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还是“饿”着点好!_风闻
全球路社-你好,清风2019-01-22 20:40
那一代的人,靠着粮票的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饿着肚子走过来的,饿,让人清醒,有动力,知道奋斗努力。
50多年前,粮票的有效期按月计算,有位同学月末洗衣服的时候发现有一两粮票没用,飞奔出去到处找吃的,顺利花出后,才心满意足地接着洗衣服。
30多年前,很多人总是吃不饱饭,为了不饿只好减少运动。但是,他们却愿意在生活费40元、一份宫保肉丁0.35元的时候,花5.5买元音乐磁带听;在工资仅有120元的时候,花198元买经典专辑;在得知书籍出版的第一时间,冲进风雪去买书。
再看现在,我们不再挨饿,不再受冻,有足够的钱去买书、听音乐,但学习的脚步却停下了。我们满足于通过手机获取大量免费的“知识”,再也感受不到饥饿。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但是似乎现在的我们越来越不如曾经的前辈们了。
怎样才能重新找回30年前的学习和生活激情?不妨先从恢复饥饿感开始,且听白岩松讲一讲。
白岩松讲到,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饿,是饱。但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曾经面对的最大问题,是饿。因此阴影拉得很长,直到今天似乎还有。
1978年,他才十岁,第一次来到北京。他、他的母亲、他哥来到这儿之后,住哪呢?住澡堂子。你可能马上会想,他们家没钱。他们家当然没钱,你们家也没钱,每一家都没钱!“没钱”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几乎没什么服务业。想想现在,只要有钱,基本上算是路路可通了,现代人,很多人都因为钱而变了,那时候没钱,没攀比,没拜金,现在有的那时候都没有。
白岩松讲,在每一个能吃饭的地方,饭点儿都要排队。每一个坐着吃饭的人的后面,都站着两三个等待的人。这两三个人里头,有我们,还有乞丐。我亲眼见到那时的乞丐采用的方式是:一旦前面谁吃完了,假如有剩,**谁更早地上去冲那个盘子或碗里吐一口唾沫,**它就归谁了,不能归别的乞丐了。
这是1978年的北京。
他的老学长杨正泉讲过一个更“饿”的故事。他是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第一届毕业生,后来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台长。
他讲,在最惨的日子里头,也就是1959年、1960年、1961年那会儿,有一天晚上十点来钟,他正在洗裤子,突然摸出兜里有一两粮票。当时二话没有,把洗了一半的裤子往水池里一扔,穿上衣服就冲进北京的寒夜。
为什么“二话没有”呢?当时是月底最后一天,如果这一两粮票不用,过期作废。那时广播学院还在城里,在今天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附近。他拿着粮票四处找,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卖烧饼的,把粮票花出去了,烧饼当场吃完,心满意足,回去继续洗裤子。
刚才说的是物质的饿,精神更饿。
物质再饿,努努力还能吃饱,但精神上,以前真没“粮食”,改革开放才有,问题也随着出现了:只要饿一定是因为缺,只要缺它就贵。所以我们经历了“精神食粮最贵的时代”。贵到什么程度呢?
在一个冬天的周日,一周里唯一的休息日,天气很冷。由于太冷,我龟缩在宿舍上铺看书。突然一个同学跑进来,“太牛了!我买到了房龙的《宽容》!”
这本书出了?我居然都没接话,直接从上铺下来,穿上鞋穿上衣服,夺门而出,杀进风雪之中,坐公共汽车从广播学院到红庙,公共汽车站旁边有一个书店,买完《宽容》这本书,我抱着回到了宿舍。为什么不接话呢?我觉得耽误时间。这就是那个时候的饥渴。
饥渴有没有好处?有。因为它让你真的善待食物,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那些磁带,我听了多少遍啊!乐趣也就来了。
吃得太好,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经过40年艰苦不懈,经过一代又一代母亲殷切的目光,终于把自己吃成了全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高血压第一大国、高血脂第一大国,等等等等。我们现在要提出“管住嘴,迈开腿”,也就是说我们才走了这么短的路程,就已经把自己吃过了。
所以,我提出一个概念,叫“恢复饥饿感”。
一转眼,我们的精神食粮已从“最贵”变成了免费。
所以,恢复饥饿感,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饥饿感让你清醒!真正的清醒!生理上,,心理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