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一个可以用流量灌篮的高手_风闻
第十放映室-微信公众号:dsfysweixin2019-01-24 11:27
这两天,蔡徐坤担任NBA新春贺岁形象大使事件,在虎扑直男和硬核球迷的口诛笔伐,以及蔡徐坤粉丝手捧星辰毫不惜力的追捧发酵下,愈演愈烈。
倒坤与捧坤运动火热进行,只不过不在同一战场,很难有针锋相对的场面出现。
号称最大直男聚集地的虎扑,众人对此事的看法不期而同:
▲第一个敌友不分,已厚葬
微博上,球迷发表言论则被坤粉们的新春祝福淹没:
球迷的想法很简单,球都打不好的流量明星,凭什么当NBA的形象大使?
坤粉在一片欢庆喜悦的气氛中,也不忘为偶像作品增加曝光度:
事实上,无论是NBA还是蔡徐坤,都是本着互惠互赢的目的出发。
双方互蹭流量,是否能皆大欢喜,还要看最终结果。
蔡徐坤微博拥有2022万粉丝数,随随便便一条微博转发量就是千万级。NBA官方微博虽然也有388万粉丝,但光凭内容很难突破圈子传播出去。
但如果蹭蹭流量,瞬间拉开差距。
第一条宣布蔡徐坤拍摄新年贺岁短片的微博,转发量已经有近15万次,这对日常转发两位数的NBA官微来说,无疑带来了更多关注。
更多关注意味着更多潜在观众,这是NBA现如今对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发。
蔡徐坤的影响力还远不止于此。
来数数他之前的战绩:
去年8月2日,蔡徐坤首张个人专辑在QQ音乐发行,短短一天参与人数就达到359万,专辑3首歌包揽流行指数巅峰榜前3。
人气巅峰榜日榜第一,人气巅峰榜周榜第一,人气巅峰榜总榜第一,主打歌Pull Up累计人气值达到4146万,评论21万。
还有粉丝争相比较的带货能力:
代言某品牌的新面膜,上市后大卖150万片;代言某品牌化妆品某款产品,销售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556%;亮相某电子杂志创刊号,在杂志单价远低于实体杂志的情况下,依然卖出50万本,收入600万。
在没有预告、官方突然放出链接的情况下,蔡徐坤金九《ELLEMEN》开售才一个小时就已经售出三万多本。
怎么看,蔡徐坤都是最好的商业选择。
但把更多人的目光吸引过来之后呢?与蔡徐坤的短期合作结束后,NBA又该如何挽留这些跟随流量而来的游客?
或者说,这只是一场追逐利益的短暂游戏罢了。
商业方面,更多考量也没法揣测,但作为一个球迷,虽然对蔡徐坤担任NBA贺岁形象大使这事不反感,却能理解球迷的愤怒。
从一个硬核球迷的角度看,这事真不得不愤怒。
在美国,NBA作为四大体育联盟之一,虽然不是最受欢迎的一个,但在中国,无论是粉丝基础还是话题热度,都可谓首屈一指。
▲科比中国行
靠谁?
靠的是前NBA总裁,大卫·斯特恩为了NBA进入中国市场不遗余力。
靠的是迈克尔·乔丹、奥拉朱旺、蒂姆·邓肯、大鲨鱼奥尼尔、艾弗森,在球场上肌肉碰撞、飞天遁地。
靠的是科比·布莱恩特20年如一日的勤勉、好胜、偏执、疯狂。
靠的是承载华人希望的小巨人姚明,在NBA打出名堂。
NBA的发展传播壮大,从来不是、也不会是靠几个流量明星引流就能办到。
竞技体育的迷人之处,是胜负、竞争。
NBA是个大舞台,需要明星为其代言。
乔丹、科比、詹姆斯、库里,或引领时代或被时代簇拥而上,每个都是一呼百应的实力派。
球迷被球员技术吸引,被人格魅力感染,NBA从来只有一个偶像标准——努力、奋斗;喜欢上篮球,从来只有一个理由。
所以让一个与篮球没什么关系的明星担任形象大使,会让球迷怎么看怎么不爽。
没代表作、没硬实力,对崇尚力量、技巧的球迷来说,蔡徐坤与NBA格格不入的气质,让他们如鲠在喉。
▲求求你别锈了,赶紧放下球跳顶胯舞吧
为什么不是那个男人(科比)?为什么不是NBA当红巨星?
反倒让字母哥、利拉德、汤普森等当红明星给蔡徐坤当做陪衬,到底谁才是主角?NBA当真不考虑球迷的感受?
篮球评论员杨毅说,蔡徐坤不是请来给球迷看的。
球迷再怎么不愿意,比赛该看还是会看。
但心里这个别扭,让球迷甚至倒戈吴亦凡、鹿晗,选他俩都比选蔡徐坤强。
一个理由,起码他们球打得还不错。
更多球迷或许还没分清代言和新春贺岁形象大使,有什么区别。
注意,关键词是新春贺岁。
什么概念?意思就是中国球迷和华人球迷专供。
从2012年开始,NBA新春贺岁活动便开始一年一度与观众见面。
高回报让NBA在活动上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让联盟球员穿上中文球衣,请联盟当家球星拍摄贺岁短片、在中场活动表演舞龙舞狮等带有中国特色的节目。
蔡徐坤作为第一个NBA新春贺岁形象大使,承载着NBA这个商业联盟对于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的期盼。
如果有效果,谁知道会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蔡徐坤出现。
等到NBA也走上流量轰炸宣传的路,对硬核球迷来说,才是该难过缅怀的时候。
坐拥2000万粉丝,转发量动辄破千万的顶级流量蔡徐坤,无疑是这个**“流量至上”时代**的典型缩影。
除了体育,其他各大领域也都少不了流量的沾染。
比如旅游。
蔡徐坤在成为NBA新春贺岁形象大使之前,还被授予了中牙友好大使称号。
高端的头衔像是为了促进国家文化层面的交流,说到底不还是为了刺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以往,我们看到胡歌担任上海旅游大使(胡歌是上海人),刘烨被法国尼斯授予荣誉市民(社长是尼斯女婿)等消息,还算是合情合理,因为起码有地缘和亲缘上的联系。
如今只要哪个明星有热度,就可以像万能贴一样给任何地方装裱门面。
17年,易烊千玺成为丹麦首位国家旅游形象大使。
18年,许魏洲担任欧盟旅游形象大使。
去年人气高涨的佟丽娅和翟天临,也将法国旅游推广大使的称号收入囊中。
就连某卫视跨年也要有个“幸福大使”江疏影,“世界500强”的银行企业也要有王俊凯来担任代言人。
如果说旅游或者企业代言,明星刷脸还算是无伤大雅、行之有效的话,但并非所有领域都需要流量加持。
比如教育。
去年开学季,央视的**《开学第一课》**请来众多小鲜肉上节目,还要强制中小学生观看。
被学生家长骂到狗血淋头。
虽然针对小鲜肉进行“娘炮”的人身攻击不妥,但是教育节目为了收视率向流量思维低头,无疑是一种无能偷懒的表现。
只能说明在教育应该关注的科技、人文、思想等领域,节目的策划与制作难以做到既有料又有趣的表达,便只能依赖“明星”这个噱头和捷径。
捷径走多了,必然会养成唯流量论的粗暴行事逻辑。
教育领域、主流平台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
就说明星扎堆的时尚领域吧。
以往,四旦双冰这种老牌艺人,在经过十几年的作品积累与比拼,才开始得到一线国际奢侈品牌的青睐。
但如今呢?不管是李易峰、吴亦凡、王俊凯,还是杨幂、Angelababy、迪丽热巴…….
不需要任何代表作和国际影响力,就可以霸占各大时尚杂志封面,刷脸国际四大时尚周,奢侈品代言唾手可得。
无论是奢侈品还是快时尚,流量的强大带货能力让以往高冷的国际大牌开始自降格调。
比如迪奥,不仅一款香氛动用了五个中国区大使,代言人也从国外的玛丽昂·歌迪亚影后级别降到中国区的小花级别——ab和赵丽颖。
尤其赵丽颖的个人气质,被网友疯狂吐槽与迪奥如何不搭,光是广告片的英语口语就被群嘲了许久。
甚至,赵丽颖的相关微博都遭到用户举报。
影视圈更是流量重灾区。
我已经数不清101女孩是第几次给大导们的新片站台推广了。
姜文带着彭于晏、廖凡上《创造101》总决赛尬聊;
贾樟柯与杨超越的魔幻组合同台宣传《江湖儿女》;
孟美岐为国产最硬科幻《流浪地球》献唱推广曲;
周星驰为了《新喜剧之王》更是一次性召集了7个“疾风少女”。
好莱坞大片觊觎中国内地票房市场,于是强硬塞入各种中国元素。
除了早期的双冰,还有近些年的景甜、吴亦凡,都构成了好莱坞商业片里的中国特供刷脸花瓶。
国内通稿飘了十天半月,结果到影院一看,镜头就只有几秒、台词只有几句。
而自从2015年鹿晗成为《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的中国推广大使之后,好莱坞商业片的宣传便又开启了一种新的玩法。
在此之后,陆续有了李易峰代言《蝙蝠侠大战超人》、PG ONE代言《蜘蛛侠:英雄归来》、王俊凯代言《王牌特工2:黄金圈》、王凯代言《银翼杀手2049》……
即使这种合作最后对票房没有实质性帮助,在宣发层面却是一箭三雕——
明星营业了,粉丝满足了,片方赚吆喝了。
以往片方几十、几百的转发量,因为带了流量的名字,瞬间就可以冲上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唯一不舒服的只有影迷而已。
不仅对这种不走心只走肾的宣发方式无感,对那些粉丝专供的推广曲根本打都不会打开。
当初PG One给《蜘蛛侠:英雄归来》写的推广曲涉嫌抄袭EXO的play boy。
粉丝掐架间,不仅得罪了行星粉,更是恶心了漫威粉。
市场追逐流量明星,当然是因为粉丝经济的强大购买能力和数据操控能力。
使得他们既可以成为目标消费群体,也可以成为免费的宣传势力。
比如颇受品牌方喜爱的王俊凯,他代言的产品,线上被瞬间抢售一空属于常见现象。
他的粉丝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小小蟹意,不成敬意”的专属晒单话题。
不仅能让品牌方直观看到代言人的粉丝转化力,还能够引发二次传播。
这种掏干钱包为偶像赚钱拉代言的粉丝忠诚度,足以让许多品牌放下所谓的格调定位、形象匹配度,一头扎进流量的红海里。
但是粉丝的忠诚与狂热,用对了是红利,用不对就是扳倒偶像的终极力量。
粉圈最大的笑话,莫过于PG One粉丝造谣紫光阁卖地沟油事件。
当时PG One的《圣诞夜》歌词涉及毒品、性和拜金, 被包括紫光阁在内的多家党媒报道批评。
结果皮粉盯上了这个刺头,在群里筹划谋算:敢黑我家万万,弄他。
紫光阁这个名字一看就是开饭店的,那我们买个#紫光阁地沟油#的热搜吧!
于是紫光阁地沟油成为了粉丝文化的一个笑柄。
甚至在PG One被曝出吸大麻照片,粉丝能追着警方的官博私信咒骂:吸毒关你们啥事儿?
还跟路人振振有词地辩解:人不能自由处置自己的身体吗?
新华社公号下面都能看见他们开撕的忙碌身影。
为了万万,粉丝不惜与各大官媒开杠,最后成功地将自己偶像的演艺事业送到终点。
为了让偶像树起足够强的实力形象,粉丝操控下的流量等级,以一种荒谬的数字增长着、出现着、报道着。
**“第一”、“首位”、“创纪录”**等词无异于粉丝和明星的致幻剂。
▲微博评论也能拿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路人表示:臣妾都听倦了。
但是这些词后面跟着的头衔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大家心知肚明。
就拿格莱美来说:
易烊千玺是2018年的唯一受邀和年龄最小的受邀艺人,说来说去其实就是普通观众;
张艺兴是年度格莱美唯一中国官方宣传大使,但不是格莱美颁奖礼,只是格莱美音乐节而已;
同样的情况,还有吴亦凡所谓的国内唯一登上美国春晚“超级碗”表演舞台的歌手。
sorry,只是场外的暖场舞台。
▲下图为真正的超级碗舞台
但在艺人的宣传通稿里,这些信息都被移花接木,拼凑出一个了不得的重大突破与成就。
粉丝们、营销团队们不惜自欺欺人,以控评、造假、机械转发等方式创造着他们所谓的“影响力”。
吴亦凡粉丝丢脸丢到国外的iTunes刷榜事件,蔡徐坤那令人目瞪口呆的1亿微博转发量,都是流量时代才会出现的魔幻现实。
在数据的内外包装下,流量们安于自己没有实力但依然拥有最强大影响力的现状。
等到花期一过,再被下一批更加年轻的流量所取代。
届时,他们便开始知道,哪有什么光彩夺目大明星,自己只不过是资本运作的一颗螺丝钉而已。
等到数据脱水,流量退潮的时候,资本可以全身而退,粉丝也只是失意一下,作为身在舞台中心的偶像,还可以剩下些什么呢?
该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微信搜索关注:第十放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