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声动九天!“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走了_风闻
后沙月光-后沙月光官方账号-2019-01-16 23:20
1月16日,中国科学院消息,中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两弹一星“元勋,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各大媒体和网站都纷纷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对这位老人的敬意和哀思。
2018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公布百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对象名单, 人物简介中第一位就是于敏同志。
于敏老爷子在即将到来的春节前走了,令人惋惜。
于敏这个名字永远与氢弹联系在一起,美国天天叨叨中国”窃取“这个秘密那个秘密,而在氢弹爆炸上,美国闭嘴了,还提出一个“于敏构型”的说法,与T-U构型并列为世界上仅有的两种可行氢弹构型。
这个世界越来越像江湖,各大门派没有独门绝学,无以立足武林,否则,要不仰人鼻息,要不惶惶恐恐。
氢弹,就好比倚天剑,屠龙刀,没有这种大杀器,人家会跟你和平竞争?既不会跟你和平,也不会跟你竞争,时时刻刻要碾压你。
“中国氢弹之父”这个名头,是197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丹麦核物理学家A.玻尔访华说的,不过,于敏一直婉言谢绝这个称号,他认为这是一项集体成绩。
于敏是最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一生立言立行立德,他说过”中华民族不欺侮旁人,也决不受旁人欺侮,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朴素的民族感情,爱国思想一直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参与的是最高机密项目,他的名字在长达二十八年时间内是保密的,直到今天,外界报道也不是很详细。
于敏先生生于1926年8月16日,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划入天津)人,父亲于振宵,于敏有一姐姐,家境清寒。
于敏从小是读书天材,曾就读于天津市立一中,木斋中学,耀华中学,门门功课成绩第一,加之诚恳待人,礼貌厚道,极受老师喜爱。
1944年高中毕业前,父亲失业,家中无力续供于敏升读大学,于敏同学的父亲是启新洋灰公司协理陈范有,陈先生不愿眼见于敏失学,想用公司的钱来帮助于敏念大学。
这样,于敏就作为人才先引进洋灰公司,再由公司资助他上大学。
1944年于敏考入北大工学院电机系,1946年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回北京后,转到物理系。
毕业那一年,他患了伤寒、 肠穿孔,无钱治病,病情走向恶化,北大教务长,于敏老师郑华炽教授出面筹款,将他从病魔手中夺了回来,于敏知道组织救助的就是中共地下党。
由于成绩优异,得到了助学金,他用助学金辞谢了启新洋灰公司资助,开始攻读研究生。
没有陈先生爱材之意,于敏高中毕业之后,就得谋职养家,没有助学金,他大学学业完成后,可能是洋灰公司技术骨干。
正是因为于敏求学决心,才会有了后来的氢弹首功。
1949年大学毕业后(物理系第一名),继续读研,先后师从张宗燧和胡宁两位先生。
1951年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来的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是钱三强,业务负责人是彭桓武,于敏专攻原子核物理研究。
60年代A.玻尔第一次访华作学术交流,于敏是他的翻译,虽然于敏没有留学经历,但英文水平出类拔萃。
1958年,国家计划开始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决心打破美苏核垄断,人力,财力,物力高度集中。
邓稼先等人专注于原子弹突破,于敏先做氢弹研制基础工作。为了工作需要 , 于敏涉猎领域有理论物理,辐射物理,等离子物理,流体力学,爆轰物理,中子物理及核物理,激光聚变,量子光学,非平衡统计 , 以及计算数学等,而且皆有很高造诣。(每个字我都认得,就不知道什么概念)
氢弹或原子弹研制,是一个长长的”国家工序“:
理论设计→工程设计→生产制造→试验设计→进行实验→实验分析
每一环又分好几步,每一步都极其复杂,容不得半点差错。理论是龙头,掌握龙头才能探骊得珠,所以有了1965年的”理论百日攻坚“。
1965年1月,毛主席在听取国家计委汇报时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要快。”周恩来总理下达命令:把氢弹理论研究放首位。
同月,于敏等同志调入九院(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于敏任理论部副部长,在1963年彭桓武副院长和邓稼先主任就开始了氢弹研究,因为原子弹物理设计方案已经交上去了。
1965年9月,38岁的于敏带领小分队到达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当时这些都是绝密行动。
1987年,于敏名字第一次解密,他成为了全国五位劳模之一,其余四人是鞍山钢铁公司半连轧厂副厂长赵成顺、唐家庄煤矿小队长艾有勤、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李国桥、武汉市六渡桥百货公司营业员熊汉仙。
四位劳模皆有详细事迹介绍,唯独于敏只有名字和职务。
到1988年6月,新华社才发表了于敏事迹的简要报道,像去上海的百日会战,只说是去江南小城。
上海是小城吗?其实也没错,因为于敏他们全部在嘉定县工作,外面是公社稻田,”百日攻坚“期间,于敏和战友们最大的休闲就是晚间离开大楼去稻田小路散步。
他们在研究所J501机房到底要攻克什么难题?
简单说,就是要用加强型原理,靠拼材料、拼体积、拼重量的办法,优化设计一颗能让飞机载得动的百万吨级热核弹头。
没有任何国家会给你任何帮助,一切只能独立研究,摸索。在这方面,于敏立下首功。
于敏 (右 二 ) 同著名核专家邓稼先 (右三 ) 、 陈能宽 ( 左二 ) 、 胡仁宇等人在核基地合影。
有了突破,于敏就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保密电话,还得说暗语,但打电话无法商量正事。
11月5日,于敏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主楼五层东侧大教室里作内部学术报告, 宣布氢弹的“牛鼻子”终于被揪住了!
11月8日,邓稼先飞到上海听取于敏新原理汇报,并要求在半个月内编出一个新程序出来,计算出结果。
邓稼先是抽中华烟的,研究所同志要求他给每人发一支尝尝,并要请大家去城里的小吃店吃馄饨,邓稼先都做到了。
11月25日,邓稼先再来上海,与于敏面谈。
12月24日,邓稼先第三次来上海,此时,设计氢弹模型最大威力是83万吨。中央要求是100万吨级威力,所以要再设计一个模型,当晚上机,邓稼先,于敏他们都在机房通宵没睡,警卫也在外面彻夜警戒。
1966年1月4日于敏他们才返回北京,结束”百日会战“,这时,氢弹引爆论证报告已经通过,于敏作了总体报告。
中国氢弹研制团队的理论计算水平比美国和苏联都要强一些,中国不用像它们一样反复试验,再修正数据。
所以,中国核试验次数是最少的,节约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而且从原子弹到氢弹时间是最短的,还抢在了法国前面。
美国:七年零三个月
苏联:六年零三个月
英国:四年零七个月
法国:八年六个月
印度:路还很长……
1967年6月17日,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降落伞,中国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
实际爆炸当量是330万吨,完美!
“于敏构型”设计的氢弹一开始就接近了实战化,小型化,有了这些国之重器,任何国家都死了对中国核讹诈的心。
于敏1985年才申请入党,很多人不知道他在进行氢弹研制过程中,一直不是党员身份,这样安排就是为了保证他能全心投入到技术研究中去,不必参加当时过多的政治活动。
80年代中期开始 , 于敏是核武器理论研究主要负责人,领导科研队伍完成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弹等一系列关键突破,主持和指导了大多数核试验和核武器物理方案的预先研究、 设计和制定,并且与邓稼先一起写下《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加快了中国核试验步伐,该做的都做了,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
2006年,于敏八十大寿时,关于他的事迹文章开始多了起来,并逐渐通过网络为人所熟知。
于敏一生有许多荣誉,由于工作领域高度敏感,还有许多不能说的秘密,许多著作也不能公开发表。
对于荣誉,老爷子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生活中,于敏夫妇平平淡淡,朴朴素素,虽功高盖世,却淡看名利。
2012年,夫人孙玉芹离世,老爷子93岁,已属高寿,活得精彩,走得安详,在天国再与夫人相聚。
感谢于敏,致敬于敏,中国科技事业之路,一定会后继有人。
“ 亦余心之所善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
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好榜样!
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