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抽过最野的烟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59872-2019-01-17 08:33
第一次学会把烟吸进肺,在大一
站在楼道角落里
对着手机百度来的教程操作
庄重地点燃一根从亲戚婚礼上顺来的红双喜
任由烟雾霸道地侵犯我的喉咙
忍不住咳嗽
感觉有点轻飘飘,地面往下坠
迷糊间想起一哥们儿前几天发了条说说
世界在下沉,我们在狂欢
我很激动地掏出手机给他传去一条讯息
“世界下沉就是抽烟的感觉吧”
他回了我一句
“傻仔,你这是尼古丁中毒了”
后来的我才知道
那句话原来是VICE中国的slogan
上周末在VICE的趴体上顺的
烟龄的增长让我成了抽烟界的半个insider
双指夹烟的姿势变得老练
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吐出两个浑厚的烟圈
虽然说不上有多大烟瘾
但各种烟都抽过
从5块一包的软白沙到200一包的九五之尊
焦油量,击喉感
诸如此类的专业术语也能道出个一二
不过有一种烟草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新疆莫合烟
是从我爸支过边的朋友那偷听来的
因为在生产设备和焦油降低方面都不达标
导致劲儿特别大
同时对人体的伤害也大
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就全面禁止流通了
莫合烟是一种由黄花烟草的茎和叶碾碎后掺和晾晒而成,外观呈颗粒状、较为粗糙的烟草制品。最早由维吾尔族先民种植,是我国的烟叶品种之一,烟劲较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如果说中南海点儿八是文艺青年的标志性符号
红万是西部牛仔般的硬汉形象
那么莫合烟就是边疆巴郎子、埃尔
落拓不羁、逍遥自得秉性最写实的展现了
就算是一天没两包不止瘾的老烟杆儿
在第一次尝试它的时候
也免不了被烟草燃烧后的产物蛮横地呛出眼泪
心肺似乎只受它支配
“你们可能没试过新疆的莫合烟,自己卷好了抽一口试试。第一次抽的两口下去就晕乎乎的了,有次看到的老外抽了几口。直接扶着墙角人在晃悠。”
——知乎用户@终极力量
成品烟丝里有烟草的茎、叶、秆
绿色的是烟叶,黄色的是烟茎和烟秆
烟叶含量越多劲头越大
有的莫合烟在炒制的时候会加些仁丹末儿
抽起来口感清凉
感觉就像自带薄荷爆珠效果
“据说也有专门抽纯叶子的,我试过,那根本抽不成,一口吸进去,喉咙上好像挨了一拳,劲烈的像是炸药。”
——网友@半路一把刀
因为没有经过精加工和过多的中间商赚差价
莫合烟一般都很便宜
像**“火焰山”**这种盒装的顶多几块钱
更多是买袋装或论斤称的散装烟草回家自己roll
这种方式更便宜
就算是流浪汉也能抽得起
这也让它成为一种没有阶级属性的消遣品
莫合烟在过去新疆人的眼中
如同早餐里填满羊尾油的烤包子一样
不可或缺
抽莫合烟最local的方式是用烟纸卷
烟纸的选择也及其讲究
会玩的都知道得用维语或哈萨克语版的新疆日报
选取图案少的版面
截成二指宽、两寸长的纸条
然后放一小撮烟粒把烟纸卷成喇叭状
手指一捋,舌头一舔封边
一轮仪式过后,一根合格的莫合烟方能大功告成
在忙碌一天后,蹲坐在小巷旁
从兜里拿出烟草和烟纸
卷上一根,点燃,深吸一口,呼出浊气
温暖的烟雾正好中合了傍晚的凉风
再与旁边的好友插科打诨
这也许是活在新疆最极致的享受了
对当地人而言,莫合烟不止是自娱自乐的用具
还是最好使的社交货币
给当地人散支莫合烟是和他们打上交道的最快方式
同理,在新疆被散莫合烟
代表他们认可你是自家的哥们儿了
无需任何语言
地域,民族,阶级之间的差异
在吞云吐雾之间随着烟气在空中一并消逝殆尽
现在要是去新疆
估计还能在街头看到零星几个老大爷在抽这种烟
但是你想再搞点来试试估计很难了
从04年开始
国家开始禁止莫合烟的种植、加工、销售
买卖都成为了违法行为
仅剩一些对莫合烟念念不忘的当地人
会在自家后院种上几株
往日的稀疏平常也变成了偷偷摸摸的地下活动
前年我刚好去南疆那边旅游
拿着单反闲散游荡在喀什的小镇上想碰碰运气
秋日午后的烈日晒得我唇干舌燥
在街边摊贩那买冰红茶结账时瞥见地上有几张烟纸
大叔不太听得懂普通话,也不会讲
我指了指摊上的烟纸,比了个抽烟的手势
我们相视一笑
他走进了后面房子,从鞋盒里掏出了两小袋烟草
宛如一个老道的dealer
就这样,我花五块钱抽上了最野的烟
混杂着鞋盒味和大叔的口水味
烟雾上头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一那个楼道角落
整个世界在下沉
草!不就是劲儿大点的烟吗?
几天后我顺利把这两袋烟草带上了飞机回了北京
可惜不会roll,也嫌麻烦
没抽几次就把它丢进了垃圾桶
后来我才逐渐明白
所有物品原本都是不带情感的
只是人把它赋予了进去
久了就变成了情怀,消失以后就只剩下怀念了
莫合烟也一样
于我,就是劲儿大点的烟
于新疆人,或许能勾起着脑袋里的某种思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