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绝世好题,却不知道采访谁?3步可破 | 症在写作_风闻
叶伟民-曾任ZAKER总编辑、南方周末特稿编辑、记者2019-01-17 22:24
这是**“症在写作”栏目第17**篇文章
今天回复的是@小雨的提问:怎样****找到理想的采访对象?
@小雨
我朋友做心理咨询有两年了,最近接到一个性少数群体的案例,还有跨性别者认知错乱的案例。想要了解这样的群体,要怎么做呢?
感觉难度有点大,第一个类似一些隐秘的性工作者一样,光靠消费的话也拿不到什么有用信息。
有的人还说去卧底接触之类,但感觉风险有点大。就想问问您,对于一些很隐蔽的少数群体,甚至可能会排斥我们接触的,需要怎么做才能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深入调查呢?
调查就是“把信送给加西亚”
文 | 叶伟民
刚入行那会儿,一位前辈和我说,记者这活儿,就是一句话:把信送给加西亚。
这是一本以19世纪美西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意思是记者要从极有限的线索出发,无限接近真相——加西亚是谁?在哪?我怎么才能找到他?这是一封什么信?为什么要把信送给他……
后来慢慢明白,其实哪行哪业都一样,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打。
调查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能力,核心目标就是找到精准的信息和人,最终挖掘真相(或实现求教、求职、决策等诸多目的)。
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完全陌生的领域,会迷茫、蒙圈、无从入手。事实上,是存在一些通用的调查方法的,尤其在公开资料还不多的情况下。
Step 1:扒数据库
可能你第一步会想到搜索引擎,作为基础信息搜集是可以的,但要触及目标人群和核心事实,其干扰信息就太多了。
**我们应该先去扒论文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读秀等,因为这是各领域专业人士的研究成果,并且经过学术期刊的筛选和精编,相当于为厌肥的你免除处理一堆五花肉的烦恼。
得到搜索结果后,别着急从第一篇看起,先进行筛选排序,如按下载次数,发表时间,被引用数等维度,**论文下载次数多且持续出论文的学者,就是理想的采访对象,**他甚至是我们可触及范围内最了解这个问题的人。
你可能仍觉美中不足——除非你在高校,论文库都是要收费的,是的,但很值。如果你是不薅睡不着星人,我也是有备招的——一个肯定被你冷落多年的地方——图书馆。
啥意思呢?图书馆是政府最普遍的公共服务之一,也购买了许多电子资源供市民使用,但前提是你要办借书证,免费的。
有了账号密码就可以登录官网,进入电子资源通道使用。通常地级市及以上图书馆都有数据库服务,可提前自查。
此外,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也开放了许多期刊资源,国外的免费电子资源网站也不少,多查多搜集。
Step 2:锁定3类人
扒完数据库后,第二步就要具体到人。有3类人士是值得锁定的:一是专家学者和学术研究机构;二是行业协会、标杆企业和行业大咖;三是意见领袖和消息人士。
他们要不以专业见长,要不以流量见长,或者两者兼备,都对所在领域有通透的认识,掌握着丰富的人脉资源和案例。
第一类人士,扒过论文库后应该有所了解了;第二类可以到全国性大报大刊搜,常接受采访的就是;第三类除少数在媒体有专栏,大多活跃在社交媒体,谁蹦跶得越高找谁,扒扒微博、图片和文章,简直是圈内大小活动、研讨、聚会全记录。
Step 3:沟通的艺术
经过上述两步,恭喜你,现在你手里已经有一份长长的求访名单了。但问题来了:人家为什么要跟你聊呢?
任何合作的基础都是各取所需,即要想明白对方花时间、精力帮你解决问题,他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你在媒体,这个吸引力是够的,能带来知名度;如果你在高校或学术机构,也不错,刷专业圈;即使是自媒体,也能带来流量。
如果以上均不是,就要想想自己手里有什么是对方感兴趣的?新的案例?最新的国外专著?还是传播资源……
**如果都没有,那你剩下的只有真诚了。**沟通前,通读对方所有专著、作品和论文,并且提出真知灼见,无论基于诚意、人情、被尊重等诸方面,你被接纳的几率都大大增加。
最后,只要你突破第一个人,就像进入一张网,开始链式反应般的信息爆发,你的”信”,也就最终能交到“加西亚”手里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