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是个好市长,但是发展是硬道理_风闻
叁里河-叁里河官方账号-2019-01-19 18:52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叁里河
作者:惠子
明星市长耿彦波的三板斧“旧城改造”,“现场办公”,“文化立市”,经济效果到底怎么样?
去年10月的一个周六,耿彦波带领太原市文物、园林等部门的负责人检查天龙山景区的施工进度和质量。他指出,天龙山景区重新开放已进入倒计时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各部门要继续艰苦奋战通力协作,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天龙山景区重现辉煌。
翌日,已经忙碌了一整天的耿彦波依旧没有休息,而是出现在了太山景区的施工现场。在先后查看了太山景区综合服务区、唐代地宫遗址保护展示大厅等新建项目的施工进度之后,指示各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要通力配合,加强质量管理,把握时间节点,让太山景区尽快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广大游客。
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于耿彦波来说已是常态,不是在现场办公,就是在去现场办公的路上。
耿彦波在太原做的这一切,与他出任大同市长时的思路如出一辙。耿市长的三板斧就是“旧城改造”,“现场办公”,“文化立市”。
2008年2月4日,耿彦波来到大同,他提出了 “一轴双城”的思路——以御河为界,对河西3.28平方公里的明代古城进行整体恢复性保护,对河东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大同由此走上了大规模的拆迁造城之路。
一部2015年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市长》记录了这位 “造城市长”在任职期间修复古城工作的艰辛历程。其中的两个片段呈现出真实工作状态下的耿彦波。面对迟迟不交工的施工队,耿彦波给出了期限,要求工程必须7天内完成。而在另一个会议现场,耿彦波严厉地训斥一名下属,“房屋的拆迁,搬迁,两件大事么,一件事也办不好”。
面对迟迟无法落实入学政策的市民,他表现出自己怀柔的一面,现场批示马上解决。同时,耿彦波面对境外媒体的镜头也吐露心声,自己从前的理想是做记者和作家。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他对于文化旅游产业兴趣高过招商引资。对于大同未来的定位,也是“文化”和“历史”,要大力发展旅游业。
这部纪录片让他圈粉无数。作为一名厅级干部,他有属于自己的贴吧,至今还有一万五千名粉丝和22万帖子。
耿彦波的发展思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虽然在那部著名的纪录片的结尾,耿市长带着遗憾离开了大同。但是他的民望和思路在这座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北方城市落地生根。
耿市长离任的2013年开始,大同市的旅游收入开始超车。2013年开始追上山西旅游收入增速之后,2015年之后更是一举超越,成为山西旅游“增速三强”。2017年,大同市接待国内旅游者累计5383.7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83.13亿元,同比增长33.2%。
然而从整体上来看,文化旅游产业的火热并未显著拉动大同的经济走出泥潭,第二产业的大幅下滑还是直接影响了大同的GDP增长。2017年的数据显示,大同GDP增速为6.5%,排名全山西省倒数第三,仍在延续近几年的低迷走势。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2011年之后,大同的第三产业占比就逐渐走高,以煤炭为代表的第二产业逐渐萎缩。
这与煤炭行业过去几年的低迷有直接的关系。煤炭行业的周期性很强。201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煤炭业进入“寒冬”。产能过剩导致煤价下跌,整个行业陷入困境。针对这种情况,“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为煤炭行业制定了五年内去掉8亿吨产能的目标,但煤价的回稳并未阻止煤炭企业的巨额亏损。山西,作为传统的煤炭大省,经济增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之前一直对山西省GDP有着巨大贡献的七家大型煤炭企业在2015年和2016年全部出现了亏损,净利润持续为负,这种情况一直到2017年才有所好转。
不过相比于其他六家煤炭企业,总部在大同的同煤集团的情况显然糟糕一些。2018年三季度末,同煤集团的净利润仅为2.35亿元,大幅落后于其他六家。
受到煤炭企业的拖累,大同市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增速在2014-2016年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并直接影响到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2015年,大同市的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了14%,拖累当年大同市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比下降了12%,这也是2003年以来出现的首次负增长。
耿彦波市长离开大同之后履新太原,到本周宣布卸任,过去了整整六年时间。六年里耿市长依旧勤勉,但是作为华北的省会城市之一,太原的GDP规模已经被石家庄和郑州远远甩在了身后。
2017年底,太原的GDP规模为3382亿元,而石家庄和郑州的规模分别是6461亿元和9130亿元。无论规模还是增速都在华北三个省会城市中垫底。表现最好的是郑州,GDP增速在2010年之后就把石家庄和太原两个省会城市远远甩在身后,形成了和武汉双雄竞争的局面。
产生这种差异的背后,是三个城市各自的发展选择。
对于太原来说,差距被进一步被拉大是在2009年的时候。那一年受到煤矿停产整顿、产量下降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当年太原第二产业达到两位数的大幅下降,并且完全抵消掉第三产业的净增加量。在这种情况下,太原的应对方式是切换增长动力,让服务业替代工业和建筑业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所以之后几年我们看到的是太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43.7%下降到2017年的37.6%;而同一时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54.4%上升到61.2%。作为推进当地第三产业的重要一环,耿彦波加快推进了太原的文化旅游发展,把太原作为世界旅游目的地来打造。
从石家庄最近的城市定位来看,它跟太原可能更相似了。《河北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将把石家庄市打造为全省旅游中心城市。这两年石家庄的旅游收入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15年开始石家庄的旅游收入已经反超太原了。
2009年对于郑州来说也很特别,几年前制定下的“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这一经济发展思路正在收获成效。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郑州的GDP在2007年成功超越了石家庄,2009年差距变成300亿元。而到了2017年,这一差距已经被拉大到2700亿元了。
目前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可以明显看到。2008年之前差距不大的华北三个省会城市,今天已经严重分化,石家庄稳中有降,郑州相对坚挺,太原的下降最快。
从南方周末之前一篇名为《河南是如何抢到富士康的》报道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郑州市政府在推进制造业招商上的决心。为了引进富士康,郑州市在土地供应、保障、税收、用工服务等各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利益让步”。签署协议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富士康在郑州的第一个项目便投入生产,河南政府表现出来的速度,甚至都令富士康吃惊。
富士康落户河南之后,对河南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航空,物流,就业,产业聚集都有明显提升。目前依靠整体经济状况的强势和腹地河南的庞大人口基数,郑州市的旅游收入也节节攀升,规模领先的同时增速也并不弱于石家庄和太原两市。
通过对比三个中部省会在过去十年间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太原发展旅游产业这一思路虽然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但是对于GDP的拉动能力其实很有限,
目前,太原旅游收入占其GDP的比重已经从2007年的10.2%上升至2017年的24.1%,但实际增长的收入仅为688亿元,如果跟郑州在这十年间增加的2933亿元的第二产业规模作对比的话,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另外,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南部的安徽。合肥也是依靠相对强势的第二产业(虽然一直在下降,至今仍然在50%左右),以及积极有为的招商引资,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经济成长速度领跑整个中部。
所以制造业立国不是一句空话,“今年不招商,一年又百忙”也不是一句空话。耿彦波虽然是个好市长,但是他的成功很难复制,又有局限性,对于大部分的中西部省会城市来说,还是“发展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