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送于老最后一程!_风闻
剑啸易水寒-深知身在情长在,前尘不共彩云飞。2019-01-22 09:23
来源:央视新闻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坐在轮椅上的于敏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那一年唯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那是89岁的于敏留在公众视野里的最后一面。
△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
自此之后,即便是最新的报道也会标注“2014年采访画面”,这位带着传奇色彩的老人彻底回归了他平静的生活。
直到1月16日老人逝世的消息传来,他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了所有媒体的头版头条。于是,从出生、小学,到大学毕业、科研工作,他的每一个成就都梳理得详尽清楚。
可我们更想知道,在于敏先生去世前的最后几年里,他牵挂着谁?又在做些什么?
春蚕蜡炬 睹物回首
像于敏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会住在什么样的地方?
△于敏的房间
△于敏房间一台老式电视机
这个至简至朴的房间就是于敏生前居住的地方,一张床、一张书桌、一台老旧的电视。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3年时光。
在他的书柜里,有几本他为学生亲手整理的手稿,每一页上,一笔一划,工工整整。
△于敏为学生整理的手稿
在最上面的一本里夹着这样一张字条,“春蚕蜡炬睹物回首感概系之。”
△于敏亲笔写给学生的字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于老写下的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牵挂着工作。
于敏生前唯一的博士生蓝可告诉记者,她在于老去世前两个小时,给他最后一次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即便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当他听到我国核事业最新的进展时,眼睛里仍旧闪出了最亮的光。
一根拐杖一世情
在于敏先生的房间里,摆放着一根熟悉的拐杖。它曾经出现在于老最后的几次采访中。
△于敏生前的拐杖
**记者:**于老是什么时候开始拄拐杖的?
**于敏女儿:**在我母亲去世之后。可能在他心里也觉得我母亲去世了,他的半边天也塌了吧….
△于敏和妻子的结婚照
于敏先生的妻子孙玉芹在2012年突发心脏病去世。当时,于老的儿子、儿媳送母亲去医院,留于老独自在家。妻子被送出门,于老心绪不宁,摔倒在地。
自此,这根拐杖代替妻子撑起他的半边天,也成了他思念妻子时的倚靠。于敏说,“她是过度劳累去世的,她是为了照顾我,她照顾了我55年。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词如人生
在于敏的桌子上,放着两本三国演义。这是他最爱的书籍,他曾在核试验前,带着队员一起高声吟诵《出师表》。他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视为一生的座右铭。
△于敏生前书桌上的三国演义
△于敏在九所科研室
记者在采访于老的孙子时,他说爷爷教自己背的第一首诗词,是岳飞的《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当孙子第一次完整地背完《满江红》之后,已经年近八旬的于老高兴地向周围人炫耀。
他的学生说,他可以轻松地背出杜甫、李白的大多诗词。而他更爱的,是杜甫,爱他的忧国忧民。
△于敏
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写下,“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词如人生,“淡泊宁静,心怀家国”,这是于敏的一生。
△1965年氢弹理论攻关时期深夜灯火通明的九所
当于老去世后,“两弹一星”元勋的英雄册里只有三人仍然健在。
也许,他们在跟一个时代慢慢告别。那是一个相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那是一个敢于将国之重担挑于一身的时代。那个时代里曾经有过惊天动地的回响,有回响过后一笑谈之的英雄。
如今,那片曾经被他们点亮过的山河,已是一番繁华盛世。
缅怀!致敬!
今天(1月22日)上午10时,将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向于敏同志遗体送别。央视新闻新媒体和您一起,送于老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