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的南北口音歧视链_风闻
夙兴夜寐刘沫沫-2019-01-16 19:54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家”
作为一个湖南人,我经常自嘲自己为“弗兰人”,这种自嘲很大部分源于我对自己普通话发音的不自信。湖南人发不好“l”和“n”,还有“f”和“h”。“an”和“ang”这样的前鼻音和后鼻音,也经常弄混淆。例如说:如果我不特别注意,会连自己的名字都说错,将“唐辛子”说成“谭辛子”。这对我来说,当然是件很沮丧的事。
我的北方朋友因此经常会取笑我。当然我知道他们的取笑是善意的。所以尽管北方话里夹杂的卷舌音,对我这个南方人而言听起来相当吃力,但我也从来不敢挑剔他们的普通话发音不标准。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普通话的原型来自北方。所以北方人即使一口方言,南方人也不会挑剔他们普通话不标准。但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近二十年来,以首都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强大话语权,所带来的南北口音歧视转移。
电视剧《古董局中局》里操着港台腔与京腔的角色
如果我没记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还在国内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全中国由南至北都流行“港台腔”。酒店夜总会里的主持人和歌手,即使是北方人,说国语时也尽可能靠近港台明星的发音,因为港台式南方口音很柔软,会显得很嗲,令听众产生亲近感,更能制造娱乐的空气,对现场氛围有推进作用。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是人民日报还是什么报来着,总之是一份权威官媒,写过一篇批评文章,批评连中央台的节目主持人都在放弃纯正普通话,刻意模仿港台腔。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那段时间里,正是包括歌曲、电视剧、出版物等等在内的各种港台文化大举进入大陆内地的时候。当时随便打开一个电视频道,都会传出南方口音的国语。而且因为南方的率先开放和经济发达,每天都有大量北方人涌入广州或者深圳特区。那个时候,走在南国的街头,说一口纯正的北方普通话,并不会让人看得起。因为那个时候的北方,对于广州深圳这样的南方而言,意味着土气、落后、闭塞。你必须学会一口带港台腔的国语,才会让人对你刮目相看。
至今中国人不分南北,人人都会使用的“买单”一词,就是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流行起来的一句广东方言。还有当下不管是明星还是粉丝,人人都在公开场合大大咧咧使用的俚语“老公老婆”,最早也是源于港片搞笑剧里的台词。作为夫妻之间互称的“老公老婆”一词,是典型的南方语系用词。在成为全国人民的常用语之前,印象中北方人称呼自己的另一半,除了“老伴”“孩他爹孩他妈”之外,亲昵一点的称呼是“杀千刀的”“老不死”。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国强大“老公老婆”驱赶了北方“杀千刀的”“老不死”,成为现代中国人从恋人到夫妻的代表性称呼。
中央政府对于普通话的强调和大力推广,也正是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港台腔呈现泛滥之势后开始的。不过90年代我已经来到了日本。在日本隔洋远观祖国,我惊讶地注意到随着大陆的经济地位提高,口音的地域歧视,在这二十年中已经发生了从北向南的转移---过去港台腔是一种时尚,港台明星的口音会被人模仿。而现在港台明星说不好普通话,却是要被人嘲笑的。连影帝张家辉,都变成了“渣渣辉”。现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娘炮”“爷们”甚至包括“傻X”这类骂人话,都源自北方。和几十年前北方人南下淘金不同,现在是南方人北上讨生活的时代。南方人需要努力学好普通话才不会被嘲笑。最好还能发出和北方人一样正宗的卷舌音。
张家辉说:“整个中国都在笑我”
而且,我发现这种口音的地域歧视,并非是刻意的,而是人们潜意识里的本能。换言之,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人性。因为口音的歧视链并不仅限于中国,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可以说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口音歧视。尤其是在谈到关于南北口音的歧视问题时,我还发现我所熟悉的日本,在历史上也有过和现代中国相近的南北口音歧视问题。
对日语有过研究的人都知道:日语的发音体系,除了起源于日本本土的原始日语“大和语”之外,现代日语中最为大量使用的是“吴音、汉音、唐音”----这三种发音系统都源自古代中国。
最早传入日本的是“吴音”。“吴音”是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首都建康(现江苏南京)一带的方言,按照古代中日之间的航海路线,从浙江东南沿海出发后,要经过朝鲜半岛先到达日本九州北部的对马海峡,才能最后登陆到日本本岛。所以“吴音”也是按这条航海路线传入到日本的。也因此,日文体系中的“吴音”跟现在的南京话并不像。因为在传入日本的过程中,还被掺杂进了朝鲜口音和对马口音。不过日本人依旧将飘洋过海传入日本的语言称为“吴音”,将越海传入日本的服装称为“吴服”。“吴服”这个词,在日本至今都在使用。也就是中国人所称的“和服”。
中国的南北朝从三世纪到六世纪存在了近200年,因此,吴音传入日本,是漫长的上百年时间中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那个时候的中国北朝还属于异族,跟日本毫无交集。日本人穿吴服、讲吴语,连日本寺院的僧侣们诵读经文时,都清一色使用的“吴音”。
后来南北朝结束了,中国出现了隋朝,之后又进入到大唐盛世。日本也经历了飞鸟时代、奈良时代,进入到平安时代。这期间日本向中国派遣了遣隋使和遣唐使。隋朝首都大兴和唐朝首都长安,都在今天的西安。遣隋使和遣唐使们不仅将当时全球最发达国家的文化和制度带回了日本,还将长安话带回了日本。
作为一个南方人,地处西北的西安理所当然属于北方;而地处江南的南京,理所当然属于南方。因此,当长安话被遣隋使和遣唐使们带回日本之后,日本的南北口音歧视也就此开始了:源于南京的“吴音”,因为夹杂着对马口音和大和口音,而被从唐朝留学归来的知识精英们鄙视为“倭音”,长安话被尊为正音而称作“汉音”,成为平安时代日本政府推荐的官方语言。平安朝的贵族们,都以写汉字、赋汉诗、说汉音为荣。使用了上百年的吴音,开始被大量的“汉音”所取代。
现在出国留学都要考英文托福,而当时平安朝向长安派遣遣唐使,也是要考核语言的。“汉音”说得越纯正越好,有“吴音”也就是倭音口音的,统统的不要。就像当下中国人民都必须学习普通话一样,平安时代天皇甚至还发布过勅令,强制性要求寺院僧侣们诵经时,也必须将“吴音”全部改正为“汉音”。因为汉音才是正音,就像现代中国普通话才是官方语言一样。而有口音的吴音,则代表着落后和没文化。只是,上百年来的口音渗透,并非天皇的一道敕令能够改变。因此至今日本的佛教用语,依旧大量使用吴音。别说日本的僧侣们不想改,就算想改也根本改不过来。
继汉音之后,包括后唐和宋代、以及元明时期再陆续传入日本的语言,在日本都统称为“唐音”。所以,“唐”在中国是指唐朝,而在日本一开始是指唐朝,后来则演变为泛指从海外过来的事物。例如“唐辛子”并不是指从唐朝传入日本的辣椒,而是指从海外传入日本的辣椒。
日剧《坂上之云》剧照
不过,后来到了日本江户末明治初,曾经被平安贵族视为文化象征的“汉音”,也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沦落成弱势群体——因为那个时候欧美人带着英文浩浩荡荡地来了,日本打开了国门,要文明开化,要脱亚入欧,为此甚至还考虑过要废除汉字,将日文全部写成罗马字。问题是清一色的日本罗马字,写出来就连日本的文化精英自己也看不懂,所以,就像当初想要废除吴音一样,废除汉字这件事,后来也不了了之。现在中国人到日本旅游,即使不懂日文也照样不会迷路,这得感谢古代老祖宗们创造的强大的汉字根基。在近现代发展进程中,虽然汉字文化位处弱势,但几千年来深厚根基,令汉字文化拥有不可终结的生命力。
这样一想,我的“大弗兰口音”也是这种生命力的一部分呢。想想当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句湖南腔响彻全世界时,有谁敢嘲笑半句?全国人民不都个个欢欣鼓舞吗?嗯,所以,有口音就有口音吧,也没什么好沮丧的。毕竟这是家乡留给我的唯一烙印。与其沮丧,不如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