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5)_风闻
史学研究-史学研究官方账号-2019-01-23 07:51
神州
作者: [美]段义孚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标题: 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译者: 赵世玲 出版年: 2018-11定价: 68
本书讲述了中国这一地理区域内,从史前文明直到今天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里,地理地貌发生的巨大改变。农田、山林、道路、桥梁、宫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持续不断的精微适应和塑造。从古代人与土地之间和谐、安定并充满美感的关系,到近代以来这种关系被西方殖民入侵、内战所打断,而在现当代工业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地景观再次进行强有力的重塑,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动的奇迹,也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眩惑。
段义孚(Yi-Fu Tuan),1930年生于天津,后移民澳大利亚,先进入牛津大学,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地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新墨西哥州大学、多伦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任教。 段义孚是公认的当代最重要的地理学家之一,尤其是作为 humanistic geography的大师,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并对西方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是华裔学者中很少见的。 译者简介 赵世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现居加拿大。
心画
作者: 【美】卜寿珊 副标题: 中国文人画五百年(典藏版)译者: 皮佳佳 出版年: 2018-12页数: 288定价: 158.00元
本书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 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卜寿珊(Susan Bush),美国著名艺术史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中国文人画研究。她的主要著作还有与孟克文(Christian Murck)合著的《中国艺术理论》。
追寻道法
作者: 謝聰輝 出版社: 新文豐出版社副标题: 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出版年: 2018-10页数: 精装二册定价: NT$ 1210
本書改寫了這十多年來,在臺灣、閩南泉州與閩中地區道教田野調查與研究後所陸續發表的部分論文。以追尋「道壇道法」的來源與運用為主題,涵蓋道壇「傳承譜系、經典文檢與道法演行」三大面向,深究其「傳承與轉變」的內涵意義。賅其總文約四十萬字,成為筆者第一部結合道教歷史、經典、田野、科儀與圖像而以道壇道法為核心的論文專著。希望能印證臺灣是道教「活傳統」的美稱,並闡述與福建道教的傳承關係與變化,以具顯此一區域道壇道法在中國道教歷史上應有的價值與地位。
谢聪辉 1963年出生于台湾台南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专任教授。研究专长为道教经典、道坛道法、道教文学与台湾文化信仰。
金代吏员研究
作者: 王雷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 2018-11定价: 68
本书选取金代吏员作为研究对象,以《金史》中的《百官志》和其他人物传记为基础,参考同期的其他史书、典章、文学作品、碑帖,如《中州集》《文献通考》《归潜志》等历史文献和石刻资料,分析吏员的类别、数目、选任、职责、出职等制度方面的整体状况,探讨吏员对金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探索金代吏制的民族特质,评价金代吏员及吏员制度的历史地位,从而深化金代吏制认知、丰富金代政治制度内涵、进一步完善中国吏制史金代环节。
王雷 1982年出生,河南登封人,历史学博士, 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 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辽金经济史、制度史研究。
帝国暮色
作者: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 出版社: 衛城副标题: 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原作名: Imperial Twilight : The Opium War and the End of China’s Last Golden Age译者: 黃中憲 出版年: 2018-12页数: 544定价: NT$560
本书要追索的歷史事件,正是影響甚鉅的中英戰爭。但他的敘事重心並非放在戰爭本身及其餘波,而是從一七五○年代清廷決定採取廣州單口貿易政策、一七九三年馬戛爾尼使團遠赴中國覲見乾隆講起,一路講到一八四○年戰爭爆發。作者不僅以極具畫面感的文字,清楚描摹了這數十年間中英及中美之間的交流景象,更企圖藉此傳達一個重要的論點:鴉片戰爭絕非如許多論者所言,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文化衝突,而是在種種錯誤選擇下結成的惡果。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 耶魯大學中國史博士,博士論文獲頒瑟隆.費爾德獎(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是美國阿姆赫斯特麻塞諸塞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太平天國之秋》(Autum in the Heavenly Kindom)、《湖南人與現代中國》(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等書。他大學時主修英語,因此大學畢業後以雅禮協會老師的身分在湖南待了兩年。他的研究得到傅爾布萊特計畫、國家人文基金會、蔣經國基金會支持。目前與妻女住在麻塞諸塞州的格林費爾德。
紅樓夢在韓國的傳播與翻譯
作者: [韩] 崔溶澈 出版社: 中华书局译者: 肖大平 出版年: 2018-11-29页数: 410定价: 58.00元
《红楼梦》传入韩国始于程刻本出现后的19世纪初期。此书以《红楼梦》在韩国的传入,乐善斋译本《红楼梦》及其续书,现代翻译家的翻译本等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为重点,分为十章,对《红楼梦》在韩国的传播与翻译作了深入探讨。
崔溶澈,高丽大学中文系教授。本科毕业于高丽大学中文系,硕士与博士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以来致力于以《红楼梦》为主的中国古典小说与东亚比较文学的研究。
曾任汉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高丽大学中文系教授。先后担任过高丽大学中国学研究所所长、韩国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研究会会长、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会会长、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务。译书有《红楼梦的翻译与传播》、《金鳌新话的版本》、《剪灯三种》、《红楼梦(全译)》等;主持校勘有《韩国汉文小说集成》等。另外发表过中国古典小说与东亚比较文学相关研究论文多篇。
消失的古城
作者: 王笛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 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出版年: 2018-12定价: 71.00
传统的成都是自治的社会,由市民自己组织日常生活。但是从晚清以来的城市改革,改变了城市管理,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公共空间的重组,人们自由使用公共空间的传统受到限制。本书提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讲述了一个城市从传统生活到进入现代的故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化对成都的影响: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日常生活空间演化成政治空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作者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历史叙事,对我们理解一个中国内陆城市、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提供了一个具有可读性和深刻思考的大众历史读物。
王笛,男,1956年6月出生于成都。现为澳门大学特聘教授、历史系主任。兼任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四川大学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1991年赴美,师从西方研究中国城市史大师罗威廉教授。1998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1998~2015年在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历任助教授、副教授、教授。2003年和2004年任旅美中国历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城市史、大众文化史。
主要著作还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1993)、《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3)、《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等。《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曾获得美国国家人文科学、美国全国人文中心、美国富布莱特等研究奖助。《街头文化》一书获2005年“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6年十佳图书。
战争与工业
作者: 严鹏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副标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演化出版年: 2018-11页数: 400定价: 75.00元
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以及丰富的实例,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爆发前,装备工业的动员和备战,战争期间的顽强与坚韧以及对后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重点论述了战争爆发前中国装备工业化的状况和发展装备工业的诸种前期准备,战争爆发后国统区、沦陷区、红色根据地装备工业的演变基本情况,以及战后装备工业的命运。本书是对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传统的双重接续与发展,是一部中国经济史学界近年少有的描述分析战争与中国工业发展关系的著作,深具理论特色。
严鹏,男,1984年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工信部华中师范大学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常务主任。2014—2016年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工作。兼任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青年智库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长期从事中国工业发展问题研究,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国际贸易问题》《当代经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专业论文数十篇,获过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目前在若干高校开设有工业史、工业文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经济史理论等课程。
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
作者: 薛梦潇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 2018-8定价: 88.00元
历史源自时间,但人类时间观念的产生与演变,却极易为学者所忽略,而且时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是记录人类历史的坐标,也具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薛梦潇博士的研究正是从这一点切入,探讨了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中关于年、月、日、月相等方面的材料,归纳总结了商周秦汉时期的计时法,说明计时法由简到繁的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商周时期计时法方面的诸多问题,最后介绍了秦统一后,秦的计时法通行全国,覆盖六国原有计时法,建立统一的“帝国时间”,最后形成规范化的“年 月 月朔 日干支”的计时格式,最终在汉代形成了年号纪年,而汉廷纪年冠于王国纪年之前也说明了诸侯国“时间”正逐渐被统摄入“帝国时间”。
计时法的演变虽然更多地被视为古代科学进步的表现,但从社会史角度观察,它也是古代中国统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对统一国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薛梦潇本、硕、博连读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目前为武大历史系讲师,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简帛研究中心杨华教授的高足,主要研究礼制与早期文明,其研究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与独特的视角,擅长将微观研究与宏观探讨相结合。她是武汉大学年轻学者中特别为人所瞩目的青年学者。
日本思想全史
作者: 清水正之 出版社: 聯經出版公司译者: 田世民 出版年: 2018-11页数: 416定价: NTD450元
日本的思想性作品既有合乎哲學內涵的東西,當然也有採用詩或文學形式的表達,或是歷史敘述等也都在此對象的範圍內。將這些多樣類別所共有之廣義的人類觀、世界觀作為對象,始得以展現它的樣態。本書一方面將闡明這些日本思想的實質內涵,同時也希望從倫理思想史的觀點來思考日本的思想。本書裡的思想史,也是以讀解包含思想內容的文本為主軸。正如同國學重新參照《古事記》、《日本書紀》,阿羅羅木派重新評價《萬葉集》一樣,日本的思想其實也是不斷地想起和反覆。本書特別描繪了這種思考的糾纏,以此而言實足以稱之為全史。思想史當中還有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對其加以探討也是全史的課題。
清水正之 1947年出生於橫濱。日本倫理學者,專攻倫理學、日本倫理思想史。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御茶水女子大學博士。曾任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等職,現任聖學院大學人文學部教授。主要著作有:《国学の他者像:誠実と虚偽》(東京:ぺりかん社,2005)、《日本の思想》(東京: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2008)、《日本思想全史》(東京:筑摩書房,2014)等。
必然帝国:新世界的奴役、自由与骗局
作者:[美] 格雷格•格兰丁(Greg Grandin)
译者: 陈晓霜 叶宪允
79.00 元 / 2018年12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奴隶贸易中的非洲奴隶,真的不反抗吗?
1805年的一个清晨,海豹猎人阿马萨•德拉诺上尉在南太平洋登上了一艘载有数十名西非奴隶的西班牙船只。上尉本人是反对奴隶制的,但很快他就发现,情况并非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这群顺从的男女“奴隶”其实才是船的真正主人,他们精心策划阴谋,伺机谋杀军官。
这是一起真实的历史事件,天主教、基督新教教徒和穆斯林在一艘漂泊的航船上狭路相逢。曾经的西班牙船主是死是活?奴隶的反抗能否得逞?上尉能否识破阴谋?
历史学家格雷格•格兰丁带我们回到那艘船上,记录下诡计、反抗与剑拔弩张的时刻,并由此展开对世界格局的思考;捕捉19世纪人类经济社会与文化信仰间的矛盾冲突,书写一部全新的美洲奴隶史。
格雷格•格兰丁,纽约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他曾荣获古根海姆基金会的研究奖金、纽约公共图书馆卡尔曼中心的研究奖金并担任该中心吉尔德•莱尔曼美国历史研究员。他曾就职于联合国的真相调查委员会,调查过危地马拉内战,并为《洛杉矶时报》《国家杂志》《伦敦书评》《新政治家》《纽约时报》撰写过文章。作品《福特王国》(Fordlandia)曾入围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英国的詹姆斯•泰特•布莱克奖。另有《帝国工场》(Empire’s Workshop)和《最后的殖民地屠杀》(The Blood of Guatemala)。
Barbarians at the Wall:
The First Nomadic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China
作者: John Man
出版社: Bantam Press 2019年
精装: 328页
The people of the first nomadic empire left no written records, but from 200 BC they dominated the heart of Asia for 400 years. They changed the world. The Mongols, today’s descendants of Genghis Khan, see them as ancestors.
Their rise cemented Chinese unity and inspired the first Great Wall. Their heirs under Attila the Hun helped destroy the Roman Empire.We don’t know what language they spoke, but they became known as Xiongnu, or Hunnu, a term passed down the centuries and across Eurasia, enduring today in shortened form as ‘Hun’.
Outside Asia precious little is known of their rich history, but new evidence refram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elible mark they left on a vast region stretching from Europe and sweeping right across Central Asia deep into China.Based on meticulous research and new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Barbarians at the Wall traces their epic story, and shows how the nomadic cultures of the steppes gave birth to a ‘barbarian empire’ with the wealth and power to threaten the civilised order of the ancient world.
John Man is a historian with a special interest in Asia and the nature of leadership. His books, published in over twenty languages, include bestselling biographies of Genghis Khan, Kublai Khan and Attila the Hun, as well as histories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the Mongol Empire and the Amaz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