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香水》里杀了26名少女的杀手,用的是同一款香水_风闻
九鸦人物-求态度温度有趣有用,一只以人物为主的人文写作乌鸦2019-01-21 14:59
(首发于九鸦读书号:黑夜家族**)**
1
文学史上,总有人会一鸣惊人,就比如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世界名著《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是他36岁写出的第一部小说。
它一出版,就震动文坛,热评如潮,此后被译成40多种文字,27个版本,还从1985年以来,一直高居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前十。
2006年,《香水》同名电影也由梦工厂和百代联合制作完成,推向世界,一部在西方很受欢迎的电影,在中国却很小众,料想不会有太多人看,但是评分极高。
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简单来说,《香水》讲述的是一个微不足道,备受摧残,却具有嗅觉奇能的小人物格雷诺耶,为了追寻、创造最具魅惑力的香水,不断杀人的故事。
这很像是好莱坞荒诞恐怖片的情节。
但是真正了解的人却知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恐怖故事、香水故事、复仇故事。
它甚至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欲望故事,一个简单的有关爱,有关归属,有关实现的故事。
它代表了传统现实主义的高峰,却又有《百年孤独》的韵味,聚斯金德用传统手法酿出了新酒,谱写的是一个神秘的传奇寓言。
也就是,它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性故事,活着的故事,是人性、欲望深刻的揭示,每一个人生存的现实,心底最深的隐秘。
你身上有他的香水味,我也是。
我与连环杀手格雷诺耶追寻、制造、使用的是同一款香水,你也是。
追寻的过程中,有得到有失去这是必然的。
而我们最终会走向实现,还是失败、毁灭,是走向光,还是陷入漫漫长夜,这要看你读懂了《香水》中的香水,和这个杀人犯没有,你会将自己和实现,控制在什么程度。
2
毫无疑问,电影《香水》的导演汤姆·提克威基本忠实于原著,他的改编相比原著,故事更加紧凑。
电影有电影的语言,小说有小说的语言,它们各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电影《香水》凭借得天独厚的的条件,和导演的功力,自然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震撼力、恐怖感,甚至美感。
但我的感觉是,聚斯金德的语言是幽默、生动的,提克威的这部电影太过压抑。
尤其是,它不可避免地迎合了观众的伦理要求,那几处看似小小的改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原著题旨,削弱了原著的现实批判力,和寓言味道。
这未免再次让我成为原著党。
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很重要,对人类很重要,对活着很重要,小说和电影都看完之后,我的总体看法是: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可以屏蔽的,甚至连主角格雷诺耶的身世经历都可以屏蔽。
香水不过是一个世界符号,一个世界象征,每一个人在它的挑逗下都会迷失、异化,每一个人也都正在迷失、异化。
格雷诺耶并不是真正的杀手,香水才是杀手,我们离格雷诺耶并非一步之遥,而是我们就是行进中的格雷诺耶。
聚斯金德只是用特殊身世,将格雷诺耶的迷失、异化,更加极端了而已,但我们的极端化却并不完全取决于遭遇,而是心的方向。
方向决定命运,雪球一旦开始往山下滚动,就不可预料,难以掌控。
滚动可以使雪球变大,也可能使它撞上巨石,跌下悬崖。
越大的雪球,造成的伤害越大,毁灭的轰鸣越大。
心的事只能靠心来解决,我们所有的烦恼、焦虑、恐惧、苦难、成败都由此而生,这绝对是一部每一个人都应该用心去看的作品。
是否如此,看看便知,但愿我的解读,能够与你共鸣。
镜头一
电影中,压抑而令人焦虑的背景音乐过后,格雷诺耶出场,审判的狂呼引出了他的人生之始。
电影和小说,共同道出的是这样一个恐怖画面:
一个到处发臭的时代,一个臭烘烘的鱼市,一个卖鱼的女人,正在痛苦分娩。
这是她第五个孩子了,她每次都在鱼摊旁生产,每次都把孩子扔在鱼头与鱼肚之间,任其死掉。
这个女人在臭气冲天的时代,臭气冲天的鱼市,在艰难的生活中,已经迷失,变成一个麻木的动物。
她那里没有是非,没有情感,只有活着的本能。
她唯一希望的长寿,是能够再活五到十年。
但是这一次她没有那么幸运,婴儿的啼哭招来了周围的人,她的罪行让她上了断头台,她的孩子从此就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弗尔大街杀婴女人的私生子”。
这个女人或许跟后面的拉加尔夫人是同一种怪物:
儿童时期,爱的缺乏,父亲的殴打,让她失去了嗅觉、冷热觉,乃至激情。
外表与年龄极不相称,仿佛是年龄的两倍、三倍,甚至百倍,少女的木乃伊,内心早已死亡。
既无悲伤,也无喜悦,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有足够的钱,不像丈夫一样死在医院里,众人中间。
长久的苦难会把人摧毁,连续的不幸会使人麻木,无爱的环境会让人失去情感,岁月的磨蚀会让人失去激情。
失去激情的人不只会变得佛系、油腻,更多的相加会使人走向畸形、异化,发展出单一的偏执。
它其实已预言了格雷诺耶的将来。
我们一代代在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挣更多的钱,爱我们的亲人,给自己打气,这是对的。
但是这条路上,会有多少暗礁在等待着我们?我们的努力是什么,爱是什么,又会变成什么呢?
我们继续看。
镜头二
接收格雷诺耶的是育婴堂、孤儿院、修道院,养育他的是雇来的乳母。
他因为太能吃,吃起奶来像抽水机,一个个乳母都很快把他送回来。
最后一位乳母不仅嫌他太能吃,还嫌他没有小孩应有的气味,神父泰利埃出再多的钱也无法说服。
乳母走了,泰利埃一度对这孩子产生了一种温情,但那是异常短暂的,他很快就厌恶这孩子像厌恶一只蜘蛛,冲动得想把他扔出去。
他最终把他扔给了拉加尔夫人。
无爱无恨的拉加尔夫人像对待动物一样饲养着格雷诺耶他们,没有气味的格雷诺耶使孩子们厌恶、害怕,他们好几次想把他弄死,但到底没能弄死。
躺在摇篮里的孩子对别人的厌恶一无所知,一个没人爱的不幸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习惯这种厌恶。
孩子们一向以大人、周围人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出现反抗,那是有了外界与本性的冲突。
但是格雷诺耶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气味的他就像空气,就不是人类,他被全世界忽视。
一个人还能反抗,那还因为他有存在感,他想争取更多的存在感,一个存在感绝无的人,反抗没有对象,他会把自己压抑在无边、漫长的黑夜里。
很多人奇怪格雷诺耶为什么会没有气味,其实原因很简单:
他出身卑劣,相貌丑陋,个子很矮,腿是瘸的,无亲无故,无钱无能,在人们眼中就如无色无味的空气一般。
个人价值取向取决于社会价值取向,人的价值存在于世人的眼光,格雷诺耶从外界到自身,从自身到外界,都如空气一般。
人正因此,才会在吃穿住用出身相貌能力上疯魔飞奔,吃穿住用教育美容这类行业也正因此,才总在升级,总是热门。
社会生活中,基本需要从来不是最主要的,我们的一切其实无非为存在感,为身上拥有某种气味。
也就是那寓意深刻的香水味。
你只有被人看得起,才会有体味,成为人。
而你如果还要做人上人,那你就要喷洒上一种人造的香味。
它不是人的本真,不是人之所以为人,你之所以为你的气味,但它却能够让一切人神迷,让一切人身不由己。
那么你现在,就该对天赋异能的格雷诺耶,有了某种预感。
镜头三
格雷诺耶三岁才能站立,四岁才吐出第一个单词,他是自然生长的。
他从儿童时期就独来独往,就像一个隐形人。
气味,唯有气味是他的朋友,他特异的嗅觉与其说是天赋异能,不如说是一种发展。
就像瞎子的听觉能力,野人的运动能力,长期幽闭于黑暗中的人的知觉能力一般。
格雷诺耶从小不被人看,不被人听,他自己也不看不听,只有呼吸是挡不住的,他从气味中得到了乐趣,并发展、丰富了这种乐趣。
这种乐趣如此基本,如此可怜,这正如聚斯金德所说:他的天才和野心,仅仅局限在历史上没有留下痕迹的领域:气味的短暂的王国。
局限生成局限,这也正合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看到这时,我曾经生出巨大的恐惧,把自己想象成井底之蛙,越发为自满羞愧,越发感觉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伟大。
也越发对那些想打破知识局限、视野局限的人佩服起来,格雷诺耶的异能再了不起,我也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只有呼吸,只有本能的发展。
没有人教给格雷诺耶正义、良心、善良、上帝、欢乐、责任、恭顺、感谢等等,他不知道这些,也没有这些。
他只在逼仄的、本能的世界里畅游,到最后居然能够记忆、分辨十万种气味。
别人用眼睛难以区分的,他都能用嗅觉区分,甚至于喝的牛奶是哪头奶牛的,它吃了什么,他都能知道。
他还能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气味,创造出新的、复杂的气味。
这是神童对音乐的掌握,艺术一般的感觉,远比《暗算》里那个能听出密码的瞎子天才神奇得多,已经是一种神话。
育婴堂内和大街上的一切他全都知道。
他在黑暗里去地下室也能清清楚楚拿到任何东西。
他穿过墙壁就可以知道房子里有多少孩子。
加拉尔夫人藏的钱自己都忘了地方,他闻闻就知道在哪。
甚至于花椰菜还没有切开,他就知道那里面有一条毛毛虫。
这一切都把加拉尔夫人吓坏了,她赶忙用有限几个钱把格雷诺耶卖给了制革匠格里马。
那是一个毒气熏天的地方,动不动就会死人,老板找的都是些无业游民、没有监护人的儿童之类,可以不担任何责任。
加拉尔夫人不管他的生死,格里马更不管,就是格雷诺耶本人,也不管。他就像一块木头,一头牲畜一样,随便被人送去哪,随便被人指派。
他走起路来拖拖沓沓,但他活着。
他在制革厂过着牲畜般的生活,却没有反抗,只有顺从。
他像有抵抗力的细菌一样活着,灵魂不需要任何东西。
不要庇护,不要关照,不要抚爱,什么都不需要。
放弃爱,只要生存,可以给世界和自己省去许多麻烦。
他最后最好的待遇,就是老板看他如此卖力,没有毛病,不再把他当牲畜一样对待,而是一种有用的家畜。
一个没有父母,没有知识,没有任何地位的孩子,只能像细菌一样顽强活着。
这样一个人会陷于混沌状态,将一切视为自然,仿佛无知无觉。
一个一再被卑微的人,会甘心卑微,一个甘心卑微的人,就一定会活成这样。
他所具有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技能,一个文凭,但是他没有心,没有“人味”,没有道德香臭,没有爱,没有光。
这样的人是极其扭曲可怕的,某种能力再高,也是废人,某种能力越高,越可能充满危险,这一点我们很快就看到了。
镜头四
格雷诺耶依然在巴黎到处收集气味,他第一次闻到了香水味。
香水的意图就是陶醉人,吸引人,它代表的也是外界诱惑、阶级存在。
以前的格雷诺耶钟爱一切气味,不管香臭,香水给格雷诺耶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这说明格雷诺耶潜意识中,也有存在、攀升的欲望,只是它遭到了压抑,看上去像迷恋香水本身。
格雷诺耶追踪香味,见到了一个美丽的十三四岁的少女。
在电影中,这是一个卖水果的女孩,格雷诺耶爱上了她,他的唐突惊得女孩惊叫起来,格雷诺耶拼命捂住她的嘴,造成了意外死亡。
而小说中,他干脆利落地掐死了她,就为嗅走她所有的香味,嗅干。
巨大的芳香具有魔幻的力量,最好的气味就要占有,这对他只是如此。
他看不到生命,看不到美丽,只想占有香味。
香味就是一切,就是唯一,占有也是一切,也是唯一。
他在香味中迷失、陶醉,就如人在其他欲望中迷失、陶醉,香味就是唯一能令他激动起来的,巨大的惊人的美。
上流社会用香水遮蔽臭气,底层社会用自己的双手扼杀最纯洁,最本真的香气,如此而已。
上流社会有无数的手段,底层社会只有最原始,最简单的获取方式,这无非是一种本能的互补,如此而已。
男人看到美女的第一眼就是欲望,人对于美从来就只有占有,占有欲从来只能生成掠夺、伤害、摧残,如此而已。
同时:
没有得到爱的人,他也不懂得如何去爱。
一个高度压抑的人,会走入窄胡同,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偏好和热情,把它当做救命稻草。
一个灭绝了人世间正常情感的人,会像守财奴对待钱一样对待他唯一的热情。
一个人的热情如此唯一、偏执,就会疯狂,就会再也看不到其他,不管其他香臭。
任何爱都会发展到占有,任何占有都会发展成掠夺,任何掠夺都可能蒙蔽人的眼睛,人的心。
人在“香味”的追逐下,会放弃爱情,甚至亲情,会丢掉道德,杀死美丽,会只有自己的实现,而忘记他人的利益。
这一切正符合欲望追逐下人性的异化,它无疑是格雷诺耶迟迟得不到满足的一次总爆发,所以我觉得电影在此处的改编是一个败笔。
同时:
少女的异香,代表的也是一种纯天然的,未遭破坏的本真。
这也意味着格雷诺耶在杀死自己的本真,开始裂变,他正是从这时起,准备做一个芳香的创造者的。
他要创造属于自己的芳香。
也就是说,他通过香水,通过香味少女,意识到了个体的存在,要打破压抑,打破封闭,突破身份。
随着个人意识的清醒,欲望的发展,他已经不想只能闻,而不能靠近,不能占有了。
人的欲望闸门一旦打开,就总像一场泄洪,他即便是一个正常人,这时候也会任由欲望驱使。
欲望之下,其实很难找到正常人,更多的人仅为了一点点香气,也会失去善恶的边界。
当初《香水》一问世,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就曾指出聚斯金德有三大特点:
“幽默,对语言近乎幸灾乐祸那样的欢快,对受歧视者和先天不足者丝毫没有感伤的、令人忆起契诃夫那样的偏爱。”
聚斯金德恰恰是把格雷诺耶放在普遍人性、欲望追逐的大范围、大框架下描述的,他因为看到的是人类全体,而非个体命运,所以才会这样。
他并非没有强烈爱憎,作品中那些他厌恶的人,都被他写死了,而且都不得好死。
作家是他作品的王者。
镜头五
聚斯金德是一位令人惊叹的作家,他把看似荒诞的人物故事置于历史背景下,画了一副绝妙的民俗画。
他把香水的制作过程也描写得极好,仿佛巴尔扎克的手笔,这还真像是一部香水的传记。
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尼,是一个伪专家,他制造不出新的香水了。
想通过分析别人的香水来仿造,可他无能分析出其成分。
剽窃不成,巴尔迪尼面临破产关门,这时候格雷诺耶奉命来送羊皮。
他闻出了一切,发现了巴尔迪尼的秘密,要求为他工作。
巴尔迪尼将信将疑之下,准许格雷诺耶试试。
格雷诺耶用鼻子就能够分辨出香水的成分、比例,他不用量杯,不用天平,不用任何仪器,各种原料随便配置。
他也能在巴尔迪尼迷宫一样的工作室里,从数不清的香水原料中随便拿来需要的东西。
这一切就像香水精灵的舞蹈,把巴尔迪尼吓到了,最好的香水诞生,巴尔迪尼很快从制革商那里把格雷诺耶买了过来。
他靠格雷诺耶发了大财,最终也靠训练格雷诺耶放慢速度,使用仪器,获得了无数配方,记了六百个小本子。
格雷诺耶在追寻、占有香味的征途上奔走,想有更大的占有、掠夺,巴尔迪尼也在占有、掠夺他。
老板和伙计、资本和技术,似乎总是占有和掠夺的关系,资源有限,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关系本质,似乎也是如此。
我们有时候叫它剥削、欺骗、盗窃、抢劫,有时候叫它各取所需,互利互惠。
因为只有提取和保留才能最终占有,格雷诺耶那时最大的希望是从巴尔迪尼这里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高的技术。
但是他失望了。
巴尔迪尼只有蒸馏法,格雷诺耶知道后大病一场,医生给他判了死刑。
将死的格雷诺耶仍在问哪里可以学到最好的提取、保留技术,巴尔迪尼说在格拉斯,格雷诺耶听到后,就像睡了一觉似的,活了过来。
巴尔迪尼不想格雷诺耶死,是因为他舍不得这个巨大财源,格雷诺耶贡献了配方之后,巴尔迪尼给了他出师的证书,这是去格拉斯的必要条件。
然后,格雷诺耶走了,做着更大的发财梦的巴尔迪尼,在甜蜜的睡梦中再也没有醒来。
他的房子突然倒塌了,他就像加拉尔夫人、格里马一样,死于非命。
欲望会消灭欲望,得到的同时是失去,占有的结果是灭亡,成功会以时间、健康、情感、生命为代价,这个道理巴尔扎克早就在《驴皮记》里讲过了。
神奇的驴皮能够帮你实现任何欲望,它不管善念还是恶念。
但是你每实现一个欲望,驴皮就会缩短,你的生命也会缩短。
世间若真有这样一块驴皮,你会要吗?我想你一定会,差不多每一个人都会。
巴尔扎克本人的成功,就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他夜以继日地写作、挣钱,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
他写这部作品,正是深刻意识到了欲望与失去的关系,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但是他仍旧停不下来。
他的债务是在金钱、享乐、地位、贵族妻子的追求中积累起来的,他挣扎于伟大与世俗之间,就是停不下来。
《驴皮记》的主角最后担心驴皮越变越小,有钱不能花,有福不能享,有心爱的姑娘不能爱,什么都不敢想了,只是坐着等死,这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反讽。
香水也是这样一张驴皮,只是格雷诺耶那时还完全意识不到,我们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
欲望的征途上谁能够停下来?所以格雷诺耶在行进,我们也在行进。
丧钟为每一个人而鸣,香气终将消散,所有的人兜兜转转之后,都会再回到原点。
镜头六
格雷诺耶第一次离开巴黎,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这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经历,他嗅到了更多气味,更体会到了自由和清新。
格雷诺耶在巴黎的经历是特殊的,但也普遍。
它的普遍之处即在年轻的懵懂与混沌,每一个人都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呼吸,不大肯去看、去听别人。
年轻会感觉到更多的不公平,把一切的罪过都推给世界和别人。
年轻也会产生更多的孤独感,在存在中迷茫、失衡。
格雷诺耶特殊的经历,使他更加有资格厌恶世界,更有理由逃避那些令他厌恶的气味,他在路上突然改变主意,做起了佛系。
他离开人类,来到山上,过起了洞穴生活,只靠在心中创造他的气味王国满足。
他有时候会幸福得哭了。
这里没有人轻视他,伤害他,摧残他,驱赶他,没有任何世俗的东西让他惶惑、焦虑、痛苦、恐惧、奔走。
那个气味王国就仿佛我们沉迷的网络世界,格雷诺耶就是最完全的宅男,他在洞穴里一住就是七年。
然而七年后,一个偶然的发现,把一切都打乱。
他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可以嗅出任何气味,但就是嗅不出自己的气味。
他没有气味,无论用什么方法,怎么嗅,他都没有气味。
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没有谁闻得出自己的气味,不管是谁,他总有一天会想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是什么气味,自己在哪,又将走向哪。
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一直佛系,彻底佛系,你就是再逃避、回避,再心如止水,你也会突然醒过来,活过来。
时间能治疗一切,时间也会把你改变,你终归是一个生命体,一个高级动物,某种得到之后,你又会有新的追寻。
这种发现让格雷诺耶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一度几乎崩溃,他离开生活七年的洞穴,再次回归了人间。
这一次他想制造人的体味、香味,使自己也有人的气味,洞穴生活让他真正有了人的觉醒。
没有人会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人,跟别人一样的人。
没有人会不想在一样的人中,走向更特别、更优越的人。
一切的幸福由此而生,一切的烦恼、痛苦、不可测也由此而生,历史是一种循环,个人生命、心灵也是一种循环,格雷诺耶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看到这时,我的脑中竟忽然响起了《我的绝密生涯》的主题歌,《你是谁》。
“你是谁你昂着头却含着泪
你是谁你微笑着心碎
你是谁你饱尝误会为了谁
咬破嘴唇却无言以对
你在风中走,风走雨也追
你在雨中行,雨来雾包围
……
什么时候你如期而归
……
什么时候你在阳光下醉
……”
红色影片主题曲,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干,或许我想起了青春,和曾经的追寻。
镜头七
(格拉斯第一个被杀的女孩)
电影把格雷诺耶刚回归的那段经历掐去了,让他直接到格拉斯嗅到第二个有异香的少女,直接进了新的香料厂。
这或许有助于故事紧凑,但并不一定合理。
刚回归的格雷诺耶在人们眼中是一个野人、怪物,学术骗子或者说伪科学家埃斯特纳斯侯爵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把格雷诺耶当做了研究对象。
格雷诺耶这时候已经是一个没有历史的人,特殊的人,特殊总能引起别人注意,这是这个世界的法则。
街上的乞丐看上去远比一般人的生命力更强,格雷诺耶本是靠细菌一般的顽强生命力活下来的,但他编造了一套瞎话,让侯爵创造了一套气体理论。
恢复健康的格雷诺耶又开始制造香水,但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不是为了芳香,而是为了像散发香味的一个人。
他因为终于有了人的气味,终于不再被人害怕、忽视、轻视、疏远,终于能够真正溶于人群,于是就发现了人类的终极秘密,有了更远大的理想。
人们吸入气味,就相信他,他忽然觉得自己长高了。
他以前缺少的只是气味,他的厄运都是气味问题,人得有体香,令人认同,令人迷醉的体香。
气味代表身份,香味代表更高的身份,有了体香,你是什么样的人根本无关紧要,你以前是什么样的人根本无关紧要。
香水本来就是一种欺骗,人类的所有创造几乎都是一种欺骗,人们靠气味去分辨同类,分辨高低,人们喜欢这种欺骗。
没有人可以不呼吸,气味可以直达心脏。
芳香可以产生爱,产生迷恋,爱和迷恋可以使人颤抖起来,幸福得号哭,牺牲掉自己,这大概就像明星的气味,人设本就是一种香水。
谁掌握了气味,谁就掌握了人们的心。
格雷诺耶忽然发现人太好骗了,所以他这时的伟大理想,就是创造天使的芳香,用它去征服世界。
不但要发现美味,还要占有,长期占有!
美可以把人带入幻境,也可以带入深渊,每一个人都会在美的追求,欲望的实现中变得贪婪,变成小孩,每一个人也都会在挫折中怨气冲天。
这时的他大概是太想翻身,成为人上人了,他也想用这种方式去报复世界。
格雷诺耶像所有被压抑的年轻人一样,成了野心家,所不同的是,他比一般人具有更迫切的心情,更坚强的决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残忍的行动力。
他还有一般人更难以企及的实现能力。
侯爵的收留,更多的社交经验,让格雷诺耶有了一个超级蜕变,而他的奇遇,也让侯爵成了一位科学名人,一位宗教般的领袖,一个神棍。
实验成功,格雷诺耶悄悄溜走了,而侯爵去了他之前隐居的那座山。
侯爵是去朝圣,以证明他的气体理论,不用说,他是带着巴尔扎克的驴皮,和聚斯金德的咒语去的,再也没能回来。
他的死,证明了他的失败,但是他越发被人膜拜。
他的信徒已经被他的气味征服,成了他的奴隶,更成了气味的奴隶。
镜头八
格雷诺耶与侯爵的那段交际,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显然并非可有可无。
这之后,格雷诺耶终于来到了化妆品圣地格拉斯,进了阿尔努菲夫人的香料厂。
从嗅到萝拉到杀死萝拉,这是这个故事最令人恐怖紧张的一段,格雷诺耶的连环杀人,都发生在这期间。
电影是十二名少女,小说是二十四,加上巴黎的那个,以及最后的萝拉,总共二十六名。
香氛背后一连串的死亡,没有暴力展现,只有特殊的冷峻。
欲望可以缩短天堂与地域的距离,可以将地狱变成玫瑰色的天堂,所以那也是一种艺术般的沉醉,蕴含着独特的地狱之美。
这种杀死是杀死,但也不是杀死,原本就是一种对美的强烈占有,自我个体价值的疯狂追求,人的自然之性的极力扩张,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
但也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说第一个少女的死去是出于年轻的莽撞、无意,那么他现在的作为,就真正是谋杀了。
人不是从一开始就坏,而是一旦有了第一次良心丧失,就会有第二次,车轮的不停滚动,会让人渐渐听不到声音。
责备的声音,懊悔的声音,自我谴责的声音,终究会被欲望淹没,被甜头替换。
格雷诺耶这一次没有立刻杀死萝拉的冲动,因为他已知道杀死不是最好的占有,只有杀死后能够提取、保留,才是最好的占有。
格拉斯有更好的提香技术,格雷诺耶在努力学习,也在积极实验。
他起先用动物,后来就开始用人体,他制作的人体香水各有不同的效果,能唤起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绪决定行动,情绪代表一切,格雷诺耶这时候已经是一位人类学大师。
不断有少女被杀,格拉斯整个陷于恐怖,格雷诺耶技术越成熟,美丽的萝拉越危险,正当他终于要向萝拉下手时,他忽然发现萝拉的气味不见了。
格雷诺耶为此震惊痛哭,他以为萝拉死了,在他眼里,一条条生命,所有的美丽,不过是他实现的工具。
狂热的野心家自有自己的道德准则,甚至也没有道德准则,一将功成万骨枯。
萝拉是被她恐惧的父亲里希斯带走了,但是她到底还是没能逃脱格雷诺耶的追踪,被他杀死、提取。
电影中的萝拉睁眼看到格雷诺耶,没有恐惧,我想这是因为里希斯逼她嫁给不爱的人的缘故。
里希斯的爱也是一种占有、掠夺,他爱地位财富,胜过关心女儿的幸福。
相比之下,我也更喜欢电影中格雷诺耶的被抓。
被杀妓女的小狗在香料厂嗅出,并挖出了主人的衣裙、头发,案情大白于天下,用鼻子成功的格雷诺耶,最终败给了鼻子。
他在成功配置出世界最高端的香水的那一刻,抓捕他的人持枪围了上来,这画面真美,真有意味。
谁的欲望都有权实现,但这不代表你可以剥夺他人的生命,他人的权利,拿他人来做祭品。
杀死别人的剑终将刺穿你自己,你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失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镜头九
全书的高潮在刑场。
格雷诺耶被抓之后,审问不得要领,他只有一句我需要她们。
法官认为他有神经病,但人类学家却知道,需要的确是根本。
人的自我辩护倾向最善于判自己无罪,这世上没有一样行为不与需要有关。
他没有像某个杀人犯一样辩解,我只是想过得好一点而已,我错了吗?那是因为他词汇缺乏。
愤怒的人们恨不得将格雷诺耶撕碎,他最终被判击打十二铁棍,砸碎骨头,然后杀死。
可是从象征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都在追求香味,追求美,追求个体存在,还真是我何罪之有。
我本身无罪,我还是香水的制造者,美的创造者,有惠于你们,理应得到尊重和肯定,你们凭什么这么恨我,要杀死我?
原始状态下,没有道德善恶,道德善恶是社会特有的属性。
个人在美的追求与实现中,会走向荒谬,社会也是如此,多元价值不能相容,主体价值在扼杀个体价值,灭绝差异,这也是赤裸裸的现实。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行刑那天,就仿佛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人山人海,到处是疯狂的复仇情绪,和剧烈欢呼,但是等格雷诺耶出现,一切彻底翻转。
那是前一分钟后一分钟的巨变,格雷诺耶的香水让所有人像情人面前的小姑娘一样软弱起来,温存的、爱慕的、完全幼稚可笑的感觉强烈袭来。
谁也无力抗拒,不想抗拒。
这个男人不可能是杀人犯。
不是他,不可能是他,他不可能是杀人犯,他是无辜的。
奇妙的香水,伟大的香氛,让所有的男人女人都想把心献给他,刽子手扔掉了棍子,跪了下来,就连大主教都在喊,上帝显灵了,天使出现了。
格雷诺耶忽然变成了最美丽,最迷人,最完美的人,狂热之中,最荒诞的奇迹出现:
“处决那个时代最可恶的罪犯的计划变成了盛大的酒神节”,男女老少都陷于疯狂的情欲,失态了。
所有人,不管是上等人还是下等人,都开始脱衣服,像吃了春药一般,那是一个盛大的黄片现场,地狱景观。
几滴香水就会抹去人最后的道德防线,让恶魔变成天使,让自己赤裸裸地陷入欲望之火。
爱,终究会归结于情欲、性欲;情欲、性欲归根结底是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爱的结果,终究是为自己,强烈的情欲之下,人们会忘记羞耻,变成动物。
爱是那么自私,那么冷漠,甚至可以使人对践踏他人生命的犯罪无视。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格雷诺耶那世界上最无辜、最可爱、最迷人、最具诱惑力的微笑,其实不是微笑,而是丑恶的、嘲弄式的冷笑。
“它表现了自己完全的胜利和全部的爱憎。”
“他,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出生在世界上最臭的地方,是从垃圾、粪便和腐物中捡出来的,本人没有气味,他是在没有爱的情况下长大的,在没有温暖的人的灵魂情况下,只有依靠倔强和厌恶的力量才得以生存,身材矮小,背呈弓状,瘸腿,而且丑陋,无人与他交往,从里到外是个可憎的怪物——此时他终于达到了目的,使自己受到世人喜爱。什么是受人喜爱!受人爱戴!受人敬重!受人神化!他完成了普罗米修斯的业绩!”
格雷诺耶的香味是掠夺来的,占有来的,26条生命的代价。
他创造了神奇的香水,创造了奇迹,无须感谢任何人,“他是自己的神”。
没有爱,就产生不了爱,没有爱,人就会变成畸形,他是邪恶之神。
可是就连被杀者的父亲,里希斯也爱上了他,流着眼泪喊他儿子,求他原谅,他还想让他真正做自己的儿子。
里希斯依然想占有,他爱上就想占有,他要让这个杀了他女儿的人做他的儿子。
而这一切都只因为香水,因为它代表的外在,代表的财富、地位、身份、美丽。
香气就是美本身,美就无罪,人们爱的不是格雷诺耶本人,而是香水,而是外在,
这是多么巨大的讽刺!
人们在这种爱中疯狂,从大梦中醒来之后,起先都感到疑惑,感到羞耻,感到毛骨悚然。
但是他们从醒来的那一刻起,就决定把记忆抹除了,从此对此事一字不提。
法官又找来一个凶手,屈打成招之后,立刻绞死,最后,人们对格雷诺耶也只字不提,这件事,全城人都忘了。
人们当然要忘记羞耻,永远不会有人承认自己爱的是香水,是外在,曾经在这种爱中疯狂,做下过丑事。
人们不只要掩盖真实,给自己喷上香水,还要为那个有香味的人掩盖。
脱下衣服的人,只要再穿上衣服就可以觉得无事。
有香味的人不会犯罪,这可不只是那个踩着穷人尸骨上升的资本时代的现实,只不过很多时候不会这么极端罢了。
这一点,只需要看看粉丝们对明星的态度就知道了。
电影在这里最不该的是,非要把格雷诺耶的看透和绝望,归于他对第一个少女的爱情。
这里没有寻常的爱情,单一的指向,太弱了。
镜头十
格雷诺耶并没有成功,他依然得不到爱和归属,人们爱的是香水。
爱和归属的缺失,导致神话破灭,他走向出生地,准备在出生的地方结束自己。
死不可怕,没有真实自我,没有存在感的活着才可怕,物欲社会,一切本真都被灭杀才最可怕。
由生而死,生地即是死地,人生的悲剧莫过于此。
刑场上的格雷诺耶不过才用了一滴香水而已,这一次他把整瓶都倒在了头上。
一大群人为他疯狂,围上来,抢夺他,撕碎他,吃掉他,格雷诺耶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很多人居然会奇怪格雷诺耶为什么自杀,他们竟没有看到格雷诺耶的幻灭和憎恶。
永远没有人真正爱他,人们爱的是从来不是某个人,而是他身上的香味,这个世界太没意思了。
一切都不是为自己而活,一切爱都那么虚假,一切奔忙都毫无意义,这还活着做什么呢?
浮华表象是你被认可的唯一价值,你不过是淹没在喧嚣中的一个小分子,离开了香水你依旧什么都不是。
没有真正的爱与被爱,即便征服了全世界也无意义,也如死去。
目标完成之日,便是理想破灭之日,得到之日,便是失去之日。
法律审判不是唯一,法律审判之外还有道德审判、精神审判,欲望失控终究会变成神的诅咒。
格雷诺耶真正是因为彻底的绝望与虚无而死。
所有的爱都是占有、掠夺,不论是对人的爱,还是对物的爱,作品最后,那些吃掉格雷诺耶的人特别自豪,他们居然觉得自己第一次为爱做了点事儿。
这就使作品的揭露、讽刺,达到了极点。
人们对爱欲的本质,实现的本质,自己的作为,是毫无意识的,我们通常以为占有就是爱,掠夺是正常。
醉里不知身是客,一生只想秉烛游。
我们其实根本意识不到我们爱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掠夺,就是把爱的对象吃掉,也以为是在为爱做事。
这是不是很悲观?但是聚斯金德揭示这些并不是为了让人悲观。
而是让人发现爱的重要,美的价值,让人理智地去爱,去美,去使用自己,去实现。
人性有弱点是必然的,但人能够超越弱点,有选择,有控制地去活着。
这无疑是一部人性的大书,或许还存在更多的东西,有待思考、发现,总而言之,人不能活成动物,应该向更高端的人性发展。
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与格雷诺耶使用同一款香水,但我们可以改造它的成分,改变它的实现,减少对它的迷恋,爱美而不过度占有,追寻而不摧残。
我尽管势单力薄,但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源,我们完全可以并能够与美同在。
文 | 九鸦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