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的心理探讨_风闻
已注销用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019-01-23 10:55
周一,40岁的金满堂从睡梦中醒来,发现“陈伯”没有来。这种情况已经整整持续了一个月。
他揉着惺忪的眼睛来到厕所,费了半天劲把尿憋出来,低头一看,分了五道岔儿。
回头一看,老婆已经来刷牙道:“老公……今天……是排卵……日,晚上早点……回来哦。”金满堂忽然想起来,他们的二胎计划还没有结束,脑门不禁渗出一层细汗。
好不容易来到单位,工作时又被小十岁的办公室主任呲了一遍,金满堂上厕所时更费劲了……
以上种种,可谓“中年危机”的直观体验。
“中年危机”作为一个并不陌生的词汇,这几年隔三差五就会被拎出来刺激一下大众脆弱的膀胱,说明它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处于“中年危机”的人,内心是怎样的一种心理机制呢?
中年
谈“中年危机”就不能不说什么是中年。
世界各国尚无统一标准。依我国国情,普通人40岁-55岁作为中年阶段较为符合实际。 此类人往往伴随着知识仍在积累增长,经验日益丰富,然而人体生理功能却在不知不觉中下降等的特点。
人到中年,虽说阅历在增长,可是身体状况却在不断变化。
呼吸功能逐年下降,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直径随年龄增长而扩大,肺组织弹性逐渐减小,肺的扩张与收缩能力随之下降,肺活量因而变小。由于肺泡间质纤维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也逐年降低。在肺呼吸功能下降的同时,其抗病能力也下降,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有没有觉得喘不过气来?)
消化功能下降,最明显的是胃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降低,其他消化腺的功能也减退。这是因为人体生长发育停止,不再需要满足新陈代谢正平衡的营养要求;同时,机体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变慢,基础代谢率逐年缓慢下降,需要的营养也相应减少。(肥胖就是这么来的)
应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免疫功能的降低。中年后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开始出现功能减退现象。抗体生成减少是一个突出表现,各种抗体的滴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机体出现变异蛋白质,免疫识别系统会将此作为异体蛋白而产生自家抗体,与此相关的是血液中还会出现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胞免疫功能也减弱,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杀灭能力都有所减退;免疫监视系统对发生癌性突变的细胞的监视功能减弱。这种变化在五十岁左右和五十岁以后十分明显。这就是五十岁前后的中年人常常心力交瘁,易患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
尴尬的是,中年人的心理能力却没有停滞。孔子对自己的心理能力发展精辟地概括为:“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则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这种分析说明心理能力不仅在中年期仍在发展,到了老年也还没有终止。这里的心理能力是指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能力的综合和总和,而非单项能力。
这就造成个体下降的身体状况和不断发展的心理能力之间的矛盾。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已经跟不上你的思想或者欲望,这是“中年危机”产生的生理根源。
探讨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一个身体和思想无法统一的存在,必然会产生焦虑、否认和认同困难。体现在少年身上,便是青春期,体现在中年人身上,便是“中年危机”。
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情绪。焦虑并不意味着是坏事,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它是广泛存在的、无法甩掉的,体验起来就像扔进水锅里用文火熬。可以说,从人类出生的那一天起,焦虑就伴随而来。这种漫长而又特别的滋味,构成了“中年危机”的基础。
否认,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心理防御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否认是我们智人这个物种的本能,面对所有突如其来、超越个体经验和认识能力的事,第一反应都会是否认**(你可以自己检讨一下,出事儿时第一反应是不是“不会吧?”)**。人到中年,面对千变万化的新思想、新事物,脑子根本跟不上趟,否认就成了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然而否认只能否一时,却无法否一世。这种无法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痛苦,构成了“中年危机”另一层底色。
认同是智人生存的必要条件。认同困难意指个体无法接受自己,无法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焦虑。
我是何人?我们又是谁?谁来定义“我们”呢?我们认定“他们”是什么人?界定“他们”的基础是什么?很明显,定义中年的话语权不在中年人身上,而是在青年人身上。定义权一旦被剥夺,认同困难便伴随而生。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中年危机”怎么破?心主会告诉你中了九千万就能治好“中年危机”这个秘诀吗?当然不会。
真正的方法当然有,那就是挺着!当然,不是干挺,而是要向这个操蛋的世界发出怒吼!
“来啊!看谁能弄死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