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大展引爆日本,不壕的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展,然后又看到……_风闻
多动症孩童没有爱-2019-01-18 16:31
【本文原创,转载联系】
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等一系列重要文物到日本展出,堪称是这个开年最火热的话题之一。在各方的舆论声音中,也有人强调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展览又不是规定只能日本人参观,其实我们中国人也应该去看,尤其是其中的很多文物多年未公诸于世,我们应该珍惜这次机会去瞻仰先人的文明智慧。
1月16日,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颜真卿特展正式开幕。
而楼主的微信朋友圈中也被一些土豪朋友亲自飞抵东京观展的消息刷屏,我不免也透过他们晒出的一些游客照而感受到来自东瀛国度的独特风情。
“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览现场
这些朋友显然是没有什么特权,不可能得到什么恩许进行拍照,而他们的语言也多是非常业余的,对于这次展览的叙述会存在词不达意的地方。
所以当我看到这篇微信文章时,也恍然觉得自己身临其境出现在展览现场了。
据文章介绍,整个特展准备了177件展品。除了颜真卿早、中、晚期的书法代表作,宋四家“苏黄米蔡”全都聚齐,八十年来以为早已毁于战火的北宋《五马图》第一次惊现,还有为真伪辩论了大半个世纪的“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如此多的书画珍品汇聚一堂,可以想象其蓬勃而出的吸引力。
其实从文章的一段话也可以看得出来,这次展览对于国人的吸引力:“展览的第一天,早上9点,距离开馆时间还有半小时,观众已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外排队等待。长龙一般的队伍里,有将近一半的人都是中国人。”
展览所在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平成馆”
展览布置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平成馆的二楼,共有两个展场。177件展品按照历史朝代演进的顺序划分为六个篇章陈列,每个展场中展出三个篇章。
显而易见,展览会以层层递进的顺序介绍中国书法从篆书、隶书到楷书的变迁,然后是安史之乱前后的唐代书法,再最后就是颜真卿的书法。从日本人直接将这次展览命名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以及布展的顺序就可以看得出来日本人对于颜真卿的推崇。这篇文章也介绍说,在日本人眼中,颜真卿有着与王羲之并驾齐驱、乃至超越的地位。
早前国内曾有媒体报道称,展览允许参观者进行拍照,只要不打开闪光灯即可。文章对此进行了澄清,整个特展里,除了唐玄宗的《纪泰山铭》外,禁止普通观众对作品进行拍照。现场的管制非常严格、甚至可以说到了严厉的地步,一旦拿出手机,展场中的工作人员便会走上前来制止拍照,或引导去一侧的角落位置使用手机。
除此之外:
展品都封存在玻璃展柜中进行展览,部分重要作品的高清放大翻印图被挂在原作旁边。所有的解说版上都配有日英中韩四国语言的解说词。展方更为多个书法家有心地设计了可爱的人物形象配在解说板上。
展场外搭起了红色醒目的特展文创区,展览书作中截取出的文字做出了纸胶带、明信片,笔记本,帆布包等文创产品,其中收纳了所有展品的展览图册最得观众欢迎,来来往往的翻阅者无数。
……
在第三章“颜真卿的活跃”里,展品背后的展墙一律变为浓烈的红色,表现出颜真卿表达自我情绪的书写状态。在王羲之的年代,书法重“韵”,崇尚自由、奔放的书风。初唐书法,进入一种规范的演变,及至颜真卿,又一次回归到写“意”、抒情。
《祭侄文稿》展厅现场
在整个展览中,毫无疑问的最受瞩目的就是《祭侄文稿》。一方面,《祭侄文稿》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二方面,这也是该文物第一次长途跋涉前往日本展出;所以东京国立博物馆也给了《祭侄文稿》特别的待遇,将其放在单独的展室内展出。为保护展品,除了指定媒体之外,参观者不能拍照。
展柜上方配有高清翻印的图像,空间顶上垂下数片约一人来高的红绸,上印《祭侄文稿》墨迹,书写者所经历的锥心泣血之痛让看展览的人感同身受。
展览展厅
随后文章也介绍了展览上出现的其他展品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从这篇文章的文笔来看,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东京国立博物馆对于这次展览的用心,但是文章又稍微有些过度夸赞了这次展览的用心。如果观友中有喜欢参展观展的朋友的话,就可以知道其中提到的一些规定都是常规操作而已。
以禁止拍照为例,不少人可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如此规定是不是为了保护文物。文章里也明确提到:“为保护展品,除了指定媒体之外,参观者不能拍照。”但是在这里有必要向各位观友科普一下,正常的拍照其实并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唯一可能造成直接伤害的,只有闪光灯而已。
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光线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尤其是紫外线和红外线,能对器物表面造成结构性的伤害,促使其老化。因此,无论什么文物,最理想的保存环境都应该绝对无光。既然拿出来展览供人参观了,就肯定会有伤害,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提供一个伤害较小的展览环境,要不然就永远把文物放在库房里就好了。
针对各种文物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我国文物保护部门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严格控制文物在展览过程中所承受光照的限度。
但是既然正常的拍照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那么为什么还要禁止参观者进行拍照呢?
很简单的道理,0次和100次的道理,只要打破了这个0次,有了第1个人进行拍照,那么就会有很多人都相继拍照。而这其中,你又不可能保证每一个人在拍照的时候都不开闪光灯,不管他是故意的,还是一时疏忽。如果逐个劝阻的话,那无形之中又会增加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参观者的素质都很高,那么我们就以最低的道德底线为出发点颁布规定。
而且禁止拍照其实也是给参观者提供最好的参观体验。因为你一旦拍照了就会分心,而不会专心阅读每一件展品的解说词,你可能就会想着我都拍下来了,回去再看就好了;你可能又会想我拍下来了,得赶紧发个朋友圈分享一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就曾因在媒体上发表“在博物馆拍照的都很傻”的相关言论引发过争议。
再往深了一点想,其实禁止拍照也有博物馆方面的利益考量。
长期以来,画册和明信片等与藏品图像直接相关的周边产品的销售一直都是很多博物馆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博物馆对于藏品高质量影像的垄断则自然就成为了这笔收入的保证。另外,参观者拍下展品照片再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是否属于法律上的“复制”和“利用”,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存有争议。因此,为了消除法律风险而一律禁止观众拍照的情况也很常见。
目前,随着卡片相机、智能手机这样的便携拍摄设备的逐渐普及,及其与社交媒体的强关联性,观众在博物馆拍照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面对观众的广泛质疑,部分博物馆也都迫于压力解除拍照禁令。比如说,巴黎的奥赛博物馆就从2015年开始允许参观者对展品进行拍照。
颜真卿《自身告示贴》在展览现场(摄影:曹敏)
经过这么一番解释,大家还觉得东京国立博物馆严格禁止参观者拍照,展现了它对于这一次颜真卿特展是非常用心的吗?如果非常用心的话,为什么又允许特定媒体进行拍照呢?如果是出于宣传的需要,为什么不是由馆方统一提供照片给媒体使用呢?观友们也不要觉得这样的做法很霸道,其实就有博物馆这么做过。
如果需要展现东京国立博物馆对于颜真卿特展的重视和用心,就请用专业的术语来认认真真地叙述博物馆的布展环境和布展手段。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文章的最后也对于近来网络上的一些争议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文物交流的意义
这样高规格的中国书法展览在日本东京举办,网上爆发了不少诸如为什么中国传统的字画拿去日本展览,中国人书画大家的真迹先被日本人看了的争议。事实上,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保持着书法交流上的密切联系。
唐朝佛教传入日本,大量的出家人东渡后也把书法和绘画作品带去了日本,为中日书法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后,日本也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文化,平安时代更是日本书道史的黄金期。
在这个阶段,日本在吸收中国书法特点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特色,涌现了像空海、桔逸势等一批书法家。
其中空海曾来唐取经,学习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他的成名书法作品《灌顶历名》草稿,有着明显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意。
展览中专门开辟出第四篇章,展出空海、嵯峨天皇的作品,突显了日本对唐代书风的理解。
正是在中日文化不断地交流中,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业内专家告诉我们说,“这些展品的文化源头,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只要做好保护,适当展出,对观众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其实,这一次的展览是不是正常的文化文物交流还需要如此糊弄读者嘛?
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写出这篇文章的作者知不知道,这个展览当中的展品,即使是东京国立博物馆自己拿出来的藏品,它们都是从何而来的?整个看起来繁华无比的展览,又都是建立在谁的痛苦之上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