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航天“世界第一”,有啥用?_风闻
剑啸易水寒-深知身在情长在,前尘不共彩云飞。2019-01-15 18:38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嫦娥四号登陆月背,人类首次;
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次数,世界第一;
墨子号量子试验卫星,世界首颗;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世界首颗
……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拿下的**“世界第一”**越来越多。
神舟天舟天宫太空“握手”、北斗导航全球组网、高分资源海洋风云遍览世界……近年来中国航天的**“首次”**同样不胜枚举。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导力量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排头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或主要完成的这些重大航天工程,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赞誉。
每逢航天工程获得重大突破,国民为之欢欣鼓舞的同时,总会有百姓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些高大上的航天科技,究竟能为我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探月与5G
无突破,无未来
昨天(1月14日)召开的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孙泽洲总师在介绍嫦娥四号登月难点时,反复强调航天器的**“自主性”**。
是啊,飞跃数十万公里,精准着陆在一小块区域,每一步都千钧一发,需要“嫦娥”自己识别风险,主动规避。不止是月球探测器,从导弹、火箭到卫星、飞船,“自主性”,就意味着自我控制,不让人操心,是航天产品独自飞跃万里、圆满完成任务的基础。
▲ 嫦娥四号探测器动力下降过程示意图
而在今天,“自主性”相关的技术,正是机器代替我们从事繁重工作、提供更好服务的关键。市场更是围绕它贴了一堆时髦的标签——“人工智能”“智慧产业”“智慧生活”……
航天系统不仅是产品“自主性”的大拿,还在**“可靠性”上有优势,因而近年来在智慧产业相关领域转化了一大批技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利用机械臂清理太空垃圾等技术研发出一系列民用“智慧”机器人**,有的当**“奶茶店店员”,有的当“巡逻保安”,有的能精确分类生活垃圾**,后续机器人有望在育儿、养老等更复杂的应用场景代替人工;五院529厂则利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为轨道交通领域研制了智能生产线,以后造高铁的许多活都能让机器人干了。
▲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全自动饮品机器人
除了“自主性”,嫦娥四号着陆器与二兔想在月球长期生存,还必须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性。月面环境复杂,仅在温度方面,就有高达数百度的昼夜温差。探测器的“空调”——热控系统要保证科学载荷不被冻坏、热坏,而系统本身又不能太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热控团队独创了一套精简高效又可靠的系统,重量仅有美国及苏联同类探测器的五十分之一。
有的网友会问了,空间环境太极端,生活中哪有这么吓人的温差,这么强的热控技术能用上吗?
就说眼前,支撑当代社会运行发展的许多大型电子设备(特别是在通信、大数据等行业)都面临严峻的热控问题。通信行业的一位大佬曾公开表示,目前热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5G设备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虽然我们倒不会把嫦娥四号的那套“空调”给5G设备直接使用,但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工程的热控实践中打下的坚实理论基础和积累的丰富应用案例,将为我们解决5G设备热控技术难题提供参考。
▲ 嫦娥四号探测器月面软着陆示意图
这就是航天等尖端科技领域牵引国民经济发展的妙处。一个国家发展尖端科技工程就像我们锻炼身体,身子骨硬了,才能应对工作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挑战。等生病了再锻炼,岂不凉凉?
观天与测地
勿忘历史之殇
嫦娥四号科学探测任务主要有二——观天和测地。
在“测地”上,专家和网友有较高的共识。深入勘察是开发利用月球的前提。现在,自然资源日趋紧张,月球资源越来越受人关注。譬如,媒体逢探月必高度关注的氦3,可以作为可控核聚变的原料,有望在多年后解决人类的能源危机。
▲ 嫦娥四号探测器巡视器“玉兔二号”(左)、着陆器(右)、中继星“鹊桥”(上)示意图
网上也有人说,国际公约规定,地外资源人类共有,等外国勘察明白了,咱们再去也不迟啊?有网友回答道:有制衡,才有公约。不求“自古以来”,但求“共同开采”,若想子孙后代平等地享有地外资源,这一步就应该迈出去。而这次我们去月球背面而不是正面,去地质信息丰富而又崎岖险峻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恰恰证明我国探月工程是务实的,是着眼于全面深入了解月球、为未来打基础的。
“观天”同样重要。曾经错过了大海,不能再错过星空。
今天,基础科学理论领域已很久没有牛顿三大定律、相对论那种史诗级的突破了,许多科学家再次把目光投向宇宙;中国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已经把瞭望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深空。
嫦娥四号探测器利用月球背面洁净的电磁环境进行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和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正以各自的视角揭示宇宙奥秘。或许下一次理论突破的爆点,就在不远处的未来。
平台与人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无论是载人航天、登陆月球,还是天文观测,在这些任务中历练出的人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任务带人才,工程出良将,这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所在。
嫦娥四号探测器团队、北斗导航卫星团队、高分观测卫星团队、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团队……航天科技集团麾下的这些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保持在30岁左右。不断涌入的新生力量,在任务的平台上,在“老司机”们的带领下,很快就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顶梁柱。
▲ 嫦娥四号任务成功后,五院喜迎试验队凯旋
超高难度的技术,超高要求的质量,超高密度的任务,这些前辈们没经历过,甚至没想象过的挑战,最终都会变成闪耀的勋章,挂在建成航天强国这代人的胸膛上。而航天强国建成之时,也将是国计民生更广泛地受益于航天技术之时。
现实与梦想
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
很多人会问,当我们渐行渐远,我们的“下一站”在哪里?
航天人还会有更远的梦想吗?
当然有。只是梦想从来都不会脱离现实而存在,有所思才有所梦;只是我们前行的每一步,都必须负重。
2007年,孙家栋老总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近月制动时掩面而泣。“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啊,多少还赶上了点旧社会的尾巴,那时候小,听大人们说话,抽烟叫洋烟,火柴叫洋火,上海的人力车叫洋车,所有的都带‘洋’字。‘嫦娥一号’成功了,我当时突然就想到旧社会洋车、洋火的时代,感情一下就上来了,我想,老人们讲的这个‘洋’那个‘洋’的时代,终于过去了。”
▲ 孙家栋院士掩面而泣
他们那一代人把中国送进了空间时代,带领我们开启了深空探索之门;我们这一代人要完成让通信、导航、遥感等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与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平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任务,把一个响当当的航天强国交到下一代人手中,让他们真正实现引领人类航天发展,进而迈向更远的深空。
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为之求索,为之拼搏,为之喜极而泣,这,就是我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