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位英国女士在山东的奇妙见闻_风闻
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官方账号-2019-01-17 07:32
1881年,英国人伊莎贝拉·韦廉臣随丈夫韦廉臣从烟台出发开始了前往北京的长途旅行。到达潍县时,接受了当地一位贵妇人的邀请,前往其家中做客。在《中国古道:1881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纪》一书中,韦廉臣夫人记录了这次做客的经历,描述了她眼中山东一个女性家族的境况,细腻而真诚。
在当地一个富裕家庭做客
在此之前,我曾经游历过潍县,在城墙环绕着的县城里,结识了很多不同背景的朋友。因此,在我到达潍县之后的那个晚上,我派了一个随从将我的名片送到一个朋友的家中,通知她我已经来到了这里。不久,这名随从就回来了,并且给我带回了一封书信。这是那家的女主人写给我的,她请求我原谅,因为身体原因,她没有能亲自来欢迎我的到来,并且因为家中有人生病,让家里乱作一团。她诚挚地邀请我,是否能在第二天来她的家中作客,如果我能莅临寒舍,她们将万分高兴。
潍县白浪河沙滩大集
第二天一大早,由一匹漂亮的骡子拉着的小马车就来到了旅店的院子里,这是来专门接我去那户人家作客的。随车而来的,还有一位这家女主人的随身女仆。这名女仆有45岁左右,非常精明能干。她告诉我,她家的女主人担心我忍受不了马车的颠簸,还派了她私人的轿子前来,由一个扈从在前方开路。之后询问我是喜欢坐马车,还是喜欢坐轿子。我选择了坐马车。于是,那位扈从从马车前面拿出一个长条凳安稳的放到轮子旁,我就踩着长条凳,方便地登上了这辆小马车,坐在了马车的前面。
在中国,这种小型的马车是一种比较私密的个人交通工具,前面的座位因为视野开阔,是主人或者尊贵的客人的位置。那名女仆自然只能坐在马车的后面。整个马车是蓬起来的,在车棚的中间位置,开有一个窗户,窗户上镶着玻璃,玻璃后面还有窗帘。在我们上车的时候,马车发出轻微的吱吱嘎嘎的声响,待坐稳之后,车夫很夸张地拽着骡子的缰绳,大声吆喝着骡子往前驶去。县城的街道是用石条铺就的,马车走在上面,在经过这些石条的接缝处的时候,必然会有震动颠簸的感觉,这怎么能让人舒服呢?不过,坐在马车上走马观花地环视两旁的店铺,以及街上的各色人等,也是一种比较惬意舒适的享受。
晚清时期街头上的马车
在街上遇到的人群,对我们都非常的有礼貌,这自然不仅是对我这个外国妇女,更可能是因为这辆马车主人家庭的社会地位,在这座县城中非常地显赫。依照当地人的说法,在她家门口竖立的旗杆,是县城中最高的。根据中国社会的传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如何(当然是指男性),并不单纯取决于他的钱袋是否足够饱满,甚至可以说最主要不取决于他是否有多富有,而在于因为他的某种特别的功德和成绩,被允许在他家的大门前竖立一对旗杆,这一对旗杆越高,显示其社会地位和影响越大,这种旗杆表面刷着红漆,有点像帆船的桅杆。
在乘车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这户人家,这户人家紧邻城墙,就在县城东城门的边上。在大门的前面,竖立着两根旗杆,大门两边各有一个,在下面分别用四块黑色的花岗岩石条固定。能在自家的大门口竖立这么一对旗杆,是很多家庭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代表着光宗耀祖、荣耀门庭。这对旗杆有大约60英尺(约18米)高,在它们的上端,还有一块呈十字形的装饰板,表面刷着在中华帝国非常流行的红色油漆。
在我们的马车在大门前面停稳之后,有一大群人围拢过来欢迎我的到来,很明显这是专门组织的欢迎队伍,他们分列在大门前面的两旁,簇拥着我进入大门来到院子里。之后,那名扈从指挥着欢迎人群退出院子,并重新将大门关闭。陪同我前来的那位女仆,对于因为没有能经过书房,而是直接到女眷们居住的内宅,一直在给我道歉,按照规矩,应该是在书房中会见客人。她解释说,自从府中的老爷去世之后,老太太就把书房锁了起来,因为在书房中保存有许多珍贵值钱的字画和艺术品,她担心有人会偷走它们。现在,在书房中还停着一副棺材,里面放着老爷的某个弟弟的遗体,等着下葬已经有21年了,因为在这个家族中,老爷弟弟的这一支家庭成员,还没有筹措出能够足够风光地给他下葬的费用。
这个家庭的妇女们
内院的大门已经完全敞开,在门口的台阶正中,站着这家的女主人,也就是已经过世的这座府宅的老爷的遗孀。她单独站在大门的中间,府中的其他所有女眷分列两侧。在她的左侧,站立着府中的儿媳妇们、她们的孩子以及一些女仆人。在她的右侧,则站立着她已经出嫁的女儿们、其他府中的女眷,以及一些女仆人。这是一个很壮观的场面,我估计,现场大概有超过50名的女性。
老照片中的晚清女子
见面之后,我和她们都采用中国的礼仪,与她们相互作揖行礼致意,这种作揖的方式是两手相握,放在身体的一边,然后稍稍再一欠身,这是中国女性常用的一种礼仪。之后,女主人向我表达了热情洋溢的欢迎,亲热地拉着我的手,一起上台阶进入了内院的大门。门口的两排女眷们,也依次先左后右,在我们的身后鱼贯进入内院。在进门的时候,我和女主人再次郑重地互致了感谢和问候。
进入内院之后,两侧的女眷也不再像刚才那么拘束,因为其中的许多人之前已经认识,于是纷纷主动上前向我表达问候。女主人的大儿媳妇,大约有40岁的样子,模样俊俏,向我表达了希望能成为我的好朋友的强烈愿望。女主人的大女儿,大概也已经45岁了,同样也希望能成为我的好朋友。她们态度真挚强烈,还和我拥抱,并轻轻拍着我的肩膀以示亲热。这并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可能对我这个外国女性,她们没有什么拘束,比较开放自由。她们都表示,能再次见到我,让她们非常的高兴,高兴之余还在那儿抱怨:“为什么相隔这么长时间你才来?”
清代妇女,图片自《中国古道:1881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纪》
她们也向我表露了她们的悲哀,就是这个家中的老爷已经去世了,而他的大孙子也去世了,老夫人的两个女儿也去世了,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她们是多么希望能得到我对她们的安慰呀!
她们还告诉我,老太太的二儿子现在也是疾病缠身,恐怕已经病入膏肓,来日不多了。“您能否去他的房间探视一下他,安慰安慰他呢?我们已经告诉他你要来。”我告诉她们,我当然乐意去探视和安慰他,我们边说边走向老夫人的卧室。
这间卧室的一半被一块丝质的帷幔隔开,丝质的帷幔上布满了精美的图案,底色是金色的,上面用红色的丝线绣着花朵,四周是用淡绿色的丝绸条装饰。在帷幔的前面,有一个供人休息的低矮的床榻,上面铺着厚厚的红色的毛垫子。在矮榻的前面,有一个黄铜质地的精致的木炭盆,上面正燃烧着通红的木炭。
我坐在床榻上,首先将自己的双手烤暖,之后,她们递给我一根银色的细管子,原来这是一个水烟袋,细细的银管子连着一个盛有水的容器,从细银管中抽烟,通过水的过滤,烟气就会得到部分的净化。我谢绝了她们的好意。这时就有仆人端上茶来,茶杯也是非常的精致,放在一样精致的银盘之中。特别的是,作为茶托的那件做工精美的银盘不是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这更方便用手拿取。喝茶的时候,还有各种各样的果脯蜜饯可以取食,最特别的是一种用产自西伯利亚的名叫山荆子的果实做成的蜜饯,晶莹剔透,味道极其鲜美。女眷们告诉我,每年她们都要从北京买回来许多这样的干果蜜饯。
我们边喝茶,边轻松地聊天,感慨这些年来的各种变化。在我们的谈话中提到,一位她们称之为“大三娘”的妇女的女儿都已经出嫁了,她还是坚持没有把她的女儿许配给一个抽鸦片的瘾君子。还有我的女儿是如何出嫁的,她什么时候会来看望我等等,这样的闲话。
老照片中的晚清妇女
和一位中国老夫人共进晚餐
就在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晚餐也准备好了。正式用餐的,只有我和老夫人两个人。虽然晚餐所准备的食物数量,足够三四十个女性吃的,并且也有三四十名女性就坐在饭厅的周围,在那里相互低声交头接耳和嬉戏打闹。但现在,只有我和老夫人两人在那儿吃东西。
放在矮榻上的几案充当饭桌,差不多也就一英尺(约0.3米)高,矮榻上铺有用华丽丝缎做成的垫子,几案就直接放在垫子上。老夫人的大儿媳妇坐在她的身边服侍她吃东西,而她的大女儿则坐在我的身旁,给我盛饭夹菜。还有几个女仆站立在桌子四周,负责将放在桌子上的菜品往几案上传送,同时将几案上的菜品撤下。还有一位女眷,我猜想可能是老太太的侄女,她的任务是在晚餐开始的时候,从一个精致的瓷罐中,用汤勺将美味的调料分到每个人的小瓷碟中。还有一位女眷则是负责给我和老太太的酒杯中倒酒。大儿媳给我们分了一块用小麦面粉做成的薄饼,这种饼子真是太薄了,就像纸一样薄,她们称之为煎饼。
老太太的大女儿还给我们铺好了餐巾,餐巾是用漂亮的丝绸裁剪而成的,呈方形,其大小和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相差无几。铺在我面前的那块餐巾是淡淡的橄榄绿色的,上面还有花卉图案,最突出的就是几朵粉色的玫瑰花。餐巾的表面是丝绸,在其背面则衬有一层淡淡的粉红色的锦缎。餐巾的一角折叠起来,在上面还缝上了一段丝绳,其用处在于可以用这段丝绳将餐巾方便地系在胸前。
坐在我身边的老夫人的大女儿灵巧地帮我将这块餐巾打开,围在我的胸前,把那段丝绳系在了我的上衣外套最高处的那颗纽扣上。餐巾折叠起来的那个角,正好就在我的胸口,与其相对的那个角垂在胸前,另外两个角则护在我的肘部位置。这样,餐巾几乎就护住了我全部的前胸。老太太的餐巾和我的佩戴方法也完全一样,只是她的餐巾正面颜色是蓝色的,背面的颜色则是金色的。这户家庭的女人们真是煞费苦心地奢靡享受,就连一个简单的餐巾也是绞尽脑汁、变着花样让它们各具特点。
在我们被侍奉得将餐巾系好之后,晚餐才算正式开始了。可以看出,每道菜都经过精心烹制,可以说色香味俱全。一道一道的精美菜肴连续不断,我都有些不知所措了。菜肴的品种有鸡肉、猪肉、鱼、蔬菜、鸡蛋,还有各种用许多知道名字的、不知道名字的食材炖在一起的烩菜,海参、刚出锅的冒着热气的雪白的大馒头、味道极其美妙的火腿片,味道鲜美、做工精致的各种甜点。此外,还有一小盆味道鲜美的汤,虽稍有点酸,但香味浓烈。
我在感慨:这样丰盛的晚餐,应该只有皇后才有资格享用呀!如果中国人能把花在做饭和吃饭上的这些精巧的心思、功夫,以及礼仪用在别的方面,那中国人将是世界上最举止高雅、彬彬有礼的民族了。用来盛放菜肴的各种容器,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
在晚宴即将结束的时候,仆人端上来两个非常精致的水盆,这是一种被称之为“漆器”的中国传统工艺品,里面盛着热水,还有一条小毛巾。老夫人将一个水盆中的毛巾亲自拧干之后递给我用,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在漂亮的餐巾上擦手了。在我和老夫人用餐的过程中,屋子里大概有40名年轻的女眷和仆人在旁边伺候。不时地,老夫人还会挑一些小的食物给几个在屋子里玩耍的幼小的孩子,这些小孩子张开他们的小嘴,等着老夫人喂食的样子,像极了鸟巢中等待鸟妈妈喂食的雏鸟。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道:1881韦廉臣夫人从烟台到北京行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