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不要把追求财富当做伦理目标_风闻
吕建凤-批判批判者的批判者2019-01-21 13:52
人们都在就财富问题进行讨论。其实绝大多数人们根本就没有明白,什么是财富,财富是怎样产生的,当然也就不明白财富规律是怎样的。所以会不断有各种错误的财富与财富分配观念大行其道。
什么是财富? 人类能够创造出来、并且从本质上需要创造出来的,不过是资源。价值与财富,不过是被资源所承载的人们的观念与欲望而已。
而且,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越高、资源的稀缺度越低,资源的价值也就会越小。资源越缺乏价值,人们对于财富的欲望也就越小,如果资源无穷充沛,价值趋于零,人们将不再有财富欲望,财富也就会消失了。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财富,是因为在经济社会里,财富是资源的控制权。
没有资源控制权的人,就没有资源消费权力。因为谁的生产效率高,就可以用低于一般生产者的成本生产出社会需要的资源,可以用别的生产者所不能接受的价格,在市场上交换资源控制权。于是高效率生产者可以获得财富激励。从而刺激每一个生产者努力提高效率。
这就是经济成为了社会再生产的特殊形态的原因。
经济的目的在于获得财富。财富是相对比重意义上的资源控制权。是人们在市场交易中对于市场价值分割的结果。
在一定环境下,所有资源的市场价值总量是一定的。资源交易以市场价值量相等为规则。只有掌握了相对较大比重的市场价值量的人,才会被认为有财富。
我有一万块钱,你有一百万块钱,在整个既定的市场价值总量中,我拥有的比重比较少,你的比较多。于是相对地说,你有财富而我没有。如果一套豪宅出售,你有一百万块钱,他有一千万块钱,这套豪宅的控制权就在他手上而不在你手上——只有当他不要的情况下,才会归你。 资源生产是多方共赢的活动。资源越充沛,社会的自由空间越大,人类的自由就越多。 财富竞争却是零和游戏。我的资源控制权多了,你的资源控制权就少了。
在国际市场上,美国的资源控制权增多了,其他国家的资源控制权就减少了;
在美国国内,美国的垄断资本财富增加了,普通民众的财富水平却降低了。不但与美国垄断资本相比较降低了,与其他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的民众相比较,也相对降低了。
尽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所需要的资源的绝对稀缺度在不断降低,所以人类的自由空间在越来越大,但是因为财富规律决定了,大多数人的财富拥有量偏少,也就是对于市场资源的控制权偏少,因此,大多数人拥有的自由空间依然偏少。 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经济社会历程,到了今天,仍然只能是由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就是因为财富惹的祸。
可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又不得不有财富这个东西。西方人说政府是“必要之恶”,实际上财富才是“必要之恶”。因为,政府就是缓解“财富之恶”的必要手段。
财富的规律,是少数人垄断资源控制权——假如资源控制权被平均分配,就不再有资源控制权的性质,财富属性也就会消失了——比如前苏联把国有资产证券化平均分配给国民,结果是国家与民众都没有了财富。
财富规律不但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不平等现象加剧,而且必然导致市场有效消费需求的不足,从而出现经济危机。
只有政府通过各种必要的调节手段,可以缓解社会的阶级分化程度,尽量让底层民众的不平等状况有所缓和。当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如果政府不进行调节,经济活动将在自我萎缩的恶性循环中毁灭。其结果是资本家也得灭亡。
所以,说政府是“必要之恶”的人们,在逻辑上连资本家的根本利益也没有代表。事实上,政府就是以维护富人的财富利益为首要目的的。
明白了财富是什么,明白了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明白了财富与政府的关系,明白了财富与垄断的关系,明白了财富的运行规律,人们才会在财富理论方面有正确的观念。
只可惜绝大多数人不明白这些,尤其是一些公共知识分子,不明白,却偏偏要在财富与财富分配理论方面大放厥词。而大量的人们又因为无知而崇拜这些人。于是社会上错误观念泛滥。
从对于资源、价值、财富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人类发展需要的是资源,价值不过是作为指导人类资源生产的努力方向的标准——什么资源的边际效用大,也就是价值大,就努力生产什么资源。
而资源价值不过是人们从自身环境与主观能力出发,按照边际效用原理,对于资源效用的判断。也就是说,价值不是谁创造出来的。
社会价值的形成,是所有个别价值融合的结果。而个别价值,则形成于每一个人从具体客观环境与主观能力条件下产生的的需要。这其中包括了婴儿与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其他人的需要。
也就是说,社会价值或者说市场价值的形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所构成。而财富只不过是价值的表现形态。于是存在的问题就不是谁创造了财富,而只是谁生产了资源。
既然价值是全社会成员的需要共同形成的,也就不应该以谁创造的资源价值大小,作为资源控制权分配的依据,而应该以社会成员的需要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
所以,原始社会的平均分配方式,与共产主义理想中的按需分配,才是符合人类的伦理要求的。只不过,按需分配只能在生产力达到极高水平,资源无限丰富以后才办得到。
在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的环境下,资源的稀缺是绝对的,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不努力生产资源的人与努力生产资源的人之间的资源分配一样,会导致生产力进步的缓慢。
在不同的社会体相互竞争的环境下,生产力落后的就会被淘汰。所以,在经济社会里,只好按照经济活动规律,以市场交易方式实行资源分配。也就是每个人把自己边际效用低的资源拿去换取对自己边际效用高的资源。
这种交易看似自由,其实却是不平等的。
因为客观环境好、主观能力强的人,可以把市场需要的资源垄断起来,而客观环境不好、主观能力弱的人,是没办法让自己的资源在交易中卖出好价钱的。尤其是只有低水平劳动力资源的人,在市场上是不可能占上风的。于是在财富博弈过程中,绝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会流失的。
因为大多数人都想卖出的资源,会在相互竞卖的过程中,不断贬值;而有能力不急于出售资源的人——这样的人当然很少——却可以等到市场价格好的时候卖出好价钱。尤其是垄断了资源的人,更是可以左右市场价格,低买高卖,实现财富的大量流入。
这就是根据个人的价值判断进行交易的市场规律。越是资源垄断者,越能在交易过程中赚到更多财富;越是资源不足的人,越会在被动地交易中失去财富。
所以,市场、财富,是人类社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并不是人类发展所需要的。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只是资源的丰富。而资源的丰富的条件在于生产力进步。
生产力进步的应该结果,是资源价值的降低。资源价值越低,人类的生活才会越自由。可是财富现象的发生,对于资源价值降低的趋势,是一个严重的阻碍。
从伦理要求出发,人类应该通过提高生产力降低资源的稀缺性——当然也就降低了人们为获取资源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从而降低资源的价值,减少财富现象——使人类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
可是由于人类的本能导致的自私欲望决定了,在资源稀缺环境下,必须通过财富竞争行为来促进生产力进步。因此要实现人类的伦理要求,就只好适应这个客观规律的要求。而财富现象的产生,却又必然地导致了人们伦理目标的迷失,把财富而不是社会的公平,当做了追求的目的。
社会公平才是伦理要求,财富现象不过是规律要求。而遵循规律要求,是实现伦理要求的必须手段,因此人们必须适应财富规律的要求,目的是通过发展生产力,降低资源的稀缺性,也就是降低资源的价值,最终消灭财富现象。
所有从事经济学与伦理学研究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个逻辑。如果不能明白这个逻辑,就一定会在伦理学与经济学领域犯错误。
读者们不要误会的是,我并没有要任何人尤其是普通民众,不去追求财富。
因为财富是对资源的控制权。如果民众拥有的财富越多,意味着资源分配越公平,也就越符合人类的伦理要求。只不过经济规律决定了,老百姓的财富拥有比重必然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