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一个冬天的寓言_风闻
郭松民-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2019-01-21 23:27
“焦虑得到了缓解,但我们该是欣慰呢还是羞愧?”
01
《啥是佩奇》是阿里影业出品的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预热宣传片,却戳中了国人心底最柔软部分,发布后24小时内有3.4亿次下载量,2天内有15亿次点击量。
这似乎意味着这样两个事实:
**一方面,亲情仍然是普通中国人心中的最高价值(至少我们努力说服自己相信,或假装相信这具有最高价值)。**无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晚近几十年来外部价值世界塌陷的结果。除了家庭之外,我们在荒芜的外部世界再找不到真正的不含套路的关心和爱,也找不到真正值得献身的目标;
另一方面,尽管亲情是如此重要,但对很多在外打拼的中国人来说,获得并享受亲情仍然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啥是佩奇》让许多人觉得自己很可怜,他们同情自己,被自己所感动,于是潸然泪下。
当然,一部能够拨动人们心弦的作品,包含的信息总是丰富的,从《啥是佩奇》中,除了亲情,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02
首先是城乡文化的断裂。孙子信口说“我要佩奇”,却给山沟里的爷爷带来了极大困惑,“啥是佩奇”?令他困扰不已。
他查字典,到处找人打听,却一直不得要领。
山村,似乎已经成了文化荒岛。这里再没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心思改变家乡的面貌,都到外面打工去了。这里也没有灯火通明的文化夜校,没有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小学老师,没有文化工作站。
唯一了解外部世界,**能够充当山村和外部世界文化桥梁的是“老三媳妇,她在北京当过保姆”。**于是爷爷深夜去敲她的门,终于明白了,“佩奇”是“猪,长得像鼓风机”。
当年的阿Q,在未庄也曾经一度扮演这种“文化桥梁”的角色,因为他曾在城里帮佣。那是1911年。
“啥是佩奇”的问题解决了,焦虑得到了缓解,但我们该是欣慰呢还是羞愧?
03
在亲情和血统上,爷爷仍然是爷爷,但在文化上,爷爷已经是孙子了。
记得当年看电影《平原游击队》,里面的“老秦爷”,见了李向阳,还开口就是“庚子那年打洋人(八国联军)”,这是让他自豪的光荣历史,他觉得有必要讲给已享盛名的新锐游击队长听听;看电影《年轻的一代》,父亲还能拿出烈士的遗书,让走错路的儿子愧悔无地,失声痛哭。
去年看电影《美国狙击手》,其中的“美国父亲”在儿子12岁时,就赠给他一支来复枪,“是爷爷在第二世界大战中用过的,保养得很好”,结果儿子成了最强美国狙击手。
**在《啥是佩奇》中,爷爷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孙子传承的了,他只想讨孙子的喜欢。**在孙子面前,他充满了文化的自卑感,如同成年后的闰土见到“迅哥”一样窘迫。
他用一具朴拙的、寒伧的、钢浇铁铸的“佩奇”向孙子心中的佩奇来表示认同和致敬,尽管他并不完全知道佩奇究竟是啥?
简单解释一下:佩奇,英文名Peppa Pig,是由英国人阿斯特利(Astley )、贝克(Baker )、戴维斯(Davis)创作、导演和制作的一部英国卡通片《小猪佩奇》(又名《粉红猪小妹》)的主角。
这真像是一个冬天的寓言。
爷爷失去了文化和价值观上尊严,只能用迎合孙子的方式来获得一席之地,而孙子则沉溺于来自不列颠的小猪佩奇。
还需要说更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