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入副中心之前,北京“市政府”其实搬过好几次家_风闻
心之龙城飞将-2019-01-13 23:56
来源:北京日报
1月11日上午,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主广场举行了升旗仪式。自此,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市级行政中心的这次搬迁,是首都北京城市发展史的一个新起点。
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地址从正义路2号变为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7号。
正义路2号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时间最久的办公区,但不是最早的,也不是唯一的,另外两处您知道在哪里吗?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之前,是什么机构负责建设和管理北京?
那时候北京“市政府”又是哪里?
今天,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就为您捋一捋北京“市政府”的百年变迁。
01
顺天府
如果穿越到清朝的北京城,有事找衙门,应该往哪儿走?
老北京可能会告诉你,明、清两代北京的地方政府是“一府两县”。这“一府”指的就是顺天府,“两县”则是以中轴路划分的宛平县和大兴县(不是现在的大兴区,名字虽然沿袭,但是辖区不同)。
这里说的顺天府可不是连锁超市,作为行政单位,府比省低一级,比县高一级,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市。
有段相声叫《夸住宅》,其中甲问乙是哪里人,乙说:我是顺天府。甲说:顺天府是四路飞虎厅,代管二十四州县,通、三、武、宝、蓟、香、宁,霸、保、文、大、固、永、东,大、宛、涿、良、房,昌、顺、密、怀、平,不知道您是哪一县呢?
当年的顺天府,比如今的北京市管辖范围更大,可以说是囊括了京津冀。
顺天府地图1900年北京全城地图 顺天府的办公地点在皇城东北角,今天的交道口东公街45号。如今,顺天府府衙只剩下大堂。据说当年堂上还挂着雍正皇帝亲笔题字:“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克胜任。”
顺天府尹虽然是北京的地方官,但是能管的事情并不多。
那时候北京内城好似一个大军营,皇城内的皇族归宗人府管,旗人由步军营管,各级官员则有所属衙门提供福利。顺天府尹名义上和九门提督“共管”北京内城,但九门提督是一品大员,根本不会和三品的顺天府尹商量事。
北京外城住的有汉族高官,也有平民。清末以前,“流民不入京”,在城里居住的几乎都是“老北京”。
顺天府真正能管的是北京城墙之外的地。在城墙内,顺天府最大政绩是管教育。“顺天府学”作为京师的官办学校,位于今府学胡同,比旁边的大兴县县衙还有名,府学胡同的名字就是根据顺天府学而来。
顺天府大堂旧址 顺天府说到底是个衙门,根本没有近代城市管理的概念。市中心道路年久失修,一下雨立马变成泥浆。人走车轧,天长日久许多主要干道中央都有几道大车辙。冬天,人们将煤灰倒在街上,西北风一刮,灰土满天。皇帝每次出行都要黄土垫道,因此北京许多街道比两边民房地势高出许多。
清末北京的排水系统几乎失灵,虽然官府照惯例每年春天都要疏浚排水道,但政局动荡、财政入不敷出,许多沟渠形同虚设。那时候各家房前都有脏水坑,雨后积水状况就更加严重了。
1880年代的崇文门大街,即使在晴天街上的车辙也非常触目惊心。1870年代,骡马市大街被大车轧出两溜儿深深的车辙。 托马斯·查尔德摄1901年崇文门大街上的大水坑,这才叫下雨来北京看海。清末北京排水设施形同虚设,天一下雨,黄土变成泥浆。东四牌楼一辆马车陷入泥潭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光绪西逃,京城成了暂时的权力真空。为了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清廷留守官员与各国占领军协商,由士绅出面,组成临时治安机构——“安民公所”。
“安民公所”里有中外巡警,主要职责覆盖了人口、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这一机构只存在了一年,但让中国人在屈辱中触摸到了近代城市的管理模式。
清廷恢复统治后,沿袭安民公所之制,在京城设立善后协巡总局,1902年又改为工巡总局。这一机构除了维护治安,还增加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职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近代市政管理机关的雏形。
清末北京都统衙门相当于警察。清末,在正阳门下执勤的警察,此时已经穿上新式的警察制服。 02
北洋政府时期
民国以后,北京人口激增、平民社会兴起。1914年,在内务总长朱启钤的大力推动下,一个专门的市政管理机构——京都市政公所成立了。北洋政府时期,它与京师警察厅共同承担北京市政管理的工作。
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政府在中南海办公。身为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出任京都市政公所的第一任督办,因此京都市政工作的办公地点就设在西长安街新华门对面,现已不存。
京都市政公所不但肩负着规划、建设、修缮北京城的责任,还负责筹措经费、发行债券、兴办慈善事业和管理医院等许多职能。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王亚男认为,京都市政公所已经具备了现代政府的雏形。
1915年6月16日,内务总长朱启钤(中)冒雨主持了前门改造工程开工典礼。开工典礼后,工人开始施工。箭楼东侧面正在修建悬空月台。工人们将西瓮城拆下的泥土装上小火车运走。 北洋政府时期,京都市政公所与京师警察厅共同承担着市政府的职责,京都市政公所更偏重于市政建设。
清末北京城道路狭窄,泥泞不堪,垃圾遍地,沟渠年久失修,因此市政公所提出要以“整理街市”为突破口。
第一个得到“整理”的“街市”是正阳门地区。
当时,正阳门人流、车流、商业网点密集,交通拥堵情况严重。京都市政公所将正阳门瓮城拆除改筑马路,在正阳门东西月墙上各开两个门洞供行人通行二门。这样一来,正阳门交通拥堵的状况大为改观。
除此之外,京都市政公所还有好几项大举措,如开公园、兴建环城铁路、平整道路、疏浚沟渠、种植行道树、修建香厂新市区等。
1914年至1918年间,北京城的面貌大为改观。
民国时期的望火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