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宁波、青岛、大连,计划单列市还有未来吗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34579-2019-01-12 09:22
文丨西部君
合肥拆分巢湖,成都代管简阳,西安代管西咸新区,济南吞并莱芜……
沿着这条城市发展的主线看,“强省会”的逻辑相当明显。而济南吞并莱芜说明,不止中西部要做大省会,东部经济大省也要强化龙头。
省会城市越来越强大,在省内而言,资源更加集中,地级市短期可能要做出些牺牲;至于对全国城市竞争格局的影响,西部君在昨日的《中国的省会是如何变强的》提到过:
真正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5个非省会的计划单列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
中国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行政资源的配给。这些计划单列市,在过去拥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但在普遍的“强省会”战略下,其地位和分量多多少少会下降。
比如青岛,如果山东做大济南,那么省内的资源就得适当向济南倾斜,在发展时序上给与它优先的安排,计划单列市的经济加持效果,未必还有过去那么显著。
那么,计划单列市还有未来吗?考虑到深圳的特殊性,所以这层设问更多是针对剩下来的厦门、宁波、青岛、大连四个城市。
01
中国的城市等级在如何变化
前面提到,中国城市的发展,与政治和政策因素息息相关,政策红利给谁不给谁,几乎可决定一座城市的上限。
所以要回答计划单列市还行不行,先得看这几十年的城市等级,以及背后的行政资源配给逻辑,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1997年重庆脱离四川直辖,北京、上海、天津加重庆,四个席位名单就此固定。毫无疑问这四个城市处在行政等级的顶端,国家有什么礼包,当然最先考虑给它们。
当然有两点要注意:第一,北京和上海,与重庆和天津,不在一个政策层级;第二,没有直辖地位的深圳,地位不输直辖市。
直辖市下面,就是范围更广且低半级的副省级城市了。但其实计划单列市的历史要更久,名单也几度变化,最多的时候数量达到14个。
直到1994年,原14个计划单列市加上杭州、济南,被列为副省级城市,而随着重庆直辖,计划单列市只剩下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
来源:中国商业研究院
15个副省级城市中,10个省会城市(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5个非省会的计划单列市,这个格局一直维持到现在都没有变动。它们的地位,则仅次于直辖市,高于一般省会。
先直辖市+深圳,再副省级城市,再省会,再到地级市,这就是中国行政资源配给的差序格局。
而从计划单列市名单的几度变化,到副省级城市的推出,再到目前各个城市都眼红的国家中心城市名单,为什么有了前者,还要后者?
因为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等级的调整和名单的钦定考虑都不一样。
比如八九十年代,大家的底子都差,但又要对外开放,就得通过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来拉一把。所以15个副省级市中,东北占了4个席位——沈阳、长春、哈尔滨,加计划单列市大连。
早期的计划单列市,单列的内容,就包括商品分配、主要物资调拨等;另一方面,“计划单列市”的称呼,同样也说明,这一时期城市发展,有高度的行政导向和计划色彩,着眼点不只是经济,还有政治乃至地缘的考量。
副省级城市取代过去的计划单列市,其实也是在突出市场的色彩,减弱行政导向。
来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在副省级城市概念推出来的1994年,恰恰也是分税制改革的起点,中央、地方开始分灶吃饭,地方拥有更多的经济权限,去顺应市场和开放的浪潮。
再往后,这些年城市的行政等级几乎没有变过,因为行政手段主导城市发展的手段,在慢慢地淡化,所以未来不太可能出现大范围的调整。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的推出,基建、投资、新区建设、大型的会议论坛等,政策、资源依然会优先给,但不配任何更高的行政等级。
像郑州,哪怕入围大名单,还是普通的省会级别,也多半不会被增补进副省级城市。
相对于以往,副省级城市尤其计划单列市,所蕴含的政治红利,边际效应将逐渐递减,城市竞争的“自发秩序”会增强。
02
国家中心城市,一种新的竞争逻辑
城市越来越庞大,这几乎是全世界的规律。不过它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资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不断在经济的高地堆积;二是行政区划的调整,简单粗暴,立竿见影。
从合肥到济南,从拆分到共建新区到吞并,“抢”地盘方式多种多样。“抢”地盘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人口和产业腹地。
它们基本上都是副省级城市,有行政等级的加持,还要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容,恰恰是因为只靠“副省级”的行政赋权,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目标。
一般预算收入变化,来源博闻财经
副省级省会城市之间,竞争白热化;副省级非省会的计划单列市之间,分化也相当明显:
2010年到2015年间,小学生数量,宁波和大连增长只有3%左右,厦门和深圳,高达40%左右;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大连、青岛只有60%左右的增幅,深圳却翻了接近两番;一般预算收入,增速低的如大连,只有16%,高的如深圳146%……
计划单列市之间的分化,正是城市发展逻辑改变的结果,它印证了单列经济效果边际递减的事实。
至于去和中西部城市比,计划单列市仍然有资格傲视群雄,但底气显然没过去那么足。
比如郑州不在副省级城市之列,但已经入围国家中心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大连,在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上,也明显弱于副省会城市沈阳。这一点见此前西部君的分析《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给谁?》。
第一波改革开放浪潮下,计划单列市几乎都是沿海港口城市;产业转移,大大改变了城市竞争的格局。中西部省会机会多了,为了在全国争夺资源,往往会拼命做强省会。
相对而言,计划单列市,有行政级别,却也只剩下行政级别。举个很现实的例子,你能想象亚运会的举办权,给计划单列市的宁波,而不给副省级城市的杭州吗?
国家中心城市近几年很火,明确提出相关建设目标的城市接近二十个。相对于过去的副省级概念,国家中心城市的变化,不只是淡化了行政等级,还在于更加强调区域协同性,强调对周边兄弟城市的辐射拉动作用。
论辐射拉动的功能作用,省会尤其是副省级省会,更适合成为全省进行顶层设计的支撑,自然要强于计划单列市,这也正是目前还没有非直辖、非省会城市入围国家中心城市的原因。
有论者提到,二流的直辖市,未来可能会输给经济人口大省“强省会”城市。判断未必准确,但它也说明,传统的行政等级体系,与当下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一定的脱节。
03
计划单列市还有未来吗
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流传的版本有很多,不过各个版本中,厦门、宁波、青岛、大连四个计划单列市,尤其像宁波、大连,几乎很少出现。
随着“强省会”战略的强化,计划单列市,可能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
在财税等方面,它们依然拥有更大的经济管理权,甚至可以直接对接中央;但在省内,反而会被放在资源配给的第二序列。
西部君此前多次提到,现在的区域经济竞争,早就不是单体城市的竞争,而是城市群、都市圈的竞争,城市群内部比大小,计划单列市未必比得过副省级省会。
来源:网络
这是否意味着计划单列市是最大输家?当然未必。
比如“杠杆游戏”就提到,因为资源虹吸的因素,“强省会”战略,很容易导致省会城市在省内缺少朋友。
计划单列市反而没有这种顾虑,因为关系更加平等,不存在大力吸血的局面,从区域协作的角度考虑,可以借此与地级市兄弟们搞好关系,加强产业配套。
经济上更大的管理权,让它们能够更加灵活,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而不像省会城市,有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牵绊。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计划单列市之间,也会发生分化。比如厦门,它所在的福建,省会福州是华东沿海省会城市中唯一没有被确定为副省级的城市,地位要低于厦门。
至于大连,哪怕无法像沈阳那样代表东北,去争夺国家中心城市的角色,东北的门户,这个大的区位格局也不会变。
所以,计划单列市的历史地位会下降,但经济地位却未必,最大的变数在于,在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节点上,能不能率先完成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