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之路_风闻
晨枫-军事撰稿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2019-01-13 13:22
特斯拉上海工厂落地,拜腾M Byte再次在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亮相,电动汽车再次成为灼热的话题。电动汽车对中国的重要性非同小可,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出行,更是牵引一大片产业的经济和技术生态圈。这也是中国汽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契机。内燃机和传统汽车技术已经高度成熟,容易解决的问题早都解决了,还没有解决的都是久攻不下的,要赶超那是事倍功半了。
特斯拉上海工厂落地了
拜腾M Byte和K Byte在拉斯维加斯CES展出
电动汽车代表了汽车技术的最前沿,但电动之路其实早在内燃机之前就开始了。事实上,如果没有戈特利布·戴姆勒把汽油机用于汽车,汽车可能就不叫汽车而叫电车了。
早在1832年,英国人罗伯特·安德森就发明了用蓄电池驱动的汽车。1890年,美国人威廉·莫里森也展示了用蓄电池驱动的马车。1899年4月29日,比利时人卡米尔·耶纳齐用自己打造的电动赛车成为第一个突破100公里/小时的人,他的车就命名为永不满足(La Jamais Contente)。到19世纪末,电动的出租车在一些城市里流行起来,1899年9月13日,纽约街头的电动出租车也成为第一个车祸的凶手,撞死行人亨利·布里斯。
英国人罗伯特·安德森在1832年发明的电动汽车,比卡尔·奔驰的内燃机汽车早了47年
美国人威廉·莫里森也在1890年发明了电动马车
比利时人卡米尔·耶纳齐用电动的Le Jamais Contente在1899年首次突破100公里/小时的大关
1912年的Columbia Mark 68 Victoria可以用手摇充电器充电。这其实是好主意,发动女士手摇充电,既锻炼身体减肥,又给汽车充电,便于明天出门
1900年前后,美国汽车中有1/3是电动的。但随着汽油机驱动的汽车开始流行,电动汽车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早期汽油机的可靠性和寿命问题,需要手摇启动的问题也解决了,但行程优势则是压倒性的。鲁道夫·狄塞尔的柴油机比汽油机更加省油,扭力更加充沛,使得汽车在内燃机的路上走得更远。
1910年Baker电车公司的广告
但福特T一推出,立刻横扫所有电动汽车,以后的100年时内燃机汽车的天下
30年代后,电动汽车几乎绝迹了。直到1954年,Lektro公司推出高尔夫球场用的电瓶车,电动汽车才算没有死绝。1959年,国民联合电力公司改装了100辆雷诺“王子”汽车,用蓄电池驱动,并改名为Henney Kilowatts。但只有几家电力公司订购,用于公关,总数才47辆。在60年代,通用汽车和美国汽车推出一些全电的概念车,用来应付公众对空气污染的关切,但也仅此而已,并无量产。
1954年,Lektro推出电动的高尔夫球场车
Henney Kilowatt可能是50年代唯一“正经”的全电汽车
在70年代初,“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用电瓶车作为月球车,很为全电赚了些眼球。另一方面,石油危机提醒美国人:石油是有限资源,廉价汽油并不天长地久。汽车公司和美国能源部重燃对替代燃料和电力驱动的热情,Sebring-Vanguard推出CitiCar,但行程太有限,性能也达不到公众期望,早早夭折了。
阿波罗登月,使得人们对电瓶车重燃兴趣
但CitiCar只能说是一场失败
在9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空气污染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从此加州标准领先美国的联邦标准,加州也成为干净汽车技术的温床。1997年,通用汽车推出EV1,甚至量产了1000辆。这辆高度流线、造型前卫的双座车在小圈子里颇受欢迎,但通用汽车对EV1只租赁,不出售,而且局限在加利福尼亚和美国西南地区。
90年代的通用EV1轰动一时,但好景不长
丰田Prius真正把汽车世界带入混动时代
本田Insight是另一个先驱者
不过日产Altra走得更远,是锂电池的全电
这也是丰田Prius和本田Insight首次登场的年代。日产也揭示了Altra EV,用锂电池驱动。日产只小规模生产了200辆Altra EV,专供电力公司使用。
出于某种原因,通用汽车在租约期满时,收回了所有EV1,并不顾公众的呼吁和反对,在2003年销毁了所有回收的EV1。这一年,Marc Tarpenning和Martin Eberhard创建特斯拉公司,伊隆·马斯克投资750万美元,成为特斯拉董事长。马斯克在2017年的回忆录中提到,通用汽车在2003年销毁EV1的“暴行”激发了他对电动汽车的兴趣。2008年,特斯拉以锂电池为动力,推出Tesla Roadster全电跑车。
2008年特斯拉推出Roadster全电跑车的时候,人们还不以为然
但Model S大获成功之后,人们刮目相看
接下来的Model X重拾“海鸥车门”,不过这一次倒是有点实用价值:减小开门后的宽度。高度应该不是大问题,开门后还是低于典型美国车库的高度
马斯克还玩了一把公关,用自家的SpaceX火箭把一辆特斯拉跑车打入太空,还乘上一个假人
欧洲也急起直追,大众I.D. R赛车在Pikes Peak爬山大赛中夺冠
2010年,日产推出Leaf全电车,以后成为世界上最畅销全电车。特斯拉则相继推出轰动至今的Model S轿车、Model X SUV和“平民价”的Model 3。特斯拉还宣布将制造全电的Semi卡车。在地球的另一边,中国由于雾霾和能源安全压力,一跃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在市场需求和政府支持下,一时群雄并起。在欧洲,大众I.D. R全电赛车在Pikes Peak国际爬山大赛中用7分钟57.148秒跑完12.42英里(1916年的记录是20分钟55.6秒)。
据统计,到2021年,世界上将有230多种全电汽车型号可供消费者选用,2018年底只有179种。除了常见的轿车,还将包括奥迪e-tron、捷豹I-Pace这样的SUV和Rivian R1T这样的皮卡。到2014年,美国市场的全电汽车销量可能达到100万辆,2017年只有10.4万辆;中国市场则超过300万辆。主要动力来自环境法规、消费者需求和电池技术。
捷豹推出I-Pace
保时捷推出Taycan
Audi推出e-Tron
名不见经传的Rivian推出R1T皮卡
但最大的动静实际上来自中国,大量出租车改用全电
大量公交大巴也改用全电
未来20年可能是全电汽车高速发展的时代,其结果可能重塑发达世界。
在市场和政府支持力度上,中国无疑占据优势。由于雾霾和能源安全压力,中国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全电汽车,并在市政保障上处处提供便利。现状不尽理想,但中国人学习快,转向快,善于在迅速迭代中前进。折腾是领先发展的必然代价,但几番磨合之后,中国有望首先打造最利于全电汽车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生态圈。 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仅牌照、停车等方面的法规支持就足以促成巨大而且可持续的消费者需求。
在技术上,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在于电池、电机、电控。中国在这些方面各有长短,但一般来说都不能算是最领先的,但差距并不遥远。工程技术是在实践中完善的,激烈的竞争则加速了技术迭代发展。曾经中国的桥梁、高铁等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在世界最大市场的养育下,都成为中国名牌。接下来的一波则是手机、5G。如果全电汽车不在这一波,那下一波跑不了。
这不是盲目自信。
在全电汽车领域,世界上有三个中心: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在全电方面落后了,也没有迎头赶上的迹象。
美国汽油的廉价是世界上闻名的,现有生活和出行体系是围绕内燃机动力量身订造的,对全电也只有有限的政府鼓励,从消费者角度来说,缺乏吃螃蟹的压力和动力,使得全电的滚雪球发展较难超过城市白领的小圈子。美国的电网老化也难以承受大面积全电化。中东石油枯竭看来是过虑了,页岩油、油砂油、煤转油、气转油、北冰洋和墨西哥湾海底石油都保证了美国的长远石油供应,这还不算南美和非洲石油。美国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很微妙,一方面在产值和就业方面依然占大头,另一方面积弊深重、发展乏力,投资更多流向回报更高更快的信息工业。美国也缺乏雾霾的压力,而内燃机技术也在继续发展。尽管特斯拉现在风头很健,股值甚至超过宝马,但很有可能美国沿着内燃机主导的路线继续发展,全电只是辅线。
欧洲的汽油要昂贵得多,能源安全在短期不愁,但长期来说并不想过度依赖俄罗斯和中东。欧洲的现有生活和出行体系也是围绕内燃机动力打造的,但雾霾不是大问题,电力基础设施也老旧了。欧洲人在环保理念上比美国人更加激进,一方面欧洲消费者愿意为环保花钱,另一方面对吃螃蟹的负担能力实际上低于美国。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积弊深重,欧洲政府对政策扶持全电汽车也是心有余力不足。不过汽车是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核心产业,必须死保,路透社报道,在未来5-10年,德国对全电的投资三倍于美国。对于德国来说,哪怕全电汽车的大量投资中一半流向中国,也要力保领先。但欧洲市场不仅落后于中国,也落后于美国,使得欧洲全电汽车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来自于汽车公司的推动,而本地不是市场的拉动。另一方面,欧洲在内燃机和传统汽车技术方面继续保持领先,这是难以轻易放弃的。双管齐下在现在是欧洲的高起点优势,在长远则可能成为负担。
中国汽油的昂贵不需多说,中国城市居民买车拍照难和停车难更是世界少有,这使得政策扶持全电汽车在中国对于消费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市场拉动的力量。特高压输电方面的发展使得中国在电力建设方面先走一步,缺乏已有的内燃机生态圈则为全电汽车腾出发展空间。如前所述,内燃机和传统汽车技术已经高度成熟,容易解决的问题早都解决了,还没有解决的都是久攻不下的,中国不宜和欧洲拼先进内燃机技术。内燃机动力可能在较长时间里保持行程优势,全电要在经济可靠迅捷地达到内燃机级的行程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中国城市内已经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间的高铁体系更是世界领先,与共享、网约等新兴出行模式一起,使得全电汽车昂长避短,形成生态圈。
在具体产品方面,拜腾M Byte可能是冰山一角。这是位于南京的新玩家拜腾的大手笔,拜腾Byton来自Bytes on Wheels,从一开始,拜腾就锁定把汽车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理念。与硅谷很多意念派新能源汽车公司不同,拜腾的产业园已经在2017年9月8日破土动工,预计M Byte在2019年投产,现已组装了100辆样车。
拜腾M Byte在2017年1月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就有展出,当时有点小轰动,但人们也没有太当真,毕竟这样故作惊人的宣布见过很多了。M Byte在外观上可能受Range Rover Velar的影响,但至少到现在没人指责抄袭。前脸有几道很科幻的“闪电”,这是有新意的设计手法,效果很不错。
拜腾M Byte外观不能说太有新意,但还是很悦目的
前脸有新意,这几道“闪电”的效果很好,不知道是否会在量产车上保留
但M Byte最大的特点无疑是驾驶台上超大的49英寸全宽共享显屏,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也不是简单的噱头。
传统的模拟式仪表盘向全数字显屏过渡,这是世界性的趋势,但没人走到拜腾这么远。全数字显示可以在法规规定显示和用户自主组态之间任意搭配,新组态选择也只是软件问题。对于显示内容的各种争议其实凸显了这样全数字显屏的好处:只要必要的基本显示保证了,其他不必在现在就最后决定,可以到时候增配,可以用户自配,可以自由组态。杂乱显示分散注意力的问题,完全可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分区显示。昼夜模式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2017年zai CES推出时的仪表盘
2018年CES上就有所改进
拜腾在2017年和2018年的展示中,还显示出从善如流,仪表盘设计有所调整,方向盘中间增的7英寸小屏显示向上移动,腾出空间安装防撞气囊,并在驾车人和副驾之间增加了一块触屏控制面板,便于副驾乘客自由组态。
最重要的不是M Byte本身有多少成功,而是显示出来的打破常规、抓住新技术生态机会的精神,更是真金白银打造制造能力的实干。形不成产能的概念车只是过眼烟云,见得多了。
拜腾的厉害之处在于马上就打造产能
拜腾下一步计划推出K Byte。显然,拜腾是用内存容量作为型号名字,M Byte就是Megabyte,K Byte就是Kilobyte,那接下去就应该是T Byte和P Byte?人们拭目以待。
拜腾会成功吗?这个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谁也没法对明天或者下周一的天气打包票。但整个地区的阶段大势还是可以相对精确地预报的。必须指出:拜腾只是中国军团的一员,还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一员。
汽车之路走了一百多年了,电动之路更是走了171年了。眼下正在走进关键路口。下一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