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是怎么栽在“帝国坟场”阿富汗的_风闻
九边Pro-九边Pro官方账号-历史,金融,软件编码,产品经理沉思录2019-01-22 09:29
阿富汗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都是又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近十几年来一直有它的消息,陌生嘛,关于阿富汗,大家基本说不上来啥,这个二逼似乎给大家的唯一印象就是又穷又能闹,但是如果了解这货两百年来的历史,就会发现事情可能要复杂那么一些。
咱们先说第一个问题,阿富汗在哪
是不是一眼看出来了,它正好处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中间节点,北边连着俄罗斯的突厥斯坦(国际上把信封那个什么教,说突厥语的国家地区叫突厥斯坦,将来德国、法国可能要加入这个幸福温暖的大家庭,法兰西斯坦,德意志斯坦,朗朗上口),东边就是我国,而且大家可能不知道,阿富汗跟我国是接壤的,有个细长的走廊,据说还要修铁路,咳咳,铁路,大家一定要知道一个常识,铁路就是陆权国家政治和战争机器的延伸,海军是海权国家政治的延伸。南边可以进入到印度洋,西边可以一直杵到地中海。
如果长期对地理有理解,看到这个图,立刻会反应过来“卧槽,阿富汗很欠揍啊”,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有资源或者地处交通要道,那它怎么看怎么欠揍,欠揍的原因嘛,可以有很多,比如不民主,比如太民主,或者长得就欠揍。
所以在过去几百年中,资源型国家除了俄罗斯这样又粗又黑的沙雕选手,五大三粗还不理性,其他无一例外被暴打,最后要不同意发达国家插根管子使劲抽,要不就被打成一片废墟,什么车臣,什么利比亚,伊拉克,大家都懂。
当然了,还有个选择,找个大佬做爸爸,比如沙特就找了一个爹,不仅可以保证它到现在依旧过着中世纪那样腐朽堕落的幸福生活,还可以随意在他国领土上肢解记者,可以说是个幸运的好同志。
与此同时,陆地上的交通枢纽,比如叙利亚和阿富汗,被打了个稀巴烂。
回到1838年,已经成为日不落帝国,并且引爆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已经忍阿富汗这个沙雕很久了。
此时的英国牛逼轰轰的不得了,德国那个时候还不存在,昔日的海上马车夫荷兰早已经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被打的跪地求饶,一度暴走的拿破仑也被英国纠集一群恶棍给打回了原型,拿破仑禁卫军的熊皮帽子也被英国人抢过来戴脑袋上了,天天高调辱法,是的,就是下图这个标志性的帽子,其实是法国人的,法国人对增高有奇特的爱好。
而在1812年,悍然入侵独立没多久的美利坚,一把火把白宫烧成了黑宫,白宫以前是灰不拉几的,被英国人泼上油烧黑之后,美国人一看实在忍无可忍,心中充满了怒火,于是就重新粉刷了一遍,刷成了白色,终于感觉好多了,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白宫。
当时英国炮轰美国的一个叫麦克亨利堡的地方炮火太猛烈,美国人都吓呆了,一口气跑了个精光,一个美国战俘发现远处竟然还有一面破国旗,心潮澎湃,写下了《星条旗永不落》,成了美国国歌,歌词中谴责了英国人对美国人民的暴行,“火炮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以及对那些跑掉的人的鄙视,“都到哪里去了,信誓旦旦的人?他们向往的是能在战争中幸存”,突出表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激情, 以及自己没有跑掉的惋惜之情。
此时的英国只有一个敌人,这也是欧洲历代崛起的大国共同的心病,沙皇俄国。
肯定有很多小伙伴在纳闷,当初拿破仑不去进攻俄国,希特勒不去进攻俄国,不是挺好吗,为啥要作大死呢?
其实问题比较复杂也比较简单,简单地说,以俄国的战略纵深,资源广度,动员深度,你不去找它,等它准备好了打过来,那一切都晚了,而且俄熊侵略成性,强扭的瓜不甜,但是爽啊。所以拿破仑和希特勒都在沙俄未完全动员的时候就开始进攻俄国,等到俄国西伯利亚兵团和突厥斯坦的后备力量顶上来,战争结局也就差不多了。
可别再说天气的事了,那玩意是中立的,两边都冻,事实上两次俄国冬季战争,俄国人被冻死的比德法的都要多,说俄国人不怕冷就跟说东北人不怕冷一样扯。问题的原因永远都在于战争潜力、指挥艺术等等内因,找外因是小学生干的事,而且没有单一原因,试图用单一原因分析复杂问题也是病,得电。
1838年,已经雄视全欧洲的英国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俄国,英国人作为一个唯利是图基本不做赔本买卖的国家,自然不会傻到去直接进攻俄国,但是也得防着俄国扩张,尤其得防止俄国扩张到大英帝国的地盘,当时大英帝国最重要的一块地盘,就是印度。谁敢染指印度,大英帝国跟它拼老命,事实上后来英国支持日本崛起,也是防止沙俄从东边染指印度。
印度对于英国来说太重要了,中国人对这一点没有感觉,因为我们在海外没有保有过那么大的殖民地自然不会知道有多爽,而且大家可能不知道,英国为啥叫“帝国“,帝国这个词可不是随便用的,欧洲那些君主都是国王,皇帝只有一个,那就是罗马皇帝,后来罗马不是灭亡了嘛,灭亡前分成了两半,西罗马帝国的法统被东法兰克王国给继承了,后来又被奥匈帝国继承,他们也叫罗马,可以理解成一个低配版本的罗马。
此外还有俩罗马,一个是沙俄,我们上边说的是西罗马嘛,不是还有一个东罗马?东罗马是被慕斯林给灭的,东罗马覆灭前,有一个公主被沙俄娶走了,所以沙俄觉得:那啥,既然罗马没了,我这个罗马女婿自然堪当大任,继续当罗马皇帝。我们成天叫“沙皇”,其实这个沙皇就是俄语的“凯撒”,就是“罗马皇帝”的意思。
更匪夷所思难以置信的是,奥斯曼,也就是那个灭了东罗马的慕斯林国家,他们的苏丹竟然也加冕成了“凯撒”了。。。。。这不是我编的,奥斯曼突厥人也觉得既然我灭了东罗马,占领了君士坦丁堡,那我不是罗马你们好意思自称罗马?所以就当仁不让当上“罗马皇帝”了,慕斯林凯撒,多朋克,你们感受下。
所以吧,一战前的西边的各种斗争,其实就是三个帝国在争当罗马的继承权。直到美国横空出世,你们都别哔哔了,我特么才是根正苗红有假包换的真罗马,是的,现在美国一般被称为新罗马帝国。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英国是没法当罗马皇帝的,不过中亚那一带还有个皇帝,就是波斯皇帝,这个传承关系复杂的要死,先传到慕斯林手里,再传到蒙古人手里,再传到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手里,然后英国抢过来,英女王维多利亚在1877年把“印度皇帝”的王冠戴脑袋上,严格意义上讲,从这个时候英国才成了“大英帝国”,而且是“印度皇帝”,之前是矮别人半截的“王国”,后来印度在二战后跑路之后,英国又偷摸把这个皇帝头衔去掉了,现在的英女王不是皇帝,是国王,英国也不是帝国,是王国。
当然了,印度对于英国人来说,远远不止是一个名号的事,更重要的是,印度是英国的原料产地、兵员产地,超级掠夺市场。
当初英国人从法国人手里抢下印度的时候,本来准备去印度卖布的,就跟我国现在生产了工业品到欧洲卖一样,不过效果非常惊人,因为压根卖不出去,多么像大清,印度手工做出来的纺织品比英国机器生产的质量好几百倍,还便宜好多,这跟谁说理去,印度被征服后,印度的棉纺织品把英国人征服了。
一向倡导“自由贸易”的英国人忍不了,跑去砸了印度的生产基地,抓起来所有倒卖印度布匹的商人,终于逼死了印度纺织业,然后把棉运回英国,用机器生产成布匹卖回来,相当于在印度插了根管子一直抽,抽啊抽,我在公司有一个印度阿三徒弟,他是印度上等人,手上戴着一个小线圈,说是将来可以转世,他在印度接受过最好的教育,他说他们印度主流学术界认为印度混的那么差,就是因为被英国给坑了,在英国统治印度的三百年间,基本尽掠夺了,严重破坏了印度人的生产能力。
除此之外,英国最重要的兵员补充就是印度兵,经常是一个连队全是阿三,再配一个英国军官,比如我们知道的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实英国人没来几个,全是印度人,尼泊尔人,锡克人(印度信锡克教的土著),后来还有澳大利亚人,加拿大人。而且印度人不算人,英国几乎所有战报中,“我方阵亡XX人”,说的都是英国人,至于印度人嘛,鬼才知道死了多少人。
看到那个猥琐的阿三没?他就是锡克人,现在还在英军中服役
此外还有来自尼泊尔喀尔喀人:
多说一句,英军中的印度人以听话著称,一般英军军官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相当温和,1966年中印冲突,冲到中国来的印度兵很多就是参加过英军的印度老兵,解放军发现这伙人有个特点,一但长官战死了,一伙人就在那里呆呆的等死。上图的这个喀尔喀人,标志性的狗腿子弯刀,历次战争中都是英国的白刃炮灰,又勇又二,当初英国用大炮征服尼泊尔后,就一直在尼泊尔征兵,可以看出来已经跟华人长得差不多了。
所以说,英国人形象地把印度成为“帝国奶牛”,早在18世纪,英国一年就从印度打劫几十亿英镑,印度贡献经济总量占到英国的近一半,有国民的奉献却没国民的待遇,现在我们说印度13亿人,其实只有一亿人,剩下的都是牲口,在大英帝国统治时期,只有甘地那样的上等贵族才能算人,剩下的99%全是牲口。
也可以这么说,印度基本上是把一切都贡献给了英国,而在英国眼里,印度跟他们特产的肉牛没啥差别。这里补充一句,肯定有小伙伴问了,在印度牛不是圣物吗,怎么还会特产肉牛呢?事实上印度是牛肉第一大出口国,印度人不吃牛,但不是所有的牛都是神牛,只有这种背上有个大瘤子的白牛才是圣牛,这种牛的尿印度人认为有益生心健康,平时争相接尿喝,其他牛全宰了卖牛肉了。印度是一个讲阶级的国家。
说了这么多印度,其实就想说一句话,大英不能没有印度,没了印度的大英帝国,无论是语义上还是经济上,没了印度的英国立刻就被打回原形。
但是担心啥来啥,印度这么好,既可以补充炮灰,又可以当经济殖民地,人种又温和,本国发生大起义反抗英国,竟然印度人帮忙给镇压了,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样的殖民地去哪找啊,基本全球仅此一家,这一点全世界都注意到了,包括地球村知名“暴徒”,沙俄。
沙俄对领土的野心基本是无法填补的,不过这种冲动早年并不明显,直到1500年之后,被西方的地理大发现给刺激到了,俄国也想去东方,但是苦于没有良好的出海口,不过俄国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从路上一直往东溜达,也能到达东方。
所以到了1580年,人家西班牙早就发现了美洲近一百年,并且已经发了财,甚至都破产了一次,俄国探险家带着火枪和哥萨克骑兵,一直向东,如下图:
这时候大家要注意一件事,人一般都习惯在同纬度折腾,俄罗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尽管冷,不过穿着厚厚熊皮的俄罗斯人却非常舒适非常习惯,就跟东北尽管冷,但是冬天屋里30度,屋外负30度,非常舒适,去南方尽管倒是不冷,但也舒服不到那去一样。俄罗斯人尽管也怕冷,但是对于中亚的那几个斯坦的征服却一直比西伯利亚晚了两百多年,原因嘛,受不了中亚那几个斯坦的沙漠气候。
当然了,我们说一件事能长期坚持,主要还是有利润可图,为啥中国的下西洋最终被废掉了,主要原因就是没赚到钱,或者收益率太低,坚持不下去。俄国一直都在西伯利亚追狍子打熊皮养貂什么的,有收益,据估算,17世纪俄国在西伯利亚打狍子的皮毛业务最高占到GDP的30%,所以一直搞,宋朝也一样,海外业务占到岁入的20%,必然很热心啊。欧美也一样,开拓海外殖民地有利可图,所以才坚持不懈地折腾几百年。现在中国人在非洲折腾的风生水起,而欧美不愿意去,也是这个道理,他们在那里赚不到钱,或者收益率太低,抵消不了心里上的落差。
我们继续说沙俄,在1800年左右,西伯利亚皮毛业务已经接近稳定,所以俄国人开始顶着对沙漠的反感,开始向那几个斯坦动手,大概就是那个时候,那几个斯坦都跟了俄罗斯了。随后势力扩展到阿富汗,阿富汗下边就是巴基斯坦啊!巴基斯坦当时还是印度的地盘,英国开始警惕了。
说到这里,大家就该明白了,后来俄国吞并大清的东北,也是英国支持日本揍它,原因和这次是一样的,如果俄国在东北有了基地,那俄国就可以以东北为基地,跳跃打击到印度,所以英国忍不了。
而且印度这个国家地形很有特点,北方两大坨山脉,西边的兴都库什山脉,东边是喜马拉雅,两山中间有个狭长的走廊,就是我画绿色线的地方,叫开伯尔山口,历史上游牧部落每次从这个山口进入印度,全印度无险可守,就被奴役一次,每次新来的游牧部落,就后来居上,成了更高种姓,地位最低的就是印度本土的土著,长得都特别黑。我们看到的印度电影里的明星,基本都是有雅利安血统的高等种姓,长得跟黄种人颜色差不多,也就是生活大爆炸里那个印度人那种。
历史上突厥人灭印度,也是从那个山口进来的,印度佛教哪去了?就是别突厥人给灭了,北边被同化成了慕斯林,南边是印度教。
所以眼瞅俄国人继续一步步蚕食中亚,并且和阿富汗开始搞经济合作,英国准备先下手为强,1839年英国找了个借口,三万英军从开伯尔山口攻入阿富汗,阿富汗都是一帮民兵水平, 没法打大规模阵地战,而且沙俄没有跟英国硬杠的心理准备,丢下阿富汗撒丫子跑了。所以阿富汗基本没抵抗,首都就被攻陷了,大家注意下,次年英国就去打大清了,也就是我们的鸦片战争,七千英军就逼迫大清签约认输。
到了1841年,阿富汗人民越来越反感英国人,终于爆发了大起义。
而且看上边的地图大家也都看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全国基本都是山地,绝大部分领土都是兴都库什山脉,“兴都库什”就是“杀死印度人”的意思,从这个词里大家也能体会到印度人和阿富汗人的传统友谊。
大家看新闻英国也看到了,纯机械化的美军在阿富汗也是装备上了骡子和驴,山区非常容易被伏击,打冷枪。美军占领阿富汗14年间打死塔利班两万多,美军自己死伤了两万多,考虑到装备差距,大家就知道阿富汗人这战斗力依旧很可观。
1841年起义爆发后,成千上万的阿富汗人举刀带枪去砍英国人,英国人的先进火器只有在结成空心方阵,严阵以待才有效果,以当时的填装速度,混战中根本没有一点优势,大批英国占领军被阿富汗暴民砍了个碎,三万人被砍死一万多,剩下的1.6万人绝望地出逃,向开布尔山口狂奔。
这次死亡行军的沿途成了修罗场,随军的慕斯林印度军人看形势不对,赶紧倒戈跑阿富汗那里去了,他们都是慕斯林嘛,慕斯林的意思就是“兄弟”,兄弟们结合起来砍英国人,往往白天躲在山里放冷枪,到了晚上,成群结队的阿富汗人冲杀英军军营,一路成片的死伤。
而且当时阿富汗人使用一种细长的土制步枪,他们叫“杰撒伊”,枪管很长,填装很慢,但是射程非常非常远,达到恐怖的457米,这种枪不适合两军对战,但适合猎杀,属于猎人装备,而英军装备的制式步枪射程只有137,所以阿富汗人藏在山里基本对英军呈现出单方面的屠杀。多说一句,后来苏德战争爆发后,双方也是在农场里招募打鸟的守林人去当狙击手。
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医生,抱着被砍掉的一只手跑回了印度,向英国报告三万阿富汗远征军全军覆没,当时报纸上登出来的消息非常煽情,说是英国指挥官问奄奄一息的医生,“你的部队在哪”,医生回答“我就是全部的部队”。下图就是画家给医生画的像。
当时消息传到欧洲,全欧洲大哗,股票和债券应声大跌,英国辉格党内阁随即倒台,我们经常讲,英国人是一个村一个郡的士兵编在一起,那一仗中,一个苏格兰军团全军覆没,对应的那个苏格兰地区家家戴孝,所以吧,英国在帝国时期代价也非常大,并不是稳赚不赔的。
第二次英阿战争跟第一次差不多,沙俄和阿富汗结盟了,英国又感受到了一股来自北方的凉意,于是警告阿富汗不准结盟,被阿富汗拒绝后英军就打上门了,而且这次沙俄又又跑了,为啥用两个“又”呢?因为第一次英阿战争一开始它就跑了,这次又旧病复发。不过据英国说,阿富汗装备的步枪和大炮不像是阿富汗自己的,应该是沙俄给的。
跟第一次基本差不多,阿富汗正规军一触即溃,但是在随后汹涌的游击战面前并没有好的套路,走哪都有冷枪,小队出去巡逻经常是有去无回,尤其是在一个叫梅旺德的地方,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决战,英国阵亡了一千多人,福尔摩斯的里那个华生,他就是这次战役中被阿富汗游击队打伤后退役回国的。
流血太多,所以英国逼迫阿富汗政府签约统一出让外交权就赶紧跑路了,为啥要外交权你们都懂,防止阿富汗跟着俄罗斯跑了,英军损失了两亿英镑的战争费用之和,赶紧收拾行头回印度去了。
这一次有点像我们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阿富汗这次战争中变成了英国的经济傀儡。整体来说,阿富汗政府表现的太沙雕,但是人民都是暴脾气,发起飙来连英国人都敢砍。英国人也get到了一些新经验,领略到了近距离白刃战和狙击手的恐怖,所以在旁遮普招募狙击手,在尼泊尔招募我们上文说的廓尔喀白刃战雇佣兵。
这次战争之后双方开始稍安勿躁,因为沙俄1853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击败,从那以后专心搞大清去了,不想再惹英国了。英国也消停了,去忙别的事了,比如专心致志地扶持日本,用日本人来防俄国。
直到1919年,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都想独立出去过日子,阿富汗人民希望把40年前出让的外交权要回来,所以决定学习苏联,希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这下又把英国激怒了。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筋动骨,一代年轻人被打了个精光,而且“一战”中英国大量工业已经转移到美国德国,有点像现在美国,战争巨大的消耗迫使英国变卖海外资产来还债。
战后各地有开始宠宠欲动,印度也不服管了,欧洲也不再把它当大哥了,沙俄更是牛逼的不得了,说是欠的钱不还了。这时候必须把冒头的阿富汗人给干下去,不然大家都起来闹事,尤其是印度,英国不能没有印度,所杀鸡给印度人看,英国不顾疲劳,3.4万大军攻入阿富汗。
不过这场战役中英国疲态尽显,从始至终在旁围观的印度人开始越来越看不起这个大哥。跟前两次阿富汗战争一样,阿富汗政府军主力正规战依旧不行,但是几乎不间断的袭扰战让英军苦不堪言,尽管有空军助阵,但是依旧打的非常费力。
而且战争过程中,英国惊喜地发现,土鳖阿富汗人装备的大炮竟然射程比英军的都远,而且缴获的步枪里竟然发现美国制造的春田狙击步枪,英国人多有脑子啊,一看就明白了,这是美国当初支援英国,英国支援给沙俄的武器,被俄国拿来给阿富汗了。既然俄国人在背后捣鬼,而且印度越来越不稳定,英国人果断割肉止损,把外交权还给阿富汗签约不打了。
一般认为三次阿富汗战争英国都失败了,只有第二次有点争议,不过阿富汗并没有凤凰涅槃,反而由于思想觉悟太低,地理环境又差,如今还处于十二世纪,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前后耗趴下了三个超级大国,成了当之无愧的帝国坟场。
而70年的战争对大英帝国来说也是巨大的一笔开销,死了四万多人,损失了几十亿英镑,而且阿富汗战争结束没多久,昔日辉煌无比的大英帝国日薄西山,在二战后被美国侄子从背后捅了一刀,彻底被打回了原型。
全文完。
欢迎关注公号: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