以我参与回答的两个问题为例。一是一位观众提问说他发现有三个中国:来自政府层面的中国,能力和素养很高,平民百姓的中国很勤奋很平和,但也有第三个中国,一些中国人非法进入,在当地组成黑社会,有很多违法行为。
我的回答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多元多层面的,正常现象。比如加拿大被认为是一个法治国家,民众的法治素养很高。可最近就有加拿大人签证过期了,黑在中国,还非法打工,被中方发现并进行了法律处理。不管哪个国家,都会有这种事情,用法律手段处理就是了。”
另一个问题则是问“一带一路”投资是不是由中国承担的,主要的投资方是谁。我直接告诉他:“‘一带一路’的项目很多是中国牵头,但资金来源很多元。既有世界银行,也有亚洲开发银行,当然也有亚投行。”2016年仅世界银行一家各种形式的出资额就高达385亿美元。
当然事实上远比我介绍的更丰富。仅国际性银行还有金砖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丝路资金、中非发展基金(CAD)、中俄投资基金(RCIF)等。此外还有企业自有资金、合作方的资金,还有社会资金。
我也很理解现场观众何以有这样的疑问,这真的要归功于法国媒体的积极误导。类似的在业内人士看来都是比较初级的问题如环保、能源等问题,都立即得到了中国出场嘉宾全面有力的回应。
我看到法方嘉宾和观众的表现,也确实感受到法国和美国的不同。美国反应敏捷,行动快,虽然这种行动和反应未必正确。比如对“一带一路”,美国很迅速地明确了反对的立场。而欧洲仍然处于犹豫和摇摆之中,在批评、怀疑、接受之中徘徊,到现在都无法明确要采取何种方式。欧洲的这种风格是任何一方打交道时都面临的难题。
不过应该承认法方重量级嘉宾拉法兰先生确确实实显示了极高的水准。他的发言表情丰富,铿锵有力,极富感染力。尤其重要的是他太了解法兰西这个民族了。他从法国的利益出发,提出既要抓住美国,也要抓住中国。欧洲应当采取一种合作的战略,通过与各方最大化的合作来回击单边主义错误做法。外界对“一带一路”的质疑,他则回应不要只看微观具体的问题,更要从整体来把握,提出这是多边主义的新发展。法国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发起共同的行动倡议,并且推出能与各方战略兼容的合作项目。简而言之,欧洲和法国都应该积极参加“一带一路”。
一场成功的论坛,不仅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还有听到对方不同的声音,更有能力对之做出有效的回应。从这个角度讲,此次““一带一路””论坛可接近满分。而这个满分的意义早已超过这场研讨会。十八大之后,中国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改变有理说不出,有理讲不好,讲了也传不出去的被动局面。仅仅几年间,中国讲好故事的能力大幅提升。这场论坛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杰作。
如果从我在法国生活近二十年的角度看,我们先后经历了货进来(中国制造)、人进来(大量游客)、钱进来(大量投资),直到今天中国故事来了!这个历程也表明,软实力是必须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之上。我曾在会场听到法国观众这样一个对话:“这个活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啊”,“你没看副总干事是中国人吗?”然而中国资深外交家曲星先生能够任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层,背后自然是国家的实力。
当然一场论坛并不能解决所有分歧。我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也坦率地指出:“一带一路”连结世界上最具分量的中国和欧洲,事涉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有的人或许是不了解或者被误导,但也有不少精英是站在战略角度,从微观上入手去质疑。比如不透明,中国企业主导、法律问题、环境问题。但他们真正的出发点并非这些问题本身。
那么欧洲如何面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呢?正如我在接受新华社巴黎分社评论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时所评论的:“这需要战略远见和政治勇气”。当年戴高乐和中国第一代领导人能够在那样复杂和尖锐的局势面前做出如此英明的历史性决定,原因就在这里。
在可预见的未来,类似于““一带一路””巴黎论坛这样精彩而引人入胜的中国故事将成为东西方交流最亮丽的风景。中国仅仅向外输出产品的时代已经远去,中国故事,中国思想,中国方案将和此前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一样,成为全球人类社会的日常存在,并和它们一样带给全球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为观察者网风闻社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