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神秘大爆炸引发的思考:要有的放矢,不要“有矢放的”_风闻
陶短房-旅加学者-陶短房2019-01-14 18:26
2019年1月12日当地时间9时许,法国巴黎第六区特雷维索大街(rue de Treviso)夹蒙蒂翁街(rue de Montyon)发生猛烈爆炸,导致小半个巴黎“有震感”,市中心秩序大乱,截止1月13日,官方公布有4人死亡(消防员约瑟林Nathanäel Josselin和加尔达纳兹Simon Cartannaz,来自西班牙的36岁女游客、3个孩子的母亲桑兹Laura Sanz和一名最初被报失踪、后来在废墟中发现尸体的本地年轻女性。除死者外,大爆炸还导致9人重伤、42人轻伤。爆炸造成整整四条街区的许多房屋被破坏,多辆汽车被焚烧,现场周边到处是建筑残片和碎玻璃,状况“宛如世界末日”。
爆炸发生后的短暂混乱后仅几小时,事件肈因便被官方适时公布:据消防部门反映,当地时间8时37分,他们接到一位住在特雷维索大街6号的居民电话,称在住处附近“闻到刺鼻气味”,于是召唤消防队前来处理,消防队在8时50分左右到场,处理数分钟后发生爆炸,因此才造成众多消防队员的伤亡。爆炸源位于街道夹角处一座旧楼房底层的面包房,原因则是煤气泄漏导致,至于煤气究竟是自爆还是被电器短路或明火引燃则尚需调查,但已可排除恐怖袭击的嫌疑。
近年来巴黎多次发生恶性暴恐事件,如2015年“1.7”查理周刊编辑部袭击事件和“11.13”特大恐怖袭击事件等,因此事发之初巴黎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并迅速通过媒体和网络震撼整个世界,可以想见,倘非后续消息跟进及时,这起爆炸还不知会在全球范围引发多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联想。
耐人寻味的是,爆炸消息传出后仅十几分钟,微博、今日头条等多个中文社交网络平台上,许多名声不小、关注者众多的“大V”,乃至部分媒体工作者便开始就此事发表消息和评论,除根据有限的照片、视频剪辑和文字信息作出诸如“半城震动”、“直升机乱飞”等至少还可算“客观叙述”(虽然不是一手消息)的报道外,他们中许多人开始迫不及待地“脑补”这次大爆炸的原因,并纷纷将事件“自然联想”为又一起恶性暴恐事件。
更有甚者,他们中不少人基于这个实际上毫无根据、却被他们俨然当作“铁的事实”的“巴黎发生暴恐”假定继续“天马行空”地阐发、评述、总结、归纳、建议、感慨,有的将“肇事者”想象为原教旨极端分子,并认定“这是法国接纳大量移民和宽纵某些人种、教派的必然结果”,另一些人则将“恐怖袭击”和正在巴黎及法国其它城市街头持续的“黄背心运动”联系到一起,并对“白左的小清新”冷嘲热讽一番。当“面包房瓦斯爆炸”的确切肈因大白于天下之际,某些来不及“紧急刹车”的大V、媒体人,最新的、基于错误假定的阐发、感慨文字,还在网络世界的大庭广众之间和数以百万计关注者的众目睽睽之下尴尬地飞着。
很显然,这些性急的媒体人和“自媒体人”又一次犯了“先结论、后求证”、“先把热点抢了蹭了再说”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在所谓“自媒体时代”日复一日地反复上演着——只是这一次事件本身动静有点大,后续消息公开得又有点早,“尴尬死”的大V不免有些多而已。
有趣的是在“真相还飞着”的那短短几个小时间,曾有朋友在微博上问我这个“老法语”,“是不是暴恐”,我当时仅说了一句“如果是那个地方的周六上午,也可能是某个面包房瓦斯爆炸”,等真相大白,那位提问的朋友把我旧贴翻出,感慨“算得真准”并引发轰动,其实哪里是我算得准,只不过我从9岁起就学习法语并谙熟法国人的生活习惯,知道周日巴黎社区商业服务例行“停摆”(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十分有限),因此每逢周六社区面包房就特别繁忙,而6区这样的巴黎老街区设施陈旧,瓦斯管线隐患极多,这个时段是传统的“面包房爆炸”多发时段,如此而已。一言以蔽之曰“我对那儿熟”。
如果“我对那儿不熟”,又缺乏可靠的、多渠道来源的、有旁证佐证的直接信息源供分析,我是断乎不敢“算命”的,具体说,首先不敢就事件性质下任何断语(实际上即便“对那儿熟”,我的“面包房爆炸假说”也依然是个人推想,而非性质断语,且在被后续消息验证前未作任何解读和阐发),其次不敢就这个不可靠的断语作进一步的“丰富联想”——事实证明,在网络时代这样做不仅害人(足以让成千上万靠网络和“自媒体”了解世界大势者被“带进沟里”),抑且害己(令自己的公信力迅速遭到“磨损”,甚或影响整个“自媒体”的口碑)。
“巴黎大爆炸”短短几小时间所引发的“中文自媒体大爆炸”再一次提醒我们,要有的放矢,不要“有矢放的”,任何信息的传播,和基于信息的分析、解读、感慨、联想,都必须建立在信息真实可靠、结论缜密准确的基础上,而决不能先下结论,再根据自己的这个结论去剪裁事实真相,取舍传播内容。
至于“自媒体时代”的“围观者”,请允许我重申自己一贯在公众热点话题发生时的应对“程序”:一慢二看三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