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向日出借《祭侄文稿》背后 民进党挥之不去的心病_风闻
王晓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图财的逗比时评人,抓耳挠腮的论文民工2019-01-15 20:07
自去年11月台北故宫在社交媒体上公布《祭侄文稿》将会在日本外展的消息以来,关于《祭侄文稿》的争议便一直持续不断。随着展出日期临近,《祭侄文稿》再次引起多方关注,而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三:首先,重要且易损文物不外展在诸多国家是一种惯例,跨越千年的书法作品的脆弱程度非同小可,而台北故宫此前就有《溪山行旅图》外展受损的先例,《祭侄文稿》的命运令人担忧。其次,台北故宫事先未经任何管理部门批准便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自行签约。在日本方面大张旗鼓宣传展出的时候,台北故宫又做贼心虚似的低调,暴露了违规操作的问题。最后,日本并没有提供看上去对等的外借条件,不免让人觉得“自我矮化”,这与《祭侄文稿》的气节取向形成了反差。
关于故宫及其文物的争议,《祭侄文稿》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纵然是文物,但从台湾要脱离中国历史的那一刻起,就始终处在一个复杂的权力结构之中,成为政治攻防的焦点。
对于一个素有构建“台湾民族”理想的政治势力而言,故宫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如果有一个议题或者事物能让民进党纠结万分的话,那故宫及其文物一定是其中之一。蒋公的“中国象征”可以因为蒋公同时背负着的“独裁威仪”的骂名而被清理,但对象若是换成故宫文物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旦因为一些意识形态的争执而将文物清理付诸实践,便是破坏人类文明瑰宝史诗级大罪。个体层面的“台独”人士可以不瞻前顾后,到处泼泼油漆,为“台独”基业粉刷一抹亮色。但做为一个有组织,有章程,又有执政需求的政党,还是要有兼顾光鲜亮丽形象的觉悟。更何况故宫每年能为台湾带来400-500万级规模的游客,对捉襟见肘的台湾财政而言,无异于一只会下金蛋的活凤凰。
但是做为一种媒介,故宫以及其文物又在时时刻刻提醒着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身份认同具有可建构性,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想象。而身份建构又是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话语权掌握者借用人口调查、地图和博物馆等机制,将自己对身份的想象通过移植到社会大众当中。换句话讲,故宫及其文物承担了身份认同的制度化和符码化的作用,它们会潜移默化地让你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
我们都知道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凝聚的重要因素,纵然两岸分治,政治身份认同存在一定分歧,但承载文化基因的故宫博物院一直在昭示着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共享记忆叙述。“台独”势力可以将人口调查、地图的含义限定在台澎金马(甚至有时候会抛弃离岛),但对有巨大影响力的故宫无可奈何。所以尽管去年走马上任的故宫院长陈其南“绿到骨髓”,却也只能扛着“同心圆史观”这柄尚方宝剑对故宫内涵修修剪剪,来达成“文化台独”的目的。
和政治共同体不同的是,文化共同体的稳定程度颇高。台湾竞争力论坛五年的民调显示,台湾人对自己是中华民族的认同保持在八成以上。因此,除非“台独”启动大规模的社会变迁计划,比如立刻“独立建国”,并对整个台湾现存社会结构和制度打烂重建,否则很难撼动台湾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文化认同。这对民进党追求的“台湾主体性”而言是一种阻碍。很长一段时间里,“台独”知识分子皓首穷经为“台湾主体性”做了颇多的理论研究。史明的《台湾人四百年史》堪称“台独”史观的圭臬,在“台独”史观中,荷兰、西班牙、中国和日本,都是台湾历史当中的过客,而只有台湾是最真实的存在,要立足台湾来看待历史。但中华文化毕竟根基深厚,为了进一步绕开中华文化的影响,“台湾主体性”又被延伸为一种国际观,简单而言即是跳脱“统独”框架,追求一种世界公民的身份。这算比较时髦的一套说辞,当前台湾的一些知识分子比如范畴、吴介民等都在为此背书。
但眼里有世界,心中没自我,怎么看都是一种空想。“台独”的御用文人们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他们将更主要的精力花在了自由民主的宣扬上,以此强化台湾共同体认同。我们当下所说的“台湾主体性”,很大程度是以“民主”为标签的。也因此两岸之间的对立被引申为制度对立,制度等同于国家,也就有了“同族不同国”的理解。所以,当你看到台湾各势力进行各种被解读为追求自由民主,但表现上又不断戳破社会底线的前卫活动时,其本质上其实在追求一种群体独特性,也是一种自我身份再发现的过程。
话回《祭侄文稿》。因为民进党对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着模棱两可的态度,故宫文物便不会在台湾拥有神龛一样的尊严和地位。《祭侄文稿》就是一件捞钱的工具,最多是一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捞钱工具,和其他诸多故宫文物一样,介于可爱惜也可不爱惜的状况之间。即便是抛开“统独”,这种态度也是对文物的一种亵渎。
换个角度想,这似乎又反映出了民进党当局在“九合一选举”后的走投无路。在元旦后不到两周的时间里,民进党当局先和大陆闹僵,又马不停蹄推行被质疑为透支财政来买票的补助低薪政策,随后将选举中的败将收拢在一起,组成“败选者联盟”内阁以应对县市层级一片汪洋大海的窘迫……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一年之中,蔡英文当局将会撒网般祭出各式各样的自救手段。而通过文物交流来搞好和日本的关系,只不过是诸多自救方式中的一个。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只可惜了那些文物,被疯子当成了尿壶。
(原文首发多维新闻,PS下午四点半交稿,晚上五点半发稿…多维也是神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