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佩奇 or 小猪刻奇?_风闻
卓扬-纪录片导演,纽约大学MBA/MFA双学位在读2019-01-19 10:10
今天刷屏的《啥是佩奇》手法好,创意新,精准锁定了会掏电影票的目标人群——上有老下有老的城市中产者。但满屏赞扬声中,就没有人像我一样,全程都有微妙的不适吗?
**这个短片对其所反映的城乡和代际阶级区隔,不仅是照单全收,更是化作催泪的杠杆。**爷爷在老龄化乡村过着空巢生活的同时,还要对孙子来自英国的娱乐消费品进行仰望。祖孙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又岂是一个鼓风机就能弥合的?儿子一家在过年的同时,又有没有想过反过来跨越鸿沟、为爷爷做点什么?
我身边一位有娃的朋友说得好:“原作动画片里佩奇姐弟去猪爷爷(其实是姥爷)家里玩,猪爷爷种了菜和果树,带着孩子浇水施肥认菜认果子,佩奇姐弟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为啥变成国内版,一个爷爷非要去实现一个看起来不满5岁的孙子随口一说,自己也不明白的玩意儿?”
当然了,努力从来都应该是向上的——而小猪佩奇代表的西式现代中产生活,是好的,是毫无疑问应该被追寻的。而属于父辈的贫穷与乡村,在儿孙辈“进步”的步伐中被越甩越远,直到消失不见。老旧的东西,又有谁在乎呢?
宣传片本身效果是极好的,但正是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城市中产的这种心态,才尤为可怕。
很多观众流泪,因为片子反映了一种”真实“。但作为一名纪录片工作者和前媒体学学生,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一切作品都是有叙事的;一切叙事都带有价值观;因此一切作品都是价值观输出。**这里的叙事与价值观,根植于具体角色和情节更深处:故事的默认前提是什么?故事结局鼓励了什么,又惩罚了什么?
举个例子,臭名昭著的滴滴相亲广告——前提是女方嫌贫爱富,而用钱来打动老丈人的男主角抱得美人归。这种性别歧视的叙事逻辑,可以说反映了某种”真实“,但因其大众传播的效应,会性别刻板偏见放大,且更深入人心。
在《啥是佩奇》里,父辈与儿孙辈之间的阶级区隔是前提,而父辈向儿孙辈兼容的行为被鼓励。**观众在模糊的泪眼中,看不到背后缺乏的空巢老人问题,也看不到儿孙辈对父辈应有的交流和包容。**中国特色的自我牺牲式亲情,被默认了,被放大了,然后过完年以后,还是和父辈各回各家该干嘛干嘛。至于父辈爱看什么节目,谁关心呢?在城里看一场洋气的儿童电影还不算关怀吗?
归根结底,这部广告反映的代际之间的爱无能才是更可怕的现实:我爱你,但我只能用我想要的方式来爱你。
这么些年来,一到了年关,我国的很多爆款广告都是按这个”小猪刻奇“的配方策划的。乡村、老人、儿童,咣咣咣三板斧下去,就是一出完美催泪的的poverty porn。
以“艺术”或“真实”作为借口,强行把作者、作品和解读与文化影响分割开,是很天真的。有价值观输出能力的人不负责,作品的受众又没有能力鉴别,再加上商业一味追捧流量和销量,这就是大众文化空虚的原因。
记得我小时候,父母过年总带我回乡下老家,拔萝卜、放烟花、拜祖庙,这都是我磨灭不了的关于“年味”的记忆。过年了,不仅可以阖家团圆看个电影,更可以带孩子回乡寻根。继往开来,才是年啊。
大家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微博@卓羊羊羊羊,知乎@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