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并不是大师_风闻
黄不会-更多有趣干货,请关注公众号:不会谈。2019-01-24 16:41
林清玄去世,照例朋友圈开始刷屏。
很多人都在说RIP,还有更多人说又一个大师陨落。
林清玄去世,按说也就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百度百科上写的很唬人,他是台湾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
更是**“当代散文八大家”**。
这个当代散文八大家究竟是哪几位?又是谁评价的?算我才疏学浅,并找不到来由。
散文写作并不容易,中国不算是小说大国,但肯定是散文大国。从朱自清开始,到沈从文、汪曾祺、再到近代的余光中,史铁生、流行的余秋雨,都算是散文家。
大约在2000年左右,和林清玄一样的台湾作家写的一类散文特别受欢迎,常见于《读者》、《青年文摘》、《人生智囊》等一类书,是初高中生的阅读题之友。
选作阅读题我能理解,一来辞藻优美,立意简单,又都是人生哲理,篇幅短小,一张卷子就能印下。拿来出题,这是上选。
不像《我与地坛》和《一个人的村庄》这类,要么动辄上万言,要么意向复杂,没法出题。
但艺术性不高,要说的都在文字里,加上量产化,很多时候看一篇和看二十篇没太大区别,无非是遇到了个事儿,通过什么话,看透人生哲理,觉得名利如浮云,生命如草芥,爱惜生命之类。
早年韩寒评价刘墉,说刘墉是小男人文章。这类文章就等于写一篇散文然后再把里面包含的意思归纳出来写在屁股后面,婆婆妈妈拖拖沓沓。
这类文章一年出一篇绝对是精品,可是你喝个水喝出来个人生感悟,看个报看出来个人生哲理,这种文章,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
林清玄的实际好一点,不是小男人文章,而是老男人文章。
客观来说,林的散文优美富有诗意,深入浅出,语言平实,算是教人向善的文章。
可这是高中时候。长大了读完马尔克斯的纵横交错、王小波的思辨诗意,朱自清的丝丝入扣,莫言的荒诞痛苦,汪曾祺的举重若轻,这个时候再回头看林清玄,难免觉得人生哲理也就是大众语录水平,没什么新意,能大量量产,可是能量产的文章,在感情和语言技巧上就难免重复。
林清玄对我而言,是语文练习题上熟悉的名字(因为是苏教版,苏教版没选过林先生的文章),对此我理解并支持。但若要我尊称一声大师,未免强人所难。
尤其是,我看到了更多伟大作家的永无止境。
马尔克斯写完《百年孤独》后力求突破,返璞归真,写茫然无措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莫言写下《丰乳肥臀》已经足够不朽,却又再造《檀香刑》,将方言写作与荒诞现实重新更上一个台阶;
2007年诺奖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90岁写下《裂缝》,以亲身实践重新解读人类文化起源;
汪曾祺到老后笔力已到化境,仍然在重塑散文小说,期望构筑自己文学的清明上河图;
金庸绝笔于《鹿鼎记》,重新审视和解构自己的作品,完善和进化自己的民族观。
这些作家没有一丝一毫地浪费自身才华,即使功成名就也依旧饱含敬畏,努力在文学道路上突破自身,添砖加瓦。
面对这些作家的知难而进,不断突破自身桎梏,以求突破,我对于林清玄这样一个不断重复自身写作经验,待在自己舒适区的作家,只能说谢意多于敬意。
但林清玄依旧是有受众的。
大众看得懂,又能提升逼格,所以受众颇广。
有人苛责余秋雨,文人编排段子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文化安全套,小姐都看得懂。算是文化的洗头房,但在我看来余的散文好歹提升人文素养,对历史人文不了解的朋友能窥得一斑。
但林的散文来来去去就是生活感慨,就像是速食快餐,能果腹,有群体,但远谈不上好。
而且林言行不一,虽然在散文里说看淡名利与生死,可真的看淡名利之人到处开演讲、开专栏、来知乎的文章也大多是团队代写,为节目做宣传。
是不是代笔自己判断吧
但这都是作家自身选择,同为写作者,我能理解,也觉得无需诟病太多。
我真正感到厌烦的是把林清玄捧上神坛的读者们。
初高中生读林清玄的散文可以说是开拓视野,锻炼文笔,是启蒙。
但很多成年人还对他的哲理散文奉若圭臬,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这段话选自林清玄的散文,但认真来说,这句话写得好吗?
仔细想想,很多人说他们热爱文学,其实既不热爱,也不文学。村上春树在《如何成为职业小说家》中说,作家是最容易让人看不起的职业,因为似乎谁都可以当,谁都可以写。但又并非谁都可以当,谁都可以写。
对于那些仅知道林清玄并大肆吹嘘的人而言,文学不过是提升逼格的一样易入门工具。
是用来与年轻姑娘聊天增加神秘感的话术。
是朋友圈熟人点赞的互捧高潮。
是彰显自己有文化有内涵的一个符号。
但究竟文学如何?文章如何?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一段文字而言,如何算好,如何算坏?
问到这个地步,他们又大多会挠挠头,搬出那句金句来:
“你这么认真干什么?”
我当然认真,因为我真的热爱。
都不用再过几日,各类公众号该整理林清玄十大名言,管他是好是坏,是真是假,是真情是造作,抓紧转发到朋友圈,尽管潸然泪下,涕泪纵横,喊一声大师走好,就是真心热爱过文学的文艺青年,是内心柔软的,是热爱文字的。
**大师本不该廉价。**季羡林是大师,巴金是巨匠,这都没问题。但逢人都急忙安上大师的头衔,太过于轻浮。
承认大师不是大师并不丢人,客观来说,金庸不算大师,汪曾祺也不算大师,可这并不妨碍他们本身的伟大与可爱,凡事急匆匆上神坛的,有朝一日总会被抬下来,好与坏,时间会给最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