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否知否》到《乡村爱情》,电视剧迎来“种田”时代?_风闻
娱乐硬糖-娱乐硬糖官方账号-2019-01-24 09:37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乡村爱情》滋养了庄稼人,谢广坤胖成了和珅。《知否知否》盘活了小庶女,盛明兰绝不白受气。
当《知否》播到明兰斗婆婆小秦氏的时候,《乡爱》也迎来了第11部。虽然一古一今,一城一村,一中原一东北,但在家长里短上,实为“种田剧”的两大泰斗。别管是在汴京还是铁岭,抛开剧情人设的外衣,两部剧集是经得起DNA检测的“近亲”。
其实,“种田”不光是从“种田文”全新崛起的类别,早已源远流长。若仅从“家长里短,鸡飞狗跳”的特点来看,不少古装剧尤其是民国剧都包含“种田”元素。
不讲经济生活,有钱喝水饱的琼瑶剧可视作“伪种田”。关心账本的席绢剧《上错花轿嫁对郎》则是“真种田”。
剧中,黄奕饰演的李玉湖,本受到父亲威逼,要嫁给一个将军。却因为上错花轿,成了聂远饰演的齐家三公子的妻子,帮着齐家管起了生意。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有李玉湖念的一段生意经:
“八八钱,八八货。八八生意,八八做。买卖不算帐,生意难兴旺。不怕不赚钱,就怕货不全。见人三分笑,客人跑不掉。算盘打的精,马褂改背心。不怕生意小,就怕客人少。做商变行商,财源达三江。绳捆三遍紧,帐算三遍清”。
黄奕的生意经,让聂远的祖母颇为赞赏。《知否》里明兰出嫁前,祖母提醒她如何管庄子,也是一个道理。其本质都是将“种田”与“管账”密切相连。如果砍除双女主的结构,只保留黄奕单线故事,《上错花轿》是非常典型的“前种田剧”。
此前,2017年的《花间提壶方大厨》《萌妻食神》已初涉种田领域,2018年末的《唐砖》则让男主穿越到了唐朝投身田园。而华策影视也早买下了种田文大IP《庶女攻略》,并更改剧名为《默言花事》。
随着《知否》的类型突破,《乡爱》的长盛不衰,电视剧市场是否能迎来“种田”时代?
种田题材的“浅资历”
所谓的“种田”,其实与中外的田园文学传统并无关联,而是发源于SLG策略游戏。这类游戏中,玩家首先要经营保护自己的基地,力量发展壮大后再与其他玩家争夺地盘。
由于暗合“高筑墙,广积粮”的原则,被早期玩家称为“种田”。种田文便是借此应运而生的小说流派。在这类小说中,种田只是一种隐喻。主人公先在自己的领土进行各项制度建设,类似农民种田收获,以此积蓄力量,作为未来征服的基石。
与“争霸”相比较,“种田”相对和平。这吸引了对“争霸”无甚兴趣的女性作者与读者。“种田”很快成为女性向网络小说的一个重要元素:
女主角穿越或重生后,在谈恋爱的同时,还忙着经营个人资产,发展家庭经济。“种田”不仅是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预备性经营,也是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终极性建设。
2007年,扫雪煮酒的《明朝五好家庭》连载,将种田文带入读者视野。随后2008年,loeva《平凡的清穿日子》的走红催生了种田文的繁荣,一时间各类种田文蜂拥而至。
2010年的《庶女攻略》讲述一位现代女律师穿越成古代庶女,嫁给侯爷当继室。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身份尴尬的继室成长为侯府最有权威的女人的故事。
该书的出现直接开辟了种田文新的叙事模式——“嫡庶宅斗争取命运”。御井烹香的《庶女生存手册》、楚秋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都是该叙事模式的典型。
2009年,QQ农场风靡全国。“种田”文出现了新类型“随身种田流”。其基本模式大致为:主角意外获得可随身携带的芥子空间,内藏可耕种的土地,并藉此发家致富。
可是,人们渴望的不仅仅是在虚幻的随身空间中耕作,还渴望真正的土地。《小地主》的主人公就穿越到80年代的东北山村,借助“月光宝盒”,在现实土地上种植养殖,率领整个大青山农民奔小康。
由此,“种田”的内涵从玄幻转移到现实,不仅指向经营农业,更进一步指向农业生活本身;不仅包括农业经营,还包括了农村人际关系的构建。
作为典型的农耕民族,中国人对土地的怀恋大概是与生俱来。事实上,不止在网文领域,电视剧《乡村爱情》系列的长盛不衰,更早已证明现实“种田”的广泛群众基础。
乡村爱情的“新症结”
《乡爱》将故事的场域锁定在了一个虚构的东北乡村——“象牙山村”,围绕村里发生的各种离合聚散、爱恨纠缠展开.
事实上,《乡爱》最具种田元素的细节,在于故事主调的生活色彩。《乡爱》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居家生活,平平淡淡、真真实实的家长里短,悲悲切切、欢欢乐乐的爱恨纠葛。
编剧张继说,在农村,并没有大是大非的问题,有的只是一些“小摩擦、小智慧、小碰撞”。赵本山也谈到创作背景:“自己在农村出生、长大,对农村生活最了解,自己的作品也从未离开过农村题材”。
或许,《乡爱》编导人员的主张无可厚非。但有时,大篇幅描绘农村中你长我短、微不足道的情感琐事,也会削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责任担当。
《乡爱》选择了一派莺歌燕舞又略带小资情调的爱情主题,自觉扬弃了现实的乡村苦难,走向了虚幻的爱情“传说”;自觉抛却了对农民处境的深切关照,走向了对农民婚恋问题横加调笑、甚至又略显挖苦的地步。
对女孩相貌的恶意 (陈艳南到象牙山村后引起的风波),遮蔽了农村妇女的权益保障;对“婚外恋”或“性暗示”的过多追求 (王长贵与谢大脚的感情闹剧),抹去了农村性别比例失衡下的社会难题;村民对争风吃醋的乐此不疲 (刘英怀孕庆典),自然拒斥了探讨乡村天价彩礼背后的“畸形”婚姻的特殊意义。
好在《乡爱》又通过描写年轻人创业、乡村治理或城乡交流等情节,试图延展作品的艺术弹性。但饶是如此(王小蒙创办豆制品厂,谢永强发展乡村果园),也很难发现创业的艰辛和磨难。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功成名就,似乎在暗示“熟人社会”的成功离不开靠谱的“关系”扶持。
种田题材的亮点,是小人物不妨有大境界。《乡爱》一直用小人物演绎小故事,但令人遗憾的是,其小人物普遍无“境界”可言,小故事大多无“情怀”可论。《乡爱》也滑向了“为演新剧强续拍”,“为夺眼球强说爱”的地步。
知否知否的“旧套路”
《知否》的戏剧冲突,更倾向于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矛盾。这也是为什么涉及朝堂和战争时,《知否》均选择一笔带过的原因。
出嫁前,盛明兰要斗小娘林噙霜和姐姐墨兰。出嫁后,要斗婆婆小秦氏。小秦氏,先是想给顾廷烨硬塞一个通房丫头,被明兰以退为进的“跪祠堂”化解。后又给搬到外面安家的明兰,安排亲信奴仆做眼线,时刻监督明兰。
以顾家为例,都是一帮实力派演员。小秦氏,自己不说话,却怂恿四婶婶向明兰发威。五婶婶,带着小秦氏安排的奴仆去明兰家,就是要试探明兰的见识和城府。小秦氏探听到明兰代替顾廷烨收礼的消息,借机发难。听见明兰的解释(并未收礼,只是按丈夫的意思封在库房),又转变温婉模样尴尬离开。
也难怪顾廷烨要感叹,自己以前用“硬碰硬”的方法对付小秦氏,不如明兰的“软钉子”来得巧妙和解气。因为一家和气缺乏故事冲突,所以种田题材大都擅于展现长辈不慈、兄弟不和、姐妹不亲等种种家庭伦理道德危机。
世界太压抑,斗法才解气。《知否》这种看着“小秦氏吃暗亏”的爽,与传统的古装言情不同,这种爽是够得着的。由于鸡毛蒜皮的事经常发生,观众代入感也更强。
种田题材传递的生活道理和生存经验,能让受众产生“选择性的理解”。亲子关系淡漠的,看着明兰和父亲的戏就憋屈;祖孙关系好的,看到祖母对明兰的关心就能想起自己的姥姥、奶奶;婆媳关系差的,看着小秦氏装模作样自然怒火中烧。
斗极品婆婆、斗心机小妾、斗恶毒小姑,其实是“替代满足”的旧套路。女性受众一方面振臂高呼男女平等,另一方面又希望男性能给自己搭建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
种田剧中,顾廷烨式的主人公多金、英俊、忠诚。其实质上是男权话语体系对一个“成功男人”的标准定义。就连以往流连秦楼楚馆,也被少年糊涂所遮掩,甚至还习得了脂粉钗环的使用技能。放到现在,不就是分得清口红色号的极品精英男吗?
明兰式的女主角,美貌(腰细腿长)、贤惠(能接受妾室)、能干(贤内助),这些特点也是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要求。虽然种田题材所呈现的女性主体意识是虚假的,但并非完全摒弃,它在某种程度上恰巧又能够弥补主流女性价值传播力度不足的缺陷。
在经历了90年代的宏大叙事,本世纪头十年的类型混合后,种田题材的兴起恰好反映了“日常叙事”的新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看成明清世情题材的再度复兴。
其走红的背后带有偶然性,就如同人大鱼大肉吃惯了,偶尔来点清粥小菜调剂一下,在众多轰轰烈烈玄幻、历史剧包围下,清新平实的种田题材无疑就是大餐中的开胃小菜。
只不过稍微涉猎过种田文,就会清楚其IP的改编难度。由于家长里短的天然“缺陷”,极其容易形成漫长的篇幅。《知否》的原小说都几十回了,男女主还没打过照面。而1615章的《唐砖》,流水账一样的叙事模式也让影视改编未如人意。
但篇幅不是问题,好看才是难关。种田IP能否开启量产模式,取决于能否出一部现象级的种田剧。仅从这一点来说,《知否》目前的表现还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