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不同族群智力/综合素质差异之缘由的一种假设_风闻
法国刘学伟博士-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历史学博士-2019-01-17 19:03
关于人类不同族群智力/综合素质差异之缘由的一种假设
【看到观网在讨论智商,发一篇旧文,参加讨论。】
目录:
第五节关于历史的宿命 15
这篇文章的中心议题是:想给人类不同族群的智力**/综合素质(很可能)客观存在的明显差异,找到(一种尽可能周延的,其实也是集思广益,处处折中的)**综合结论。也因此,下面的论述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公认的常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抄来的别人的研究成果。但其核心观点,应当还是本人独创。那就是“广义的环境/历史决定论”和“综合素质库”。提出这一论一库的目的是为了尽量降低争议较大的基因IQ的分量。请大家垂注。**第一节人类迁徙最简****史**
这一节内容多是各处抄来,大体都是公认的定论。自己补充的就是一个新的称呼,“伊甸园人类”。
现在人类学界根据世界各地考古遗迹的分析,公认的古人类迁徙大体历程如下。
地球上人类的始祖,第一批智人 (homo sapiens)出现在撒南非洲。大约十万年前,他们开始走出非洲。首先到的地方当然是西亚,然后是中亚。大约6万年前,其中一支向东到达东亚。然后分两支。向南一直先到东南亚、再到太平洋上诸群岛,最后抵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朝东北方向一支,在大约2-1万年前,大概是在冰封的冬季分数批渡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然后扩散到整个美洲大陆。到中亚的智人的另一部分,绕过黑海和亚述海,从高加索山的南麓进入欧洲。由于欧洲最早的智人的遗迹在这里找到,所以所有欧洲人种得名高加索人。也因此,上面那个地图中指向欧洲那个箭头应当挪到黑海、亚速海的北面。那个时代的智人能力还太低,应当无法渡过哪怕很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10万年前,智人离开非洲时,应该已经是黑色皮肤。因为那里的气候一直炎热,和今天一样。而早期智人在那里已经多晒了10万年的大太阳了。
进入欧亚大陆的几支智人显然就分化成了今天的除撒南非洲尼格罗(Negro)人以外的其它几个人种(race)。关于人种的划分,有好几种说法,我采用最简单也最少争议的一种,就是四个人种。
1、留着撒南非洲的是尼格罗人种。
2a、到东亚,然后散布到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乃至美洲的那一支,被叫做蒙古人种。(如今的这个蒙古民族出现得很晚近。用它来代表东亚黄种人其实并不公允。要没有争议就是应该叫东亚黄种人。要找代表那就应该叫华夏人了。因为华夏人绝对从古至今都是这个人种中的绝大多数。)
2b、南下到东南亚和东南太平洋岛屿上的那一支,简称马来人种,是东亚黄种人的一个亚种。很可能是由于太阳更烈,气温高发育快,他们的肤色稍深,身材也较矮。
3、剩下的停留在现在的非洲与亚洲的结合部和南亚的人种,简单地说,就是最早进入欧亚大陆的中西亚人种和欧洲人甚至少量东亚人的不同程度、分量的复杂混血。
4、前面说过的进入欧洲的雅利安/高加索人种。他们的容易辨识的共同特征是浅色皮肤,棕色/黄色(总之不是黑色)头发。身形较高大,脸型较方正。
关于不同人种的肤色和体型的差异的来源,简单的说法就是,越到寒冷的地方,肤色就越浅,身材就越高。一种说法是越浅色的皮肤越有利于有限的阳光透进皮肤,被人体吸收。而越深色的皮肤则越有利于抵御强烈阳光中过多的紫外线。而在气候寒冷的地方人的生长发育较慢,生长期较长,是以身量也长得更高。
据考证:南亚北部的主流人种和欧洲人近似,也被一部分人类学家称为雅利安人,只不过他们的肤色也被那里强烈的阳光嗮黑了一些。既然南亚都有雅利安人,中亚西亚更不用说。他们的体型特征大部分近似于高加索人,肤色浅而身材较高,脸型方、颜面平、鼻梁高。但头发则和东亚人一样,黑而直。瞳孔颜色也和东亚人一样,呈棕色。撒南非洲人的头发则是黑而弯曲,瞳孔棕色。欧洲人的头发则几乎一定不黑,呈现不同程度的棕色,直到最浅的金色,也有极少见的银白色。瞳孔颜色多样,但总不是亚洲人的棕色。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起源于西亚。他们的人种特征其实相近。中亚的突厥人种似乎还混有一部分东亚人的血统,脸型比阿拉伯人更像东亚人,更圆润一些。
现在来讲智力。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这样的。人的智力是在人与大自然的适应与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用大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说法,就是在“挑战与应战”中发展起来的。人类最早的祖居地东非那个时代是热带森林草原气候,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就是采集/狩猎。没有人工栽种植物和驯养动物。这种生活方式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可以采集和狩猎的动植物,人类的数量不可超载。这种类似于伊甸园的情形,一直到人类进入近代以后,都在撒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东南亚部分地区直到大洋洲的诸多岛屿和南北美洲的大片地区保留。那里的人类也就一直没有走出一采集/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本人独创,把这种人类称之为伊甸园人类。
而欧亚大陆的其它所有地区,都离开了伊甸园,脱离了这种人口少,而天然食物足够的环境,进入了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生存的地域和时代。他们一路走去,不断地遇到新的环境,不断地需要付出新的努力,去适应新环境而求得生存和发展。简单地说,这些地区处于温带甚至寒带。必须有御寒的衣物、房屋、火堆和事先储藏起来的足够食物,人类才能越冬。人口多了,必须人工养殖动物、植物,才能拥有足够的食物。还需要与大型动物搏斗,必须有更好的武器(弓箭刀斧等)。简单地说,生存的条件比起伊甸园里可是复杂得太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逐步组织起更复杂的社会,发展出了遍布绝大部分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这里的人类驯服了多种植物和动物,发明了车轮、畜力车、畜力犁头、人工灌溉等一系列物质文明,也发展出了文字、数字系统、宗教和国家组织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在这进入文明的数千年间,人类的智力和这些文明一起,有了巨大的共同发展。
至少有一派学者认为,这就是一直遗留到今天的伊甸园人类和非伊甸园人类智力出现重大差异的根本原因。这套理论还有一个相当流行的名称叫做远离非洲论(Out of Africa)。也有叫纬度论、冬季温度论、迁徙距离论等。论据都可以互相补充。我只不过是又取了一个新名称叫做伊甸园/非伊甸园论。
远离非洲/迁徙距离论说的是,人类迁徙得离非洲越远,就能发展得越好。主要实例就是东亚人和欧洲人走得更远、发展更好。靠近非洲的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人发展差一些。但这个理论有漏洞,就是走到东南亚和美洲的族群,并没有因为离非洲更远或走得更远而发展更好。纬度/冬季气温理论说的是,人类10万年来的迁徙,主要途径,就是从非洲的赤道一带,向北,向温带然后寒温带迁徙。这个历程有6万年之久,就遍布了欧亚大陆。文明的发展程度,似与纬度呈正相关,与冬季的气温呈负相关。但这个相关性,到了寒带就不灵,到了美洲新大陆也不灵。
西亚的新月地带,纬度不高,气候炎热,却发育了人类最早的数个文明,也与远离非洲说不符。
本人假设的伊甸园论当然一样有漏洞。有学者认为,撒南非洲的气候极不稳定,时疫不断流行,并不是一个伊甸园。留在那里的人类是因为条件太过恶劣而不是太过良好而未能持续发展。这与上面的伊甸园说法表面好像对立,但结果还是一样,就是撒南非洲人类的发展因环境原因滞后。
如果真是这样,那里的人类为什么没有面对恶劣环境,努力奋斗,战而胜之,同时发展自己的智慧和文明,(非)伊甸园理论就无法解释。
上面所有的解释,包括本人下面要推荐的更完整的解释,都只是假说,都有漏洞,都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社会科学就是这样,很难或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许多自然科学学说可以达到的严谨和经得起反复检验的程度。我们努力争取的,就是漏洞能更少、更小一些。堵不起来的漏洞,就只能等着更聪明或更有能力的后人找到新的证据或思路以后,再继续努力堵了。
人类的文明史,如同其它的学科,实在还是有好些至少至今无法解释的神秘之处。如果所有的神秘都被有效地解释完了,人类的科学也就无从发展了。
第二节环境如何影响基因?
这一节大部分是抄来的。
具体一点,环境是通过一些什么途径去影响基因的呢?一般认为,最直接的有六个方面。
第一、通过食物营养。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越是人类文明的早期,这个条件越重要。恩格尔指数讲的就是这个。文明的改善也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简单地说,越丰富、均衡(包括荤素两类)的食物对人类的成长(包括脑袋物理容积和智力的成长)就越有利。如果我们把一个族群自古以来所获取的食物营养用积分的方式累计起来,得到的那个数额,和这个族群的IQ总值一定有极好的相关性。
第二、疾病。在热带亚热带特有的很多病菌和传播病菌的昆虫等,无法像聪明的人类那样想出办法来越过寒冷的冬季。因此在温带、寒温带就少了很多热带疾病。在现代医学发展以前,这些疾病基本都是不治之症,它们很可能大大地在历史上限制了热带亚热带地区人类族群的发展进步。
第三、通过教育。本书的正文中说过,人的IQ可分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也有分为基因智力和表型智力的。教育可以往液态智力里灌注知识,使之变成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晶态智力。也可以把潜在的基因智力显化为各种表现出来的智力。比如,在一个原始部落基因突变,出了一个绝顶聪明人,他顶多就是能说会道,最后当到酋长。如果他有机运,能到发达国家留学,就完全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为全人类创造更大的精神财富。普通民众也一样。以前目不识丁的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业,满足于原始的生活。在教育普及以后,至少他们都可以适应流水线上复杂得多的操作,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出多得多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的IQ,至少是潜在IQ的显化,也会得到提高。
第四、通过婚姻制度。先进的文明,早早就懂得不能近亲通婚的道理,建立了很多婚姻和性交的禁忌。落后的文明则没有这些禁忌。再加上部落规模很小,极少与外部有交往,太小范围的血液陈陈相因,多少千年下来,这些原始部落人的IQ能高吗?这是一个纯粹的人类文明组织现象,但影响非常之大。所有血亲通婚严重的族群,都非常落后。所有先进的族群,都有这方面的严格限制。
第五、通过精英集体的建立与扩大。在近代以前,已经有好些先进的文明,有文字、有典籍、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在不遗余力地传承自己自古以来的所有文化。不过实在是太多的文明或前文明,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无数已经湮灭的古代文明,没有留下可解读的文献,变成不解之谜。从古至今,有许多文献传承下来的文明,可是屈指可数。他们自然都是一些高素质的种族/民族/文明。有没有这样一个传承书面文化的精英群体,是一个文明是不是(曾经)高度发展繁荣的核心标志。这个精英集体的IQ,自然比普通民众高得多。他们的高IQ,自然会通过联姻在族群内传播。如果没有这样的精英群体,那大家平均起来的IQ的确是高不了。
第六、通过城市化。不言自明,在城市中比在乡村中可以积攒密度高得多的财富、知识和几乎其它的一切可称先进的东西。(很遗憾也包括落后的东西-比如卖淫贩毒。好在先进的东西还是比落后的东西多得多。)城市中的生活比乡村生活复杂无数倍,大大地有利于各种进步的基因和文化的积攒。一个拥有大量城市甚至就以城市为基础的文明/民族/国家显然比基本倚靠农耕,城市有也不大不多的文明/民族/国家更先进。拥有大量城市文明、城市人口的民族/国家,当然可以比基本都是农业人口的民族的平均IQ尤其是晶态IQ、显性IQ更高。
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的民族,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就可以迅速地改善自己的IQ状况。很多要素,比如教育的内容,自己独创可是来不及,那就通过精英集体向先进文明学习,大量地引进吧。至于城市,那最好是生产型的城市,而不是仅仅消费型或行政型的城市,才能带来该族群的真正可长可久的进步。
其实,可以通过基因DNA遗传的人类素质并不止IQ一端,虽然IQ最重要。比如性格的沉稳内敛还是冲动外向,显然有遗传性族群差异。比如东亚人偏爱柔缓的音乐,而西方的一些类型的音乐会让东亚人觉得过于嘈杂。这个素质可以解释东亚人的犯罪率为什么比西方人低许多。这一点(东方人犯罪率低)并不能用其与西方人相似的IQ来解释。有医学资料显示可以用雄性荷尔蒙的分泌量的族群差异来解释。
还要补充指出,其实人不仅需要适应环境,人也在创造环境。比如人学会使用火、青铜、铁器、犁铧、轮车、畜力车、蒸汽机车、电力、电子科技、建立村社、城市、国家、工商业、分工、跨越海洋、飞上天空、进入太空……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在不停地增加生存条件的复杂程度,都在不停地要求和促进人类智力的发展。当然人类的智力发展也在不断地为人类进一步改善生存条件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节成功文化与失败文化
这一节基本上也是抄来。
上面第二节讲到六大环境因素,通过世代的交替,其向好或向坏的变化,的确都可以、至少是可能进入基因,通过生殖传递。但还有一些环境(不如更准确地称之为文化)因素,一般来说,并没有机会影响基因,我们称之为纯粹的社会或文化环境。这样的东西也很多。比如勤劳、节俭,比如尊师重教、扶老携幼、计划长远,比如懒惰、浪费、不爱学习、家庭破碎、只顾眼前……这些习惯都可以划入社会/文化环境的范畴,他们都很难进入基因、单纯通过生殖传递。但是他们都可以通过家庭/族群的生活,同样十分牢固地代代相传。(当然改变机会比基因大。)
一些族群(Ethnic无论大小。大到一个种族、民族、小到一个部落、家族)比另一些族群更成功,如果不是因为基因/智力,那就只能是因为后天习得的文化了。当然还可能是基因/智力+文化环境。本人倾向于这种综合结论。
成功文化导致成功,这个说法至少在近代是由马克斯·韦伯在1905年开的先河。他说在北欧的新教徒(protestant)严肃认真,追求卓越,认为发财才是你是上帝的选民的标志等等文化因素,是他们在17-18世纪取得比欧洲中部和南部的天主教欧洲人更好成就的基本原因。
这个成功文化导致成功的说法还针对犹太人的成功和东亚人的成功广泛传播。针对东亚人,那就是被归纳为儒家文化的优秀了。被学者们称道最多的是儒家对劳动、学习和成就的价值的推崇。还有道家对节省的价值的推崇也总被提及。
在一些族群中,文化的篱笆扎得非常牢,把成功的文化圈在里面,(绝大多数人都在努力追求成功。)把失败文化档在外面。(极少有人沾染那些会导致失败的恶习。)
这里举一个成功/优秀文化习惯的实例。那就是推迟眼下享受,计及长远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从幼儿园就可以测量的。比如你拿出两个棒棒糖。一个小,一个大得多。告诉孩子:现在可以拿小的一个。但是如果你能等一个星期,就可以拿大的一个。那种肯等一个星期的孩子,几乎铁定比不肯等的孩子有前程。有些族群/民族比另一些族群/民族有高得多的储蓄率、购房率、会在培养孩子受尽可能高的教育方面下大得多的功夫,付出大得多的代价甚至牺牲。这样的族群就叫拥有好的文化,当然更有前程。相反的,如果一个族群内太多的人不存钱、不买房、任孩子在街头放羊,这样的族群,就拥有不好的文化,前程更差怪不了别人。这个习惯实在可以与贫富无关,但与文化传承绝对有关。比如华夏人/犹太人,无论在何时代、在何制度下、富裕与否,平均而言,都是更重家庭储蓄、更重子女教育,更愿意计及长远。这个习惯是否与基因有关,不大好判断。
至于底层阶级(underclass)的失败/贫穷文化,也有人条分缕析,成串罗列:现时享乐导向=没有为了将来把现实享受推迟的意愿和能力、缺乏责任感、低学历、高辍学率、低社会经济地位、犯罪、长期失业、福利依赖、毒品依赖、不婚、单亲妈妈…… 也有人把这些文化概括为反学校文化、反对(一切秩序)文化、街头(混混)文化。这些贫穷/失败文化也是经常代代相传的。
不得不说的是,西方人的当代文化,可是在慢慢地向着失败文化迁移。单讲家庭领域,那些性自由(一杯水主义)、不婚不育、单亲妈妈、吸毒、艾滋病、福利依赖,不也在西方白种人中日益流行吗?而且连犹太人的2000年的伦理屏障也在瓦解,亚洲人的家庭圣地也被西方病毒攻开了一些缺口。
文化与智商对不同族群的成功与失败毫无疑问是同时在发生重大影响。问题是它们各自有多大的分量以及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很难厘清。无法厘清的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因素几乎总是携手并行。那些聪明的族群几乎总是拥有优秀的文化。反之亦然。
高智商和好文化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整一个良性循环。合起来,笔者就把这样的族群称作拥有好的综合素质。这个素质当然包括智商和文化两个部分。既然这两个要素如此牢固地绑在一起,要不要把它们分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我们可以用其中一个来代表另外一个,相关性上,并不会出现大的出入。
反过来,较低的智商和不好的文化也是互相促退,沆瀣一气,整一个恶性循环。合起来,笔者就把这样的族群称作拥有低的综合素质。这个素质当然也包括智商和文化两个部分。既然这两个要素也是如此牢固地绑在一起,要不要把它们分开也不是显得那么重要。因为我们可以用其中一个来代表另外一个,相关性上,也不会出现大的出入。
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那些与硬智力稍远的社会指标中,(更受IQ硬性支配的社会指标是受教育成就、收入和社会地位。)比如失业率、离婚率、吸毒率、单亲率尤其是犯罪率上,坏文化有独特的影响力。在犯罪率这个指标上,亚裔一枝独秀,大体上只及欧裔的一半,非裔的十分之一。这显然不能仅用智力来解释。毕竟亚裔的智力与欧裔只是大体相当。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一部分在撒南非洲,一部分在中美洲。而中美洲比非洲可是富裕得多,智商分数也更高。(虽然在拉美已是最低的。)显然在这里还有坏文化的独特影响。或者还有前节倒数第二段所指之雄性荷尔蒙的影响?
第四节关于广义历史/环境决定论和综合素质库的初步设想
这一节很长,还分成8个小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核心概念当为本人独创,论据当然还是各处抄来。
第一小节****基因库和综合素质库初步概念
想建立一个综合素质库概念是受到基因库概念的启发。我所理解到的基因库概念简单描述如下:
基因库是一个族群的全部的好的和坏的基因的总和。这些基因自然是该族群从其以前的漫长的历史中继承下来。这些基因包括好的(比如抵抗某些传染病的抗体、体格较为强悍、智力较为高超等)也包括不好的(比如易感某些传染疾病,本身就有某些遗传病的较多因子,体格较弱,智力较差等)。当然也包括很多各自的族群特征,说不上好坏。(比如不同的肤色、脸型等。)
只要你承认人类是由更古老的非人类发展而来,你就必须承认这些基因其实是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的。这里最关注的当然是智力。人类的智力显然比类人猿高得多,这当然是在人类的历史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当今世界信息爆炸,人类的生存环境比起以前不知复杂了多少倍,人类的智力自然也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加速提高。
你应当承认,古代人类的各个支派进入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时间是大不相同的。他们脱离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然后建立各自的农耕/城市文明的时间也相应地是大不相同的。你无法否认,有很多的部族,直到今天,也没有真正脱离采集/狩猎时代,也没有建立起农耕/城市文明。(且不要去谈什么近现代的工商业/电子文明。)就是那些建立了农耕/城市文明的族群,这种农耕/城市文明的水平也大有差异。比如就在中国当下领土的范围内,非常晚近,西南山区里的许多部落还在刀耕火种,也只有村落,没有城市。而三大河流领域里,汉族和其它好些民族已经建立起了极为繁盛富庶的农耕/城市文明,有了庞大健全的政治组织和汗牛充栋的书写文献。当然很多族群,并没有这些东西。
根据西方心理测量学家(psychometrics)的测量,近50年来,人类的平均智商竟然增加了100分中的15分之多!以至于他们必须不断地修改测量方法,增加难度,才能把欧洲人的平均IQ分数保持在100分左右。最先详细描述这个现象的西方学者名叫Flynn,因此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弗林效应。
西方学者也感觉到,即使考虑到社会的普遍进步,这个50年15分的进步速度也太过高速。若此为真,那猿人发展成智人应当根本用不到100万年的时间,人类各支派之间几千到数万年分头发展可以积累下来的各种(包括智力)差异也不会只有今天那么小。一些学者指出,这种效应有相当一部分其实只是如同经过反复练习而增加的应试能力,并不是真正的纯粹认知能力(cognetive ability)即液态智力的增加。但是如果这15分中有1-2分是真正的认知能力的增加,在不同的环境中,几千年甚至数万年积累下来比如30%的智力差异,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其实尼格罗人在美国大约300年间IQ匀值提高一个标准差15分这个观察比较折中而公允。以此计算,则是在环境有巨大改善的前提下,每一代(30年)IQ值可以提高大体1.5分。这样3000年100代的不同文明路径之间,积累出40-45分的IQ差距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现在来谈文化。
这些不同的文明历程,不仅仅沉淀在靠遗传传递的生物基因中,也(很可能是更多地)积淀在各自的文化传承中。这些文化传承都是后天习得,并不可能靠生物基因传递,但它们一样深刻地影响着各个族群的命运。
比如前面讲到的伊甸园族群,他们有些至今停留在采集/狩猎阶段,还在使用石器和少量的从外面获取的金属器具。因为不会纺纱织布,而气候又足够温暖,他们很可能连衣服都不穿。他们的社会组织、文化传承,怎么可能和世界各大文明族群相提并论?那些不同的文化只有不同没有优劣的说法,不是虚伪矫情,就是天真幼稚,实在经不起辩驳。
就论勤劳这个肯定是优秀的品质在华夏民族中的传承,在南方和北方的农村中都不一样。南方由于气候温暖,农作物分大春、小春两季,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农活,南方农民就必然地养成了终年劳作的习惯。而北方尤其冬季寒冷,只能在家里“猫冬”,当然就有机会发展出更多的农村休闲文化,或者说“懒”一些了。
现在我来讲那个各族群都拥有的综合素质库了。这个库与基因库的区别,就是那里面不仅有可以通过生殖传递的生物基因,也有必须后天才能习得的所有文化。
这些文化和基因一样,有好的(比如勤劳、节俭),也有坏的(比如懒惰、浪费),也有无所谓好坏的(比如不同的审美习惯)。
这些文化传承是不可能如生物基因那般牢固,但依然有非常大的继承性。比如你可以观察500年来的西方殖民史。在移民目的地,那些不同的族群是不是历时几百年依然牢固地保留着他们的祖居地的大量文化习俗?比如华人、犹太人,或者印度人、或者欧洲人或者非洲人,是不是都各自在不停地复制着他们祖居地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生活习惯?这些习惯当然也都会与时俱进,但各自的特征是不是始终鲜明可辨识?各个族群无论在何地,无论是处于多数还是少数,是执掌政权,还是寄人篱下,他们各自的竞争能力是不是大体上都是一如既往地保留?是不是强势者在哪里都强势,中庸者在哪里都中庸,弱势者在哪里都弱势。这种排列顺序(不是绝对水平),是不是万古不变、万国不变?需要我更详细地举例吗?
第二小节****所有人类共有的基本基因/素质库
所有的人类族群,有共同的祖先,都来自于非洲东部。那个时代(10万年以前),原始人类也已经从更早的历史中积攒下了远比其它任何生物(包括类人猿)多得多的智力基因和好的文化素质。这个最早人类的综合素质库为以后所有的人类不同族群所共同继承,也就是所有的人类不同族群的综合素质库,有一个没有例外的来自共同非洲远祖的基本深度。以后的新的积累都是加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之上的。用库来形容,这10万年前就已经共同拥有的基因/文化素质库存的深度,本人把它称之为该库存的基本深度。
比如,人类小孩从1岁左右就会开始说话,到了2-3岁,就已经可以说很多的话了。而任何动物,包括最聪明的类人猿,哪怕打出生起就被人类收养,完全与人类一起成长,也是学不会说话的。 也就是说,哪怕是最落后的人类分支的基因库存中,也拥有任何动物望尘莫及的智慧基因。
但是本人十分遗憾地发现,那个基本的库存深度,其实只能保证一个人类族群拥有起码的(也有别于其它哪怕是最高级的动物比如类人猿更复杂的)生存状态(比如会有语言,至少会使用打磨石器,有固定的居所和相对明确的家庭结构),但并不能保证他们进入(哪怕是农耕)文明。人类要想生活得文明、文明、更文明,就必须在智力/综合素质上进步、进步、再进步。
第三小节****欧洲文明综合素质的复杂来历
根据大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分析,欧洲当代文明是一个第三代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叙利亚/基督教文明,是它的父辈文明。而这些父辈的文明,又从更古老的位于西亚、北非结合部的五个祖父辈文明中继承了太多的遗产。其中最具特质的城市工商业文明是希腊人首创。 犹太教、基督教是西亚人所创。罗马文明直接接续希腊文明。
希腊半岛相当贫瘠,那里却能在那么早的时代出现一个那么繁荣、那么独特的手工商业文明,实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这其实根本不能用地理来解释。比如地理依旧,现代的希腊怎么又那么落后了呢?罗马人全盘继承了希腊的衣钵,却在500年后放弃了城邦制民主制,建立了东方式的大一统帝国,但是一直保留了繁盛的工商业经济内核。这是欧洲文明的第二个奇迹,一直到今天也无法重复的奇迹。 古希腊人/罗马人在那个时代,一定拥有除中国人以外,全世界无与伦比的智力IQ/综合素质。
从三世纪就开始,罗马帝国就受到众多至东面和北面而来的落后游牧民族的攻击。其名号诸如:曾经威风凛凛但如今已经消失了的哥特人、汪达尔人、匈人(来源于被中国东汉将军窦宪打跑的匈奴人?现代匈牙利人的一支祖先?),和如今成了大气候的央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人、高卢人。在罗马帝国崩溃的时代,他们都是如同华夏文明北面的匈奴人那样的野蛮人,他们摧毁了罗马文明,尤其是在其西部领域(今天的西欧范围),文明严重倒退。他们真的是在许多罗马时代的繁荣城市留下的庞大废墟中,重新开始放牧牛羊。以后的中世纪尤其是前期的5-10世纪,其实欧洲的主体部分一度沦落到远不如中国甚至远不如阿拉伯世界的地步。那个时代,西部欧洲人的基因IQ不可能太高。
西方当代文明的暴起其实只有500年的历史,加上意大利文艺复兴也不过700年。古希腊人/罗马人的优秀智力基因,只有很少一部分被现代西方人(主要是意大利人)从生物学/遗传学上继承。现代的西方人,从生物学/遗传学的角度,实在并不是古希腊人/罗马人的后裔,而是那些打进来摧毁了罗马文明的野蛮人的后裔。笔者当然必须承认,这些1500年前打进来的野蛮人,在过了800年相当落后的农民生活之后,从700年前才开始城市化的西方人的智力基因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论到当代欧洲人的智力文明生物基因积累沉淀,就是不超过1000年。
现在的欧洲人的中世纪的祖先们有幸呀,他们主要通过阿拉伯人,传承下来其实本来并不属于他们的直系祖先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如果没有文艺复兴,如果一切都必须从罗马帝国的废墟中,从西欧中世纪早期的农奴制/自然经济中从头草创,西方人只怕很难有当下的成就。和当代欧洲人的生物智力基因积累不同,欧洲人的文化积累则是从古希腊/罗马文明,从西亚的基督教文明,乃至更早的西亚五大古文明就开始了。要都加起来,那是何止3000年。但文化是后天习得,并不是基因。而那个IQ测的,是液体智力,不包括文化。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始,欧洲的文明进入了500年的突飞猛进的状态。这是欧洲文明发展的第三个,也是最大的奇迹。他们很快地就主导了整个地球人类的文明发展。如此暴起的缘由,又是很有一些难于解释的神秘之处。这个事实在本文所涉及的主题上的后果就是,那些700年前就开始准备,500年前就正式开始进入近现代的欧洲人,他们在各方面享有有利智力发展的因素就比绝大多数非西方世界的人民时段长得多。他们积累了更多的有利基因应当可以理解。
第四小节****东亚人的智力/综合素质何以可能高于西方人
西方的学者的确还是很实事求是,主流心理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就是承认东北亚的中、日、韩三个民族的平均IQ(很可能)比欧洲人的平均值略高一点,至少是不低。这个观点的两大事实依据或表现是:第一、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东亚四小龙加中国从二战以后全面崛起。第二、中、日、韩三族后裔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的让西方人吃惊不已,经常会超越雅利安人,已经开始可以媲美犹太人的发展成绩。
根据本人的历史/文明积累导致人类各族群基因/综合素质差异的理论假设,这里就有一个漏洞,就是如何解释东北亚中、日、韩三个民族甚至很可能会略高于欧洲人的智力基因的来历。因为在近代,东亚的文明显然落后于欧洲有数百年之久。
我的补充解释是这样的。东亚民族的文明史(以有可靠的书面记载为标志)已经超过3000年。东亚华夏人拥有一块最适合农耕的,温润的土地。但是仅靠狩猎-采集不足以养活日益繁衍起来的人口。人们必须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才能生存发展。于是就有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发明房屋)、神农氏(发明农耕)、皇帝传下内经,嫘祖发明蚕桑等人的发明创造,让中原的华夏人站上了东亚早期文明发展的制高点,形成一个招引四方来投奔的文明漩涡中心。(赵汀阳先生在《中国作为一个政治神学概念》一文中提出的这个新概念非常有意思,以后还要努力学习并发挥。)
赵汀阳先生还指出,这个制高点的最明确特征是发达的汉字系统。大家要知道。流传到今天的全人类的所有文字系统只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从西亚发源的拼音文字系统。另一个就是中国独有的象形文字系统。当然古代还有好些个独立发源的文字系统,(比如两河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过都是早早地失传了。
古代/公元前的中国人,一定拥有足可媲美古希腊/罗马人的全球最优秀的IQ/综合素质。当然我不否认,比如在4700年前就建起了金字塔的埃及人,在那时曾经拥有比与他们同时的东亚人更高的智力/综合素质。
东方人并没有欧洲人中世纪那样的严重的文明中断和重新开始。也就是说,东方人的智力文明生物基因积累,有3000年的不中断的历史。在唐、宋、元时代,中国人的生物智力基因积累禀赋,恐怕比同一时代的欧洲人高出许多。以至于《马可波罗的游记》把东方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富庶繁荣描写得如同天堂般地让西方人望洋兴叹,拍马赶不及。(他写道:“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比中国人更聪明的种族。”)因此在近现代,哪怕经历数百年的落后与衰败,东亚人的基因智力还很可能存有过往的长期辉煌遗留下来的一点优势。
虽然东方人的智力基因积累的时段比西方人长得多,但**东方人的文化积累,由于地理的区隔,基本上都是独创,因此也就可能少一些。**近代以来,与西方文明的突飞猛进相比,确实有数百年的落后,当下则正在奋力追赶。
不过我的这个说法也有漏洞,就是如何解释韩国人和日本人完全与中国人齐平的IQ值,这两个民族可没有3000年的文明史。至少韩国,也从未成为招引四方的文明漩涡中心。我就这么再补一补吧。就是这两个民族都从中国引进了极大量的文化,(这个没有争议。)甚至相当大量的血缘。(这个细节多有争议,不叙。)他们靠拢华夏文明,甚至加入华夏文明,超过1000年,比这一世的西方人追寻古希腊/罗马旧梦时间更长。而且华夏文明一直鲜活,并不像古希腊/罗马文明只是旧梦,只活在典籍中。他们充分分享了华夏文明的精神(乃至血缘)资源,日本人还有所发挥独创。(不细说。)
努力学习华夏文明,加入华夏文化圈有成绩的还有越南。越南的成绩略差于韩国,是否与地处亚热带有关?
中国与上述三国共属华夏文化圈。或者说,那三个国家都是华夏文明的子文明。共享(至少一部分的)生物基因/文化综合素质,天经地义。如果不共享,那也无从构成同一文化圈了。
北美、澳洲的欧洲移民国家可以达到等同欧洲的文明水平,于此有些类似。当然那里是近乎100%的移植,决定性因素是携带了一切生物基因/综合素质的足够数量的人群的移植。这里和欧洲不是母子文明的关系,而是同一个文明的整体移植。再举个例子,100年后,若果人类真向火星移民成功,那里的文明水平,就应当和地球上完全一样。当然1000年后,就不一定了。
子文明可以分享母文明的很多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是常态。比如拉美文明也从欧洲文明得益良多。那一声“娘”也不是白叫的。
第五小节****其它文明的简单历史综述
与东北亚相比,东南亚的伊甸园式气候让伊甸园人继续在其中悠游暇裕,就没有足够的压力去发展文明。(东南亚其实也有一些比较有高度的如吴哥那样的文明,可惜和玛雅文明类似,都中道而绝,没有传承下来。)但是近代以来,东南亚受到西方、华夏、印度和伊斯兰文明的多重影响。其中应当还是华夏文明的影响最大最深。认定这一点的最大最无可辩驳的证据是:东南亚的华裔远多于上述其它几种外来文明的族裔。如果中国的当代崛起能够成功完成,这里的国家迟早会成为重新壮大的华夏文化圈的当然成员。
在公元8-13世纪的阿巴斯王朝(750-1258),是阿拉伯文明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地中海沿岸世界中,最好的大学都在大马士革、巴格达、埃及。欧洲人到那里去学习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和当代科学并领取阿拉伯人颁授的各种(包括研究生级别的)学位。在8-9世纪的,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大量翻译为阿拉伯文。到13世纪,欧洲人又把这些古典由阿拉伯文译回拉丁文。在那个时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农业、工商业和学术水平都远远超过当时的欧洲/欧洲人。那个时代的阿拉伯人至少是精英的IQ想必也是比当时的欧洲知识分子为高。
在13世纪以后,伊斯兰文明的又一个高峰是突厥人主导的奥斯曼帝国。这个帝国长达600年(1299-1923),极盛时占地之广甚至大于前段所述之黄金时代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其最大的成就是灭掉了延命达1124年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330-1453),占领君士坦丁堡,把小亚细亚甚至欧洲的一角变成了伊斯兰世界固有的一部分。其第一个自始至终的问题是疆域内种族/民族/宗教/文化太过多元而未能有效地融合。第二个要了命的问题是在西方进入现代以后,实力迅猛增长,而奥斯曼帝国则完全跟不上这种飞跃步伐,越落越远,几经较量,终至瓦解,缩水为现在的土耳其共和国。这个时期欧洲人和穆斯林的平均IQ此长彼消,最后结果那就应当是主客整体易位了。
伊斯兰文明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慢慢变得外强中干,最后分崩离析而无法保持哪怕大体的(或核心部分的)统一和繁荣(石油万幸),其原因恐怕得深入该文明的骨髓,这里无法细究。我当然很奇怪,阿拉伯人替欧洲人保管了数百年古希腊/罗马文明,他们怎么没有自行把其中的精髓学过去,这些精髓为什么会被原本比自己落后的中世纪欧洲的蛮族人学走,而自己反倒落后了那么多?这个金库的保管员为什么就会那样的廉洁无私?还是他们自己的文化本底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自行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呢?
这个精髓的最核心部位就应该是以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等哲学家和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的理性主义和世俗主义。这是西方的现代性得以发皇的最重要根基。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宗教性似乎还是太过僵硬了。
西方文明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攻守易位,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个难解的神秘公案。也许与西亚/北非的气候地理条件差一些、地中海东岸的地理位置太过四通八达、战乱争夺太多都有关。也许是欧洲文明在16世纪以后崛起太快太猛,世界的其它地方(包括东方的华夏文明)都还在按部就班地慢慢发展,因此就给比下去了。
还有一个很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环境以数百年到数千年的尺度可以明显影响IQ的发展,那就是比较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成就。学界公认,这两个族群都来源于西亚,都属于闪米特族,语言也是同一语系。根据《旧约·圣经》和《可兰经》的记载,都是亚伯拉罕甚至雅各的子孙。他们的肤色白而头发黑。在欧洲,你看见这样的人不是犹太人就是阿拉伯人。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只能靠服饰和气质了。现在在欧洲的犹太人几乎个个都是城市里的专业人士,从事低级职业(比如收垃圾、擦玻璃、当保安等)那是不可能找到了。而阿拉伯人就还差很远。犹太人失去祖国已有2000年,一直在欧亚各地颠沛流离,二战以后才有了一个小小的祖国以色列。阿拉伯人在7世纪以后有了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才开始发迹。现在当然是一个了不得的族群,占有大片的土地,拥有众多的人口,还有一个影响力远超自己族群的宗教。但是在智力方面的当代成就(比如诺贝尔科学奖获得数),却不能与小小犹太族群相比。
美洲古代文明半途而废,据Jared·戴德蒙1997年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一书中说,与那里缺乏可供驯养的动、植物资源深切相关。这里略去。现代的美洲文明由欧洲移去,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一部分或分支。
撒南非洲的文明,如果刨去古代埃及、中世纪阿拉伯和近现代的西方三大文明的影响,的确乏善可陈,这里略去。
第六小节****历史/文化/知识/信息/数字鸿沟
上面三个小节征引的这些基本史实如果无大误,应当已经可以说明,人类各族群的文明成就实在是多有起伏,谁都没有做到长盛不衰。(不过长衰不盛的倒是有。)用500年河东500年河西来形容,可能相对准确。按照笔者的理解,那个各文明的平均IQ也就是“各领风骚数百年”或者上千年了。
上面三个小节叙述的这些不同的族群所拥有的基因库/综合素质库,在第二小节所论之基本深度之上新加的那部分补充深度显然是不相同的。有些补充库的底蕴会非常地深厚,有些补充库就会非常的浅陋。比如许多族群关于其先祖乃至其全部历史的传承仅到只有口口相传的几千字就可以记完的程度。
比如华夏民族关于传说时代先祖们的故事不也只有几千字流传下来吗?而希腊人的传说时代可留下了数十万字的两部史诗!那是他们的绝对好运!但华夏民族在先秦时代留下的典籍有数十万字。无计其数的族群在那个时代还处于史前蛮荒时代(没有文字信史留下)。还有好些族群的哪怕已经是书面的文化也已完全失传。
在中世纪、现代,各个族群的信息积累都在暴增,但拥有和累积起来的份量还是以天壤之别来形容都不为过。比如本人亲身向好些非洲人士询问过他们的土著文化。他们说,那里的口头语言按部落等分为无计其数的方言,没有文字,没有大的数字。如果需要记录,需要计算较大的数目,都是使用英文、法文或阿拉伯文。要受教育,那也只有通过这些外语才可能进行。
笔者的确没有调查,但估摸着,除了欧洲、东北亚和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总之是那些拥有过相当高度的古代文明的国家),其它亚、非国家不用欧洲语言而用本民族语言,能在大学里讲授各种科学的国家,恐怕是非常之少。用英语、法语、汉语、日语、西班牙语等不超过10种文字积攒起来的书面/电子文献一定是占了全人类书面/电子文献的绝对压倒多数(>99%)。据统计,人类使用的语言约有5000-7000种,文字也有约3000种,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极为弱势和正在迅速消亡。比如中国计有80多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弱势语种和文字也是在迅速衰退。硬要说所有的语言/文字都同样伟大/重要,都要同样保存,或应当把全世界的文化财产都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那是一种极度荒谬的说法。
其实这些不同语种文献的数量也可以视作该种语言/文字持有者的文化综合素质总量的很恰当的度量。把这个总量除以该语言的使用者的总数量,也可以得到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族群各自拥有的平均综合/文化素质的一个指标。同时使用多种语言的人口可以同时在不同的语言中占份。还可以按照他们使用该语言的时间占比和文化水准加权。这事要认真做也会很复杂。但本人在这里的用意只是定性,只是想确认不同的文明其实确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而已。
这项工作本人是没有能力做,也不知是否有人做过。不过即使没有人做过,也可以想见,这些不同语种文献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之间的差距,会比他们之间的GDP和人均GDP之间的差距更大。
面对IT行业在当今世界的不均衡发展,已经有一个概念叫做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出现。这条鸿沟的出现显然有它的当然一面,和上面说到的文献数量差距一样,可以用来证明我们讨论的那个差距的客观性。当然本人绝不否认人类应当尽力来填浅这个鸿沟。当然的客观事实也是,这个鸿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并不可能填平。
自人类进入现代以来,一个共同的人类文化/文明的确正在加速成型,越来越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得到分享。尤其是落后的民族/国家,它们从先进的民族/国家获得了无计其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单向)输入。这些输入,让落后国家的发展不知走了多少捷径。因此,这些民族/国家在计算其综合素质库的深度时,的确可以分享一部分先进发达民族/国家的库深。但并没有资格分取过多。比如会使用智能电话/电脑并不代表也能制造这些高科技产品。这两种境界的综合素质底蕴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如果没有输入的高科技产品,单靠自己发展,这些落后民族/国家,不知要到n个百年以后,才能用上自己研发出的智能手机和电脑。因此,那个信息/数字鸿沟始终存在,而且似乎还在扩大。这个鸿沟始终根深蒂固地存在的原因正是本人想要探讨的。
第七小节****初步结论
关于智力差异的来历,一直有基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两种基本观点。本人取一种折中的立场。先把智商概念扩大为由基因智力和文化传统合并而成的综合素质概念,然后认定这个同时来源于先天生物基因和后天历史文化两项传承的综合,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这一个族群的命运。至于这两项因素各占多少权重,可以探讨,可以调整,只要不把其中一种的存在完全抹杀,就不会离事实太过遥远。
本人认为,的确是由(自然提供和人类自己创造的)综合环境的复杂程度在最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IQ,但不是用短短的几十年,而是用至少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几万年的历史,慢慢地去塑造出人类不同族群的不同IQ/文化传承。
环境可能迅速地变好或者变坏,但在其中生存的人类族群的文化传承,尤其是基因传承沿着同样方向的改变则慢得多。正是因为这个滞后效应,使得不同的族群在应对相似的环境或环境变化时,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成就。完全否认各个族群从各自漫长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基因/文化两种禀赋的作用,要想完全用他们现实所处环境的不同来解释他们的表现、成就的不同,就会难以自圆其说。比如,无法解释那个不同族群在各种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环境、境遇中共同生活时,万古不变、万国不变的成就阶梯何以存在。比如说,为什么从未发现有撒南非洲族群奴役欧洲族群或阿拉伯族群?如果说这是各族群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致。那这种普遍、始终存在而固定不变的发展阶段差异/阶梯又从何而来?
我们现在再来增加一个维度就是各个不同族群的人口规模。一个族群能够形成巨大的规模当然绝非偶然,它必定拥有远超别人的基因和文化库存,合在一起就是综合素质库存。(其实有一个例外就是印度。那个现代国家的形成真的与英国人的统一殖民深刻相关。不然,那里应当是有数十个不同的国家。)
我们可以用这个综合素质库的底面积来描述该族群的人口规模。这个底面积再乘以库的深度就可以得到这个库的总容积。这个总的容积就是该族群整体的总的潜在文明底蕴。
这些伟大的族群/文明都经过一些辉煌的时代(比如玛雅、印加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中国的先秦、汉、唐、宋、元、明、清文明和阿拉伯文明8-13世纪的黄金时代),或现在还处在辉煌鼎盛之中(比如当代的西方文明),或正在向辉煌鼎盛奋力攀登(比如东方/中国的当代崛起)。这些黄金时代,都会给该族群的综合素质库留下大量的宝贵遗产,是该族群赖以永续发展、有时衰而复生的深刻底蕴。而它们经历的衰败时代,自然也会败掉许多这样的宝贵底蕴。败得太多,或面临的敌人、挑战(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太过严峻,这个族群或文明就会面临灭顶之灾。这样的灭顶史迹实在并不罕见。比如汤因比列举的二十多个历代文明,仅有很少的几个传承至今。
其实我们还可以向这个基因/综合素质库里增加一个更细致的维度,就是把每一个族群都分解为大众和精英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基因和素质当然还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应当承认,精英部分的人数虽然不多(比如不超过10%),但是他们对整个族群命运的影响力恐怕会超过剩下的90%。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盛唐、两宋时代、古希腊的古典时代、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和西方的近现代,还有伊斯兰文化的黄金时代(8-13世纪),都出现过精英人物群星璀璨的盛景。那些数百数千或者数万个精英为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可是引领了整个人类的进步历程。这些精英创造的优秀生物基因和文化素质无疑传播到他们所在的族群甚至和他们的族群有接触交流的其它族群乃至全人类。随便估摸或认真计量一下这些精英在各个不同族群中的分布状态,你也无法否认,人类不同的族群对全人类的共同的文明与进步的贡献,可是大不相同的。一定要说人类的所有族群的智力基因/综合素质其实一律平等、没有区别,那是非常地不实事求是的。如果说到那些不许面对事实真相的“政治正确”,那与求真的科学精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这里再提一个比较复杂的种子和土壤的比喻:
种子里面携带着比如小麦的全部基因。而土壤则可以用来代表全部的环境。(其实还有气候等。这是比喻而已。)假设有两种或三种产量不同的种子,分别种植在肥沃程度不同的两种或三种土壤中。2x2或3x3就会有4或9种组合。结果显而易见,种子的质量和土壤的肥沃程度对最终的小麦产量都有影响。好的种子(基因)+好的土壤(环境)就会产出最高的产量。差的种子种在差的土壤里,就会产出最低的产量。其它的组合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的中间的产量。仔细分析这些中间的产量,甚至可以分解出种子质量(基因)和土壤肥沃程度(环境)各自对最终产量影响的权重。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一再重复,就会得到更复杂的组合。最后的结论简化一下自然是:好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一再繁育,得到的后代种子就会越加的高产。反之亦然。中等的种子在中等的土壤中一再繁育,产量也必是中等。
第八小节****最终结论
还有一个比喻。大家都知道有一个精彩的谚语说的是:**机会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比如你所在的公司有一个高管职位因故空缺。那么谁最有机会去接替这个位置呢?当然是最有能力接替这个岗位的人。而这个能力绝不是在这个职务出现空缺时才出现的,而是在过往的长期工作中已经积累起来的。这句谚语说的是个体层面。放大到族群/民族/国家,我们可以说:机会只会青睐有底蕴的族群/民族/国家。比如西方在1990-2008年代要搞经济全球化/转移中低端的制造业,比如1970年代以后美国开放移民政策大量招引科技人才。是哪个(些)族群/民族/国家从这些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得到了最多的利益?为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东北亚三族得益最多(印度?),其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其它任何族群都不具有的3000年不中断的文明底蕴。
大家也都知道,近代以来,所有的落后民族都在全力以赴的向显然先进的西方学习一切先进的事物。而且知识不像物质财富,是可以通过分享共同获益而不是我必须从你的手中夺取。我有了你就会没有,我多了你就会少。除了最尖端的科技,至少各种其实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西方人并未封锁,大家都可以去学。但是 还是只有东北亚的三个民族学到的最多,而且配套成龙。为什么?答案还是一样,他们具有其它任何族群都不具有的3000年不中断的文明底蕴。
那么印度怎么样?当然必须承认,印度的文明历史也很长,人口也极为众多。在非西方世界,的确只有印度与中国最像。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印度的历史比中国破碎得多,印度文明的统一程度比中国差得多。(他们的宪法上规定的官方语言有20种,英语是事实上的第一官方语言。人口最多的印度斯坦族占总人口的46.3%。)印度有极为落后、却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其人口有非常复杂的种族结构。……印度当然还是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它也会有大多数其它非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前程。但它是比不过中国的。
那些落后的族群是不是就永远没有发展起来的机会了呢?当然不是。笔者只是预计,他们的发展会更艰难,更迟缓。先发展的那部分人类当然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发展。后进族群总是有机会赶上来的,哪怕其间的差距会长期存在。
概括起来,笔者认为是**每一个族群的全部历史积累的所有积极综合素质(包括基因和文化两个部分)减去同样积累的消极综合素质,就可得到该族群整体综合素质潜力总额。用这个总额除以它拥有的人口总数,就可得到该族群的平均综合素质。**正如不同族群的历史、境遇和人口绝对不可能一样,它们积累起来的遗产总量也绝对不可能一样。这个综合素质的水平,如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就一样,在不同的族群之间,都是绝对不可能一样的。
综合一下:东方文明在生物基因方面的综合素质的确可能略强于西方文明。在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则还要分质和量两个方面。文化综合素质的质的方面,至少有一部分比如勤劳、节俭、家庭稳固、少刑事犯罪等方面,在当下是强于西方文明的;有些方面,比如善于合作,尊重契约、尊重法律等方面是不及西方文明的。在量的方面,就是知识文明的积累上,当下的东方文明显然还远不及西方文明。但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在基因素质和文化素质或者说整体综合素质上,都明显地强于其它文明或称南方文明。也因此,在追赶先进的西方文明这个大竞赛中,东方文明表现出其它任何非西方文明所望尘莫及的优越实力/潜力。
本人本文想论证的首先是确实存在这个差距。差距的幅度并不是关注的焦点。根据这个领域专家的意见,在主要人类族群之间,这个差距的幅度可以到30-35%。如果算上那些最后进族群,这个差距可以到45-50%。差距有没有那么大完全可以商榷,但只要承认人类不同族群之间存在明显的智力/综合素质差距,就已经可以对当代人类社会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巨大不同做出与现在通行的解释不同的,似乎更有解释力的新的说明。
本人推荐的最后结论如下:
人类不同族群之间的智力/综合素质很可能是有明显的差异的。这些差异很可能来源于它们各自不同的、漫长的、完整的生物基因和历史文化两方面的共同/混合/综合的传承。当然在这些进入文明以来不同的传承之前,所有人类还有一个共同的更为漫长的生物基因和历史文化传承。这是人类各族群之间即使有差异,差异还是有限的根本原因。这些族群差异对当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着远没有得到足够正视的非常重大的影响。比如这个差异很可能可以最恰当地解释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当下的巨大发展差距;也可以最恰当地解释不同的非西方族群/民族/国家,在追赶先进西方时表现出的巨大速度差距。历史进入现代以来,共同的人类文明正在形成,这些智力/综合素质的差异已经开始缩小。但是要等到这些差异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恐怕还需要数百年的时间。在这之前,国际人类社会或各个国家在制定各项治理政策的时候,应当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地考虑这些差异,而不应当假定它们都不存在。这样做不会符合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也不会符合组成人类整体的各个不同族群的真正的长远利益。
第五节关于历史的宿命
不同的国家似乎真有不同的宿命。这个宿命主要由该国家的综合素质总量即现在一般称的综合实力决定。前面说过,这个总量是由综合素质库的深度和底面积相乘而得。笔者的感觉是,这个底面积(对应于该国的幅员/人口)能有多大和库能有多深都有宿命而不由人力或者说难以用逻辑解释的成分在。
比如那些不可一世的大帝国为什么都那么快地崩溃了呢?那应当是是因为它们仅仅偶然地得到一两位超凡出世的领袖,它们整个族群的综合素质,并没有真正升上去。(最典型如蒙古帝国。)偶然因素消失以后,它们就难免不被打回原形了。这个原形是宿命吗?现在的蒙古疆域,是不是这个民族的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