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秦川,三千年传奇_风闻
地道风物-行走的风物百科 公众号|didaofengwu2019-01-18 08:53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地道风物
丨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丨
**▲**航拍秦川大地。图/视觉中国
-风物君语-
有读者多次留言希望在这里看到西安
西安早已是网红城市
被拿出来一说再说
但她的底蕴与实力
远不是“网红”二字可以概括的
这次,在关注西安的同时
我们把视野投向了更大的关中
▼
**八百里秦川是关中的别名。**周、秦、汉、隋、唐,使我们的文明逐渐成熟,也在中国的时间线里塞满了故事。喧闹过后,如今只剩平静的生活,宽阔而平坦的沃土,每逢夏天就扬起金色的麦浪。然而遍地的古迹,肃穆而寂寞的王陵,还能让我们看出这一片土地的不平凡。
**▲**秦岭。摄影/王警
如果将我们的文明拟人化,那么他是在关中由一个学步的孩子变成活泼的少年,再长成一个精壮的汉子。走上顶峰,又跌落神坛,这片古老的土地到底经历过什么?
**▲**华山。摄影/王寰
关中在何处?
如今我们熟悉的陕西省可由南至北划分为三个地理区域:**陕北、关中、陕南。**这种划分完全是基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陕北拥有典型的黄土地貌,陕南是秦岭山地,夹在南北之间的便是关中盆地。
**▲**关中地理位置示意图。制图/陈峥
关中的范围大致包括了今陕西省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五市,甚至河南西部的部分地区。这里古来富饶,渭河的干流及支流穿行其上,挟泥带沙,造出的大片冲积洪积平原,是为八百里秦川。不过八百里秦川的区域,要比广义关中狭小一些。只包括北至北山,南至秦岭,西起宝鸡,东及潼关的东西长360公里,南北宽几公里至几十公里不等的平原地带。
**▲**渭河流经咸阳。图/图虫·创意
中国人对于家庭、国家,乃至天地万物的概念正是在这黄土之中生根发芽,一点点拱破土层,逐渐成长、慢慢成形的。关中是孵化器之一。公元前5000年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半坡遗址、姜寨遗址都是在关中。
**▲**西安半坡遗址。图/视觉中国
万物运行发展自有其规律和道理。关中先行一步并非偶然。这里的土地都是黄土,《尚书·禹贡》评价为**“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加之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半湿润气候,还有河流水系的发达,都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文明应运而生。
**▲**西安炮里乡油菜花田。摄影/一佳one
周:关中的第一次崛起
奠定关中举足轻重地位的那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周。
相传周氏的始祖后稷被封于有邰(今陕西咸阳武功县),因为邻近北方游牧民族聚居区,周人时常受到侵扰而不得不迁居避战。先是随公刘迁到豳地,又随古公亶父搬到岐山脚下的周原。早期颠沛的生活,其实正是周人一手奠定周王朝数百年基业的先声。
**▲**陕西咸阳武功河滩会上每年一度的枋木交易。摄影/王警
渭河流域的宽坦土地给了他们施展自己农业技术的空间,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则赋予了他们强悍勇武的作风。关中的千里沃野,给了周人猛推一把历史这辆大车的底气。
**▲**骊山盘山公路。摄影/一佳one
**当时中国的内部冲突还明显得表现为东西对峙。**周面对的就是以河南为中枢的商王朝。武王伐纣的故事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现实并不如《封神演义》那般光怪陆离,但已足够惊心动魄。“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王朝已绝无翻盘余地。这一局是关中人赢了。
**▲**陕西渭南。图/视觉中国
**关中一直被称为四塞之地。**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西有陇山,东有华山、崤山,只要扼守住来往必经之路上的关隘,关中固若金汤。各处交通孔道之上诸如潼关、散关、萧关、武关这些关口,都是强敌难以轻易逾越的屏障。因为被雄关环绕,才有关中之名。
**▲**航拍秦川。图/图虫·创意
“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资治通鉴·汉纪三》”
正是因为占据关中的政权积极进取,可以觊觎河南、陇蜀;消极防御,可以凭借良好的农业条件实现自给,得天独厚的地势又极大减轻了外敌来犯的压力。
**▲**20多年前的关中麦客。图/视觉中国
像周朝这样以关中为根本之地的桥段,日后几度上演。
得关中者得天下
周朝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全盛期,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这一时期孕育而成的一切,都捏合雕琢出了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朴拙而细腻的最初姿态。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西周早期·何尊(宝鸡贾村镇出土),上面刻有“宅兹中国”铭文,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摄影/王寰
周人以礼为重,而我们常说我国是礼仪之邦;周人敬畏天地,崇拜祖先,而我们对祖宗先人的感怀思念,延续至今;王权衰落,各地诸侯摩拳擦掌,那种碰撞与交融,何尝不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推手?远事缥缈,唯有留下的那些青铜重器还能够映出往日鲜活的影子。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西周·爬龙(扶风县召公镇巨良村出土)。摄影/王寰
周室衰微,周天子政令不出王畿,已无力掌控大本营关中。下一个据关中为己有的必有足够的实力问鼎九州。这么说其实有些“上帝视角”,但我们复盘秦国的崛起,才知道他们做出了哪些正确的决定。
虽然面对强大的晋、魏等国,秦国的东进屡屡受挫,但关中给了秦人一处蛰伏待机的立身之地。
**▲**宝鸡-法门寺-唐·鎏金大银盆。摄影/王寰
秦人是商朝大将恶来之后,因其力保商纣,家族被强迫迁往西戎之地,一直徘徊于周王朝的边缘。在与西戎的争斗拉锯中,慢慢积攒实力,并以此获得了岐山的一块封地。
**▲**陕西省博物馆-唐·彩绘釉陶笠帽女骑俑(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摄影/王寰
此时,如何充分开发这片土地的潜力,是摆在秦国统治者面前的难题。好在商鞅给出了解决方案,变法鼓励耕织,使大量非农人口变为农业人口,同时奖励军功,以免秦人在战争中磨炼出来的血性,消弭于稳定富足之中。
**▲**东南城角。摄影/聂移同
就这样,在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之时,秦国将大门一闭,两耳不闻关外事,一心积蓄力量。原本放牧的秦人,已在关中形成了**“好稼穑,殖五谷”**的风俗,铁制农具的普及,水利设施的兴修,使得秦国农业形势一片大好,正是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平原,成为彼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顺理成章。
**▲**古观音禅寺。摄影/一佳one
自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军大胜之后,已没有人可以阻挡秦一统天下的步伐。关中和居于此地的秦国统治者一样,正等待着登上荣耀巅峰的时刻。
**▲**陕西渭南韩城市的司马迁祠。图/图虫·创意
可惜秦没有足够长的时间享受这种荣耀。随着一系列严苛的措施出台,“伐无道,诛暴秦”的怒吼,传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将秦国故都付之一炬的项羽,把关中分给了章邯、董翳、司马欣等三位秦国降将,**“三秦”**一名便由此而来。
**▲**西安明秦王墓桃花林。摄影/一佳one
项羽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他攻入了“天下形胜”的关中,却对其战略价值熟视无睹。后来入主关中的刘邦,以此为基地,成功夺得了天下。总结前人经验,司马迁对于关中做出如下定位:“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秦始皇兵马俑。图/视觉中国
随着秦的一统与汉代秦而立,关中走上了她历史上的第二次巅峰。
初出茅庐的长安
汉朝建立之初,延续了秦朝迁豪族于关中的政策。六国贵族以及各国的富商、官吏、地主等等精英人群都被政府迁到关中监视居住。巩固统治的同时,也令关中得以汇天下之英才。尽管备受打压,还是有大量豪族子弟进入汉朝的官僚系统,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阿房宫遗址。摄影/一佳one
也是在汉朝,关中的中心由周的丰、镐,秦的咸阳,变成了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富传奇性的那座城——长安。数百年间,指挥着帝国有序运行的政令从长安城发出,改变历史行进轨迹的那些瞬间在长安城闪现。经过周立国以来数百年的发展,关中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模型复原图。摄影/一佳one
强大如汉朝也没有躲过衰退的命运,土地兼并盛行、水灾频发、起义不断等等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基业最终还是断送在了王莽手中。关中也迎来了暂别权力核心的日子。
**▲**西安城墙永宁门夜景。摄影/一佳one
东汉一直到魏晋,洛阳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内取代了长安的国都地位,只有董卓在面对各路诸侯征讨时,才再度挟天子退回易守难攻的关中。
**▲**西安钟楼。摄影/一佳one
在此之前,对于天下的争夺,仍多表现为东西冲突,或者说沿黄河流域的战争。武王伐纣、秦统一、楚汉之争,都是这样。而到了魏晋时期,特别是东晋衣冠南渡以后,长江流域日渐崛起,南北对抗的局面慢慢明朗。关中的命运,已悄然蒙上一层阴影。
隋唐:与阴影共生的荣耀
南北朝末期,宇文氏统一北方,为了巩固统治,出身鲜卑的北周上层贵族开始了**“关中化”的进程。早在他们初入关之时,就已将郡望改归附关右大族,并形成了“关陇集团”**这一左右中国历史数百年的政治集团。关中成为了他们稳固的定居点,新一波民族大融合随即开始。
**▲**藏于西安博物院唐代女俑。摄影/王寰
北周的贵族内部热衷于相互通婚,其中原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更是堪称“天下第一老丈人”。他一共生下七个女儿,有三个都做了皇后,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都是他的外孙。他这两个外孙,都是改变关中命运的关键人物。
独孤信的女婿杨坚篡北周自代后,逐步推进自己统一天下的雄途伟业,他所凭恃的自然是前朝经略已久的关中地区。
**▲**宝鸡凤鸣湖。摄影/一佳one
在天下大势已定之时,都城的选址问题随之摆上了隋文帝的案头。原本的长安城已是狭小残破,遍地污物,排水设施陈陋,使得土地都被人畜粪便污染,无法满足一个新兴政权的定都需要。于是,再造一座新城的计划应运而生。
**▲**黄柏塬风光。摄影/王伟涛
在大臣宇文恺的监造下,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在原长安城的东南方,一座崭新的城池拔地而起,以隋文帝称帝前的封号大兴公为名,是为大兴城。隋文帝定都关中,以及任用关陇集团人士的举措,让群臣已接受了这位篡位的皇帝,可他那个不甘寂寞的儿子,让事情再度起了变化。
**▲**陕西咸阳,航拍雪后三原地坑院。这种居住方式据说已有4000余年历史。摄影/王警
隋炀帝继位后,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兴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多次临幸江都(今江苏扬州)。同时,启用关东、江南士人,还立出身南朝的萧氏为皇后。一系列的措施,让以关中为根本的关陇集团内部人心惶惶。渐渐失掉立国老臣支持的隋炀帝,也在随后的大动乱中成了孤家寡人。
▲ 大雁塔。摄影/一佳one
同样出身关陇的李渊,将这一串连锁反应看在眼中,他趁乱局起兵,迅速攻占关中,这也才有了李唐的数百年基业。盛唐的出现,把关中和中国,都推向了又一次顶峰。今日我们所引以为傲的灿烂历史,无处不充斥着唐朝奏出的美妙音符的余韵。此后数百年,整个国家似乎都沉浸于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蓬勃爽朗之中。可这一次,关中已是拼尽了全力。
▲ 铜川梯田。图/图虫·创意
较之其他地区,关中早熟。隋唐两朝时,关中急剧膨胀的人口已使环境达到了承载极限。即使像隋文帝那样看重关中,也不得不在灾年离开这里。
“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
——《隋书》”
唐朝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武则天时期直接迁都洛阳。为了便于接纳漕粮,唐玄宗多次临幸洛阳。唐中宗还因为大臣劝谏东幸洛阳而大怒:哪里有追着粮食跑的天子呢?
▲ 宝鸡关中草原。摄影/王警
如此我们不难理解隋炀帝为何急切地开凿大运河,并且兴建东都洛阳了。关中的老态龙钟已是难以逆转。新的经济中心在江南,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并列成为中国核心区域的局势早已被他看透。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了压倒老大哥关中的最后一根稻草。此后的关中,再难恢复往日的荣光。
▲ 昭陵六骏之一的青骓。图/图虫·创意
重回凡间
**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中国南北并立的局面已经成型。**宋、元、明、清四朝,乃至民国、新中国都是按照由南至北或由北至南的大方向统一了全国。关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关中所在的地方,正扼守着连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要道。制图/陈峥
比如明朝设置西安府,西安之名首次出现,正是取“**安定西北”**之意。关中能够成为中国如今版图的中心地带,也并不是偶然。而是其历朝历代所起的经略西域作用的遗存之一。清朝几次在西北用兵,无不以陕甘为总后方基地,居中调度,供应前方军需。
**▲**陕西渭南,华阴老腔。图/视觉中国
近代以来关中的影响力虽不如前,但依然是咽喉要地。震惊中外,并改变中国历史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里。时至今日,这里都保持着重要粮产区、工业区、交通枢纽等等不同的重要角色。
**▲**面花。图/图虫·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很早就有学者提出,尽管关中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纯熟的地区,这里却是近代地主佃农矛盾最不尖锐的地区。也就是说,经历无数变革动荡的关中,最后反而回归了田园阡陌、鸡犬相闻的小农社会。关中人是何种心境呢?或许正如《白鹿原》中所说: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世事就俩字:福祸。
**▲**肉夹馍。图/视觉中国
正是因为文化早熟,关中风土人情才呈现出淳朴圆融的姿态。同时固执地保持着自己的那份特色。世界再如何变化,关中人照旧吃着裤带一样的面条,拿个馍就能夹住一切,三秦既是地名又是“套餐”,关中姑娘依然觉得哪里都不如家乡好。能够有自豪感本身,其实就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西安城市风貌永宁门。图/视觉中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