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的高校这么少?_风闻
没人知道我是谁-何必急着给自己贴标签呢2019-01-18 06:47
先说结论:在中国,教育是近乎百分百政策依赖性产业,影响一个地方教育资源的因素优先级:政治地位>地方经济实力>地方政府意识。
河南优质高校这样少,211院校只有郑大一所,这是河南省长期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原因所致。
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这两个因素没有发生质变的前提下,奢望所谓地方政府重视教育 加大资源投入,都是奢谈,都是纸上谈兵,都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而想借类似中科大事件来指责说河南省府不重视教育、没有远见之类,更是对政治和历史的无知。
对于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是:努力拼经济是正道,经济好了,文化层面自然会慢慢提高,政治地位也随之会慢慢提高。
关于河南高等教育的衰落,必须从1952年的院校调整开始梳理。
建国初期的政治格局是大区制度,河南属于中南区,中南区的首府那时候在武汉。中南区主要是四野南下打下来的地盘,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两广等。
按照当年大区制度治国的思路,国家分成:华北局(驻北京,辖京、津、冀、晋、内蒙)、东北局(驻沈阳,辖黑、吉、辽)、华东局(驻上海,辖沪、苏、浙、皖、闽、鲁)、中南局(驻武汉,辖豫、鄂、 湘、 粤、 桂、 赣)、西南局(驻重庆,辖渝、川、贵、云、藏)和西北局(驻西安,辖陕、甘、青、宁、疆)。不同时期省份划分以及省名有所变动,其中,1952年时全国省级行政区划(行政区划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如下表所示:
大区制度下,教育也会划分成不同档次:
大概是 首先,在大区层面上兴办一大批以该大区为服务对象的部属院校。一般来说,机械、农、林、地、矿、医学、师范教育、民族委、央行财政部、文化部等等各个部委都会设立至少一所直属院校,是为部属院校。通常,这种部属院校会布局在大区首府城市。当然也会因为产业布局以及其他因素,个别部属院校会布局在非首府城市。这个层面的部属院校的设计服务对象是该大区所辖省份,同时 部属院校的师资和毕业生源也会按照国家需要进行调配。
在这种制度设计下,大区下辖省份的高等教育资源都会往大区首府集中。而建国初期,河南属于中南局管辖,中南局的首府在武汉。这也就是为什么1952年院系调整过程中,从原河南大学中抽调水利系参与组建武汉水利水电学院、抽调财经系参与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学院合并私立华中大学 参与组建成今日的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院则成为今日的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一部分等等调整行为。
当然,也从中南局乃至全国其他省份抽调师资设备在武汉组建新的部属院校。比如,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原南昌大學解體,大部分理工學院分別調整到華中工學院、華南工學院、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後又併入湖南大學)、中南礦冶學院、中南體育學院、中南財經學院、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14所高校,以中文、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和艺术7科的部分专业及老师为基础,在原址成立江西师范学院。比如,将同济大学医学院从上海迁至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后变成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在这种政治设计之下,大区首府城市都是资源受益者(不只是高等教育资源),非首府所在省的其他省份大多是资源受损方,如中南区的河南江西。也就造就了西安、武汉之类城市高校云集。
言归正传,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原部属院校的分布:
原体委高校: 北京体育大学(华北);上海体育学院(华东);成都体育学院(西南);武汉体育学院 (华中); 广州体育学院(华南) ; 沈阳体育学院 (东北); 西安体育学院(西北)
原司法部高校: 西南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
原八大工学院: 东北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北京工学院;西北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
原农业部高校: 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
**原林业部高校:**北京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学院;西南林学院 ; ……
类似的,知乎上有人在问,为啥中国很有很多城市有985双子星高校,比如说广州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南京有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武汉有武大和华科……其实原因都是52年院系调整的结果,大区首府城市会布局部属的文理综合大学、工学院,这也是在两千年左右评选985时候的主要指标。
下一层面是省属各个院校,按照当时的高等教育布局,每个省会至少会有五所大学,分别是以省命名的文理综合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这一层面高校的服务对象为所在省份。
举一例子,河南新乡,现在在全国可能不是很有存在感,但是在非省城非计划单列非副省级的普通地级市中,其高等教育领域则是神一般的存在,一座地级市,竟然配备了新乡学院(原新乡师范学校,后改名平原大学,文理综合)、河南工学院(原机电高等专科,其实是1975年才建校)、河南科技学院(原百泉农专)、新乡医学院、河南师范大学(起初决意命名为平原大学 1951年中央教育部将其命名为平原师范学院,文理综合)五所本科院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五十年代初期,新乡市是当时平原省的省会,自然会标配出五所大学。虽然后面平原省被废,但是这些高等教育资源已经成型。需要说明的是,其河南师范大学便是抽调原河南大学师资。
根据以上层次划分,可以看到很多看似非常匪夷所思 但细究起来又非常合理和非常有趣 的现象,比如说在北京,有北京师范大学又有首都师范大学,前者属于教育部,后者属于北京市属,前者服务对象是整个华北大区乃至整个中国,后者服务对象只是北京市,毕业生分配也是如此。类似的四川的很多三甲医院领导均是重庆医科大学校友而非实力更为强劲的华西医科大学;这是因为华西医科大学属于卫生部,而四川省卫生厅下辖有重庆医科大学,故四川省卫生厅下辖之医院需要接收四川省卫生厅下辖之重庆医科大学毕业生,久而久之形成派系。
综上所述,基于这种政治制度设计,其实中国高等教育格局已经成型,这些都是中央顶层设计,跟地方政府主观意愿无关。因此,也不要就简单的觉得河南大学的衰落就是河南政府的责任,河南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就是省政府不重视 没有远见等等。这种观点都是不懂政治,不懂教育的人的一厢情愿。
最后,还是那句话 在中国,教育是百分百政策依赖性产业,影响一个地方教育资源的因素优先级:政治地位>地方经济实力>地方政府意识。再前两个因素没有发生质变的前提下,奢望所谓地方政府重视教育 加大资源投入,都是奢谈,都是纸上谈兵,都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而指望所谓中科大这种下放地方后突然被中央遗弃 地方政府最终捡漏这种小概率事件,更是幼稚。
此外,大三线建设导致国家将一线省份的产业内迁至三线省份,也会带来高等教育资源的小幅度重新洗牌,得益者主要是四川(含重庆)以及陕西等省份。 大三线建设中,河南京广线以东属于二线 以西属于三线,所以这一阶段也接收了一些国家重要机构,比如属于粮食部的中央粮食干部学校(今河南工业大学)、对外经贸大学搬至河南固始县(后又搬回北京)以及原属水利部的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大三线时候搬至邯郸,1990年搬到郑州)。
再者,改革开放以后,东南沿海地带经济蓬勃发展,其高等教育也水涨船高 迅速崛起;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其地方院校尤其是下放地方的原部属院校 迅速衰败。
总结:经过以上历史过程,河南的高等教育资源以及其中的原部属院校变迁如下列两表所示:
截至2017年5月31日,河南共有38所公立本科高校、17所民辦本科高校、59所公立專科高校、20所民辦專科高校、11所成人高校、1所軍事院校。具体参加下表:
其中,河南的原部属院校变迁参加下表:
PS1:重工业相关型部属院校布局规则
当年很多重工业相关的院校布局与其产业布局相关。 以矿业类院校为例,其布局是基于矿产资源的分布的,比如某地发现大量矿产资源,然后就要成立矿务局,就要成立培养矿工的技校以及相应工程师的矿院。
类似的,因为有鞍钢,才有了鞍山钢铁学院,现在的辽宁科技大学;有了阜新地区的露天煤矿,才有了当年的阜新矿业学院,就是现在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还有包钢之于包头钢铁学院,现在的内蒙古科技大学……
其实,不只是地矿领域,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别的产业也是如此,比如为了当年的长春一汽,设立的吉林工业大学;为了当年的第一拖拉机厂以及洛阳其他几个一五计划大项目,在洛阳设了洛阳工学院 现在河南科技大学……
其实,不只是高校,很多特别牛逼的国字头或者部字头的大单位也是按照当年计划经济大区制度设立和布局的。 比如说,铁道部下辖四大勘察设计院,分别是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在西安(最初在兰州),第二设计院在成都,第三设计院在天津(这个情况比较特殊 不详述),第四勘察设计院在武汉。你跟当年建国初期四大野战军军政首脑驻地对比 会发现高度重合,当年一野驻地就在兰州,二野就在成都,四野就在武汉。再考据一下铁道系统历史,你会发现,最初铁路属于军管,铁路工程兵属于军队序列,跟铁路工程兵配套的铁道勘察设计院自然也是军属单位,其布局自然是跟当时军事布局相关。
再比如,作为工业发展的附属单位--设计局/院,其分布也呈现于产业布局相关,或者按照大区制度 在每个大区首府城市布局一个大型部属设计院。
如原电力工业部下辖之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六大电力设计院(主要是火电);
原水利部下辖之水利八大院: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春】;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北京】;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安】;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贵阳】;国家电力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昆明】;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成都】;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沙】;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杭州】。(水利资源主要集中在云贵川三省)
原建设部下辖之市政设计之东北市政设计院、华北市政设计院、西北市政设计院、西南市政设计院、中南市政设计院、上海市政设计院(华东)。
原部属设计院隶属关系变迁可以查阅国务院网站: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中央所属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_2001年第1号国务院公报_中国政府网
此外,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中,布局在河南的有:
洛阳:东方红洛阳拖拉机厂、黄河冶炼厂、洛阳轴承厂、矿山机械厂、铜加工厂、洛阳热电厂、洛阳耐火材料厂和高速柴油机厂
其他: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焦作中马村立井、郑州火车站、平顶山2号立井、人造金刚石厂
河南的重工业布局可以从此管中窥豹。
PS2:关于河南高教产业发展的建议---努力拼经济是正道
其实,我前面讲过 在中国,教育是百分百政策依赖性产业,影响一个地方教育资源的因素优先级:政治地位>地方经济实力>地方政府意识。再前两个因素没有发生质变的前提下,奢望所谓地方政府重视教育 加大资源投入,都是奢谈,都是纸上谈兵,都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因此,第一要务永远都是努力发展经济,经济水平提高,硬件改善了之后,软件也会慢慢改善,然后人才自然会慢慢飞来。至于政治地位这个东西,历史地位的惯性以及换届时候站队的运气因素等等 太重了,可遇不可求。
举一个例子,现在的深圳,深圳大学的办学经费远超很多985,南方科大的豪华师资,各种港校的分校……其实都是通过制造业富强起来之后,慢慢进行产业升级,慢慢腾笼换鸟,淘汰低端产业 发展高新产业,同时也开始搞科研和高等教育。
其实,你如果注意观察的话,现在的东莞正在走深圳路线,也在进行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甚至争夺深圳的高新企业,比如华为研发中心已经搬到了东莞;东莞理工也开始高薪招聘海归……
拿郑州来说,最近几年,举办了上合组织会议,也荣升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大学都成了双一流高校(等于昔日的985),河南大学也成了双一流学科(等于昔日之211)…… 你可以看到 地位提升之后 各种好处
此外,经济方面,你也可以注意到,从当年郑州引进富士康之后,开创制造业新模式。昔日,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运输成本低廉。但是,引进富士康之后,采用空运模式运输高附加值的苹果手机。现在,郑州产业经济大为改善。经济好了之后,你也可以观察,郑州也开始引进高端科研,比如引进中科院过程制造所等机构。
所以,努力拼经济是正道,经济好了,文化层面慢慢提高,政治地位也会慢慢提高。
PS3:中南区几个省份高校布局
广州市和武汉市,需要好好理一理当年的中南局(四野南下后辖区)的演变。最初,中南局为四野南下打下的地盘,主管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和广东五省,首府为武汉;同时,中南局有两个直辖市:武汉和广州。1955年4月15日,根据国务院2月11日决定,中南军区改编为广州军区,即日起正式启用新番号,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原所辖之江西军区划归南京军区建制;以湖北军区为基础组成武汉军区兼湖北军区,辖河南军区。
中南局被废后,华南地区的党政军驻地设在了广州,这也是52年院系调整前后开始的。这之后,广州的许多党政军公教的机构也迅速升级。很遗憾的一点,河南军区那之后被分到了湖北武汉军区管,政治经济层面也基本如此,所以,河南长期被武汉吸血。
暨南大学应该是文革后才复校的,复校之后被定位成侨办院校,那时候侨办工作的第一重心就在广东省,还有福建省(福建有侨办所属之华侨大学)。
湖南省 当年院系调整之后,湖南省被钦定的文理综合院系是湘潭大学,不是湖南大学;现在的湖南大学主体是是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后来变成湖南工学院。 至于 国防科技大学是原来的哈军工,是在大三线建设时期,黑龙江属于与苏联作战的第一线,哈军工再在哈尔滨就不再合适,才搬到了长沙。后来,即便中苏关系和缓,中央也觉得国家级特大型机构放在黑龙江 在战略上 仍不安全,也就不可能再搬回去了。 此外,中南大学的前身中南矿业学院,是按照原冶金部的规划筹建的,当年冶金部下辖的有色金属方向院校还有昆明理工,矿业类院校的布局是基于矿产资源的分布的,湖南江西的有色金属较多,在此设校属于产业配套院校,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大系统,先发现这位置有矿,然后就要成立矿务局,就要成立培养矿工的技校以及相应工程师的矿院。
江西省的高校配置就是一个正常的非大区首府所在地的省份的典型配置,几乎没有任何政策加持。民国时期唯一的国立大学名字竟然是“国立中正大学”,院系调整的时候自然也被拆得七零八落。而且,江西省相对河南还缺两样东西,导致江西的高等教育相对于河南更加惨不忍睹。那就是一五建设时期的苏援156个项目,以及后面的大三线建设。
一五计划时期,苏援156个项目主要分布在北方,相比河南(10个,其中洛阳一市就有6个),江西省拿到的项目更少(只有三大钨矿)。前面讲过了,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的配置跟产业布局紧密相关。这就导致了在1952的院校调整以及随后一系列洗牌中,江西一直不受重视,其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在那个时候就相比河南要差一些。
此外,到了文革 中苏反目之后,国家进行大三线建设,苏援的产业要大规模往三线搬迁,此时 也迎来了一波高校资源重新洗牌。可是,这时候,江西属于二线,河南一半二线一半三线,所以,在这一波洗牌中,已经划归华东片区的 江西 也并未得到太多好处,仅有1971年搬来的上海铁道学院部分师资(现名华东交通大学)。
PS4: 西南地区首府变迁与其高校资源布局
起初,西南局首府是在重庆,大多以“西南”冠名的机构均设置在重庆,如1950年2月22日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邓小平,1955年5月撤销),以及此后成立的“西南师范学院(1950年)”、“西南农学院(1950年)”、“西南交通专科学校(1951年成立,重庆交通大学前身)”、“西南人民艺术学院(1950年成立,四川美术学院前身)”、“西南医院(1950年)”等等。当然也有例外(如1951年成立的西南民族学院)。
后来西南局被废,1955年成立成都军区,下辖四川、贵州、西藏(不含阿里地区)等地区(后昆明军区被废,云南也归成都军区节制),驻地在成都。
1955年,考虑到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以及内地教育资源的匮乏,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指出:“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工业学校过分地集中在沿海城市……内地的高等学校应该按照合理的部署,逐步地建设起来。”3月,毛泽东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东南沿海各大城市要压缩人口、动员疏散,重要的工厂、学校准备内迁。
随后,便开展了大三线建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1956年)、西南交通大学(1972年到峨眉,1986年到成都)、成都理工大学(1956年)等学校组建或搬至四川。
总结起来,就是1949年7月至1954年12月 **西南局首府位于重庆,这给重庆带来了很多以“西南”冠名的重要部属机构;但是,随后西南局被废,成都成为四川省以及辖西南数省的成都军区的党政军治所,以及随后的大三线建设 陆续在川内新设或搬来许多部属机构,这时候成都成为主要接收地。**当然,也有说法 说这阶段重庆在川内长期被成都压制,直到直辖之后 才有了出头天 开启又一轮的快速发展,当然这种阴谋论的东西 我就不做置评了。
经过以上过程 造成了成都高校数量超过重庆的结果。
PS5:大三线建设及其对高教资源布局的调整
首先,简单叙述一下大三线建设:
当年为应对可能的苏联入侵和蒋介石反攻大陆,国家划为一线二线三线,一线指的是沿边沿海的“一线”地区(指东南沿海及东北、新疆等地区);三线建设的范围包括西南三省(四川、云南、贵州,含今重庆直辖市)、西北四省(陕西、青海、甘肃乌鞘岭以东、宁夏)、以及京广线以西的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部分,以及广西的河池地区和山西雁门关以南等省自治区。位于一线和三线地区之间的广大中部地区成为二线,包括位于一线省份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的东半部。
也就说,河南京广线以西属于三线,京广线以东属于二线;安徽省属于二线。
按照那时候的设计思想,重要单位要尽可能往更为安全的三线搬迁。
因此,虽然我没有具体名单统计,但是,可以相信的是,河南接收的单位一定比安徽多。
当然 陕西四川接收的单位更多。
所以,安徽省确实接收了中科大,也付出了很多。但是,你也不能否认河南接收了很多北京的单位,而且河南接收的单位数量相比安徽是要多很多的,付出更多。
此外,计划经济时代,这些北京高校真不是香饽饽,甚至都被地方政府视为累赘 赔本买卖。都知道,这些部属高校,在计划经济时代,培养的人才也不属于地方,要服从部委统一分配;更何况,大家都知道,京校外迁只是暂时的,类似于慈禧太后逃到西安,一旦局势稳定 这些京校都要跟着中央搬回北京。只是,中科大、北京轻工学院(现在的陕西科技大学)、北京机械学院(现在的西安理工)、中国矿大等等高校,都因为搬迁出去后种种原因无法回京,这才让地方政府捡漏了。
大三线建设期间,三线省份获益颇多。在三线地区,在其中又以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迁入工业人口多。其中,钢铁工业以攀枝花、酒泉钢铁基地为重点;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建在四川和陇西;煤炭工业重点建设四川綦江、珙县,云南永仁宝顶山、宣威羊场,贵州六枝、盘县、水城,甘肃窑街,宁夏石炭井、汝箕沟,青海大通,陕西蒲城等12个矿区;四川映秀湾、龚咀、夹江、重庆,云南以礼河、绿水河,甘肃刘家峡,贵州贵阳、清镇,陕西宝鸡集中了大型水电火电站;重点开采四川石油气;机械工业主要在四川、贵州等地。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电子工业及飞机制造业,绵阳、广元接收核工业与电子工业,重庆为常规兵器制造基地,甚至包括第三个钚生产堆(816工厂)和常规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部分企业项目来自于一线企业内迁,然而大量三线项目是新建的。(这段复制于维基百科)
此外,三线建设在当地遗留下的高教资源,如北京轻工学院(陕西科技大学前身)、北京机械学院(西安理工前身),北京水利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前身),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内迁至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前身),北京大学数学力学专业与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内迁至陕西汉中(陕西理工学院前身),南京大学五个系内迁湖南常德桃源县开办分校(华南光电集团),上海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在四川自贡建设分校(四川理工学院前身),唐山铁道学院内迁至四川峨嵋县(西南交通大学前身);大连医学院南迁至贵州遵义(遵义医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内迁至四川合川(中国矿业大学前身)。当然也有无法顺利回京、被迫扎根合肥的中科大。
PS6:国立河南大学的命运
国立河南大学实力在1942年升为国立大学之后,发展迅猛,“是当时国内实力雄厚、享誉海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但是,个人感觉也绝非有些人所言的全国前五这么夸张。
民国时期 河南大学很长时间都只是省立大学,办学经费、师资力量一般,再加上地方经济水平、战乱等等原因,河南大学并非民国大学的第一梯队。
再一方面,国立河南大学的分裂,嵇文甫代表的左派出走并独立办学,建国后 这些师资大多并未返回国立河南大学,这也削弱了国立河南大学的实力。
然后,国立河南大学竟然站错队,跟着国民政府跑,结果在苏州北解放军截住然后遣返回河南,这种政治错误也注定了国立河南大学要被清算。当然,细究起来,这又要谈到1948年6月至7月,华东野战军攻占河南省会开封,随后又因开封立于平原 无险可守,而于6月26日撤离开封。但是,此时,河南省会开封已经成了国共交战的前线,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河南大学全体师生从开封迁到苏州吴县;1942年4月,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攻进苏州并接管了河南大学,随后将其遣返回开封。
河南大学遣返回到开封之后,紧接着就是院系调整,被分的七零八落,大批师资调离。
后来,省府搬到郑州,中央和省府也决定抛开旧有的国立河南大学招牌 重新以郑州为名 创办属于新中国的 文理综合的郑州大学以及理工为主的郑州工业大学。至此,国立河南大学相当于已经彻底消亡。至于后来开封师院重新改名河南大学,这已经与昔日之国立河南大学不可同日而语了
作者:BW L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75776/answer/575401652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