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伟大的社会和经济实验” ——事与愿违的美国禁酒运动_风闻
中国国家历史-《中国国家历史》官方账号-人民出版社《中国国家历史》连续出版物唯一官方号2019-01-14 22:33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一项原本为了改造社会的政策,却引起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催生了犯罪活动,政策最终走向了制定它的目的的反面,最后不得不被废除,这其中的原由值得思考和借鉴。
1920年,在各方势力的活动和施压下,禁止酿造和发售酒类的《沃尔斯特法案》在美国正式生效,从此,全美国范围内开始禁止制造、运输或出售酒精含量超过0.5%的饮料,并从1920年1月17日0时起正式实施。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称这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和经济实验”,然而,这场“实验”却给美国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犯罪和社会政策方面,并足足持续了13年之久……
上图:反对禁酒的人士正在乘车游行,他们挥舞着旗子和标语,呼吁废除美国宪法第18修正案,即所谓的《禁酒法令》。该法令规定,禁止在美国境内生产、运输或出售酒精含量超过0.5%的饮料。
背 景
早在19世纪初,美国的一些社会人士便开始呼吁禁止在美国境内生产和消费酒精饮料。在1846年,缅因州成了第一个通过禁酒法案的州,1869年还成立了“禁酒党”。美国的禁酒运动在19世纪80至90年代得到了社会改革者的支持——后者将酒精视为导致贫困、生产事故和家庭破裂的原因,还有不少人将酒精与城市贫民窟、犯罪和政治腐败联系在了一起。
1874年成立的“妇女戒酒联盟”和1893年成立的“反沙龙联盟”等团体组成了强大的禁酒势力。到1916年,当时全美48个州中,已经有26个州通过了禁酒法令。
1917年,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粮食在战争期间是战略物资,而酿酒需要大量粮食,因此出于保护粮食的目的,全国性的禁酒法令呼之欲出。此外,出台该法令还有针对酿酒商的意思,因为许多酿酒商有德国血统。1918年,作为一项战时措施,美国颁布了限制酒精生产的法令。
禁酒令正式生效
1917年12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宪法第18修正案,全面禁止生产、销售或运输含酒精的饮料,并于1919年1月16日获得了三分之二以上的州的批准。该修正案于1919年10月以“国家禁酒法案”的名义颁布,后来,又出台了《沃尔斯泰德法案》对第18修正案执行中的细节进行了规定。《沃尔斯泰德法案》是根据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的名字(安德鲁·沃尔斯特德,此人也是位激进的禁酒主义者)而命名的,根据其规定,禁酒令将从1920年1月17日起开始生效。《沃尔斯泰德法案》还称酒能“迷惑人的心智”,并将其定义为“含酒精量超过0.5%的饮料”,但允许出售供药用、圣餐或工业用途的酒精。
上图:在美国施行禁酒令期间,两名男子正在将酒精倒入下水道,时间是1920年。
禁酒令执行的情况
与以往那些严厉的法案相比,第18修正案和《沃尔斯特德法案》的“操作空间”要大得多。禁酒令允许医生基于“药用”目的而开酒精处方,也允许自行购买酒精以供“医学实验”使用,当然,是不是真的去做实验就没人知道了。在禁酒初期,圣餐用途的酒类的销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严格来说,当时私下喝酒是不违法的,因为禁酒令只是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和运输酒类。而且,由于许多美国人对酒精类饮料的持续需求,让犯罪分子有了通过非法手段牟利的可乘之机——之前的酒吧和沙龙纷纷改头换面,成了一个个非法的饮酒窝点,被老百姓戏称为“地下酒吧”或“盲猪酒吧”。到20世纪20年代末,估计全美共有20万家这样的酒吧。人们还纷纷自己动手,“非法”生产自酿的酒类,如“摩闪酒”(一种用玉米酿造的威士忌)、私烧锦酒或家酿啤酒。
上图:一个想喝酒的人正在查看“非法饮酒窝”或者说“地下酒吧”打出的广告,照片摄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禁酒期间。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各地的警察局、联邦禁酒局和各级禁酒机构发现,禁酒的执法活动几乎寸步难行。以联邦禁酒局为例,该局下辖的约3000名“特工”不仅要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沿海边境及陆地边界进行监管,以防酒类走私,还要调查全美国境内的非法酒类生产和运输活动。
由于薪水低廉,一些联邦特工和警察不可避免地会收受私酒贩子的贿赂。就连一些法官和政客也是如此。在芝加哥,据称有一半的警察从酒贩子和犯罪分子那里“领工资”;而在纽约,根据禁酒令共逮捕了7000人,最终却只有17人被定罪。相当一部分州和城市干脆禁止当地的警察部门调查违反《沃尔斯特德法案》的行为,秉公执法者也往往不受公众的欢迎。
饶是如此,在这一时期,还是涌现出了一批以追捕酿私酒者和其他罪犯而闻名的联邦警探:纽约的伊扎·爱因斯坦(没错,和那位大科学家同姓)和莫伊·史密斯在1920至1925年间逮捕了近5000人,并因善于化装而闻名。此外,最著名的联邦特工是艾略特·尼斯,此人专门和那群“惹不起的人”(黑帮)对着干,他跟踪并最终协助逮捕了臭名昭著的黑帮头子阿尔·卡彭。
上图:纽约警探莫伊·史密斯(上图左,下图右)和伊扎·爱因斯坦(上图右,下图左),照片摄于禁酒时期。这两人很擅长通过化装来“渗透”地下酒吧。
禁酒的直接产物——犯罪与****罪犯
相当一部分因酒而犯罪者是移民,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抵达美国的新移民的后代。这些人挤进了迅速扩大的城市贫民窟,绝望之下,犯罪为他们提供了一条通往成功、财富和出人头地的捷径,禁酒令更是让他们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犯罪活动也在变得越来越种族化、有组织化,甚至一些商业人士和政客也卷入了生产、进口和运输非法酒精饮料的犯罪活动。敌对团伙之间的竞争常导致大规模的暴力活动。据报道,仅在1927至1930年间,全美就发生了500多起黑帮谋杀案;芝加哥犯罪委员会称,仅在1919至1933年间,芝加哥地区就发生了729起黑帮杀人案。
在禁酒年代,美国最臭名昭著的匪徒是阿尔·卡彭,此人在1930年被芝加哥犯罪委员会的负责人称为是“头号公敌”。卡彭于1899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是意大利移民的后裔。1920年前后,他搬到了芝加哥,与芝加哥市有组织犯罪的头目强尼·托里奥狼狈为奸。1925年,托里奥“隐退”,卡彭从其手上接管黑帮的行动,并凭借一系列血腥的暴力行为而迅速“成名”。
通过生产、运输私酒,以及赌博、走私等活动,卡彭打造了一个资产高达6000万美元的“犯罪帝国”。1927年,卡彭搬到了佛罗里达州,并继续他的犯罪活动。最终,他在1931年以“所得税欺诈”的罪名被判处11年徒刑。卡彭于1939年获释,并于1947年死在了佛罗里达州的家中。
上图:警方给芝加哥黑帮头目阿尔·卡彭拍摄的“大头照”,此人是禁酒时代的悍匪之一。
禁酒期间,底特律成了美国的“酒类之都”,因为该地靠近加拿大,遂成了非法进口酒类的中心。据称,底特律市有1.5万个地下酒吧。此外,靠近加拿大的一些州也都出现了猖獗的酒类犯罪活动。出生于德国的乔治·雷姆斯曾是位成功的律师,后来却成了“酒类走私之王”,还垄断了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地区的大部分威士忌酒业。他令人咋舌的财富(约4000万美元)和奢华的生活方式甚至使他成了菲茨杰拉尔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的原型。
上图:被捕后的乔治·雷姆斯。
1925年,雷姆斯因违反《沃尔斯特德法案》被判入狱2年。1927年,他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妻子,理由是他妻子在他服刑期间挥霍了他的财富,但他因为暂时的精神错乱而被判无罪释放,并于1952年自然死去。
禁酒令的总体影响及走向失败
在禁酒期间,美国烈性酒的消费量约下降了一半,其他酒精饮料的消费量则下降了约三分之一,这也确实让禁酒令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如死于肝硬化的人数大幅下降,不过这种下降却在某种程度上被饮用假酒导致的死亡所抵消。尽管如此,1929年,美国前助理检察长、执行禁令的主要领导者梅布尔·沃克·威勒布兰特承认,无论是在农村地区、小城镇还是在大城市,几乎在任何时间(白天或晚上)都可以购买酒精。相反,禁酒令几乎彻底摧毁了美国的酿酒业,造成了巨大的商业损失,还导致了110亿美元的税收损失,相关执法活动也花了3亿美元。
禁酒令最终失败的原因似乎是显而易见的:1931年,法律遵守和执法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指出,警界和政界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加上缺乏公众意愿是主要原因。虽然因酗酒而犯罪的人数最初下降了,但很快便再次回升,而与禁酒令相关的犯罪活动的增加只会让民众进一步要求废除该法案。
上图:民众要求废除“禁酒令”。
然而,法案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围绕着“禁酒”这个问题,几乎让美国陷入分裂。纽约州州长、民主党人艾尔·史密斯在1928年竞选总统失利,对禁酒令表示反对被认为是导致他落选的一大原因。对禁酒令的反对声音在城市地区和美国北部是最强烈的,在农村地区和美国西部及南部则很弱。然而,1929年华尔街崩盘之后引发的“大萧条”进一步削弱了禁酒令的落实情况,正如新当选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2年所说的那样:“美国人现在需要的是喝一杯。”
禁酒令的终结
1933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21修正案,废除了原先的第18修正案,并于1933年12月5日正式批准实施,从而为禁酒令彻底画上了句号。从1933年开始,禁酒成了各个州自己的内部问题,而不再是国家层面的问题了。少数州仍然将禁酒令持续了多年,其中最晚的是密西西比州,该州直到1966年才解禁,但今天美国仍有部分地区是禁酒的。
上图:1933年12月5日,芝加哥街头,人们滚下一桶酒,庆祝禁酒令的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