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代汉:窥见王朝的遮羞布_风闻
中国国家历史-《中国国家历史》官方账号-人民出版社《中国国家历史》连续出版物唯一官方号2019-01-24 07:23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王朝的遮羞布有两块:一块是前朝的皇帝,一块是本朝的先祖。
东汉建安25年,公元220年正月,一代枭雄汉丞相、魏王曹操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同年12月,曹丕登上了魏国皇帝的宝座,是为魏文帝。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究其形式而言,无外乎两种:一种武力造反、取而代之;一种借称禅让、天命传承。禅让这事,很多人都做过,而曹魏代汉这一次是最标准的姿势。王朝更替之时局势微妙,有些人迫不及待,有些人梦寐以求。然而也有有些人望而止步,曹操就是其中之一。
1
曹操的无奈
从谯县开始,到迎汉献帝到许都,到最后的魏王,曹操每一步都走的很稳。始终,他没有迈出登顶的那一步。曹操在多个场合表达过他不愿意代汉称帝的意思。曹操曾言:吾死之后,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于愿足矣;孙权上书欲尊为帝,曹操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群臣劝进,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曹操内心是否想称帝不得而知。不过,即使曹操有意,称帝也并不是那么简单。汉献帝在手时,随汉献帝而来和投奔大汉的大有人在。汉献帝多次欲夺曹操之权,都有人愿意实施,可见朝中并不都是曹操的人。确有人是要真心扶立汉室,但大多数人是觊觎曹操的权力,正如曹操所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魏武挥鞭
而且,曹操虽然纵横一生,出身却是抹不掉的污点,曹操之父曹嵩乃是宦官曹腾养子。陈琳“赘阉遗丑”这四个字算是揭到了曹操的伤疤,在那个士大夫正在向着门阀“转型”的年代,这个出身还是颇有些尴尬的。当然,如果曹操统一了华夏,那么倒也有实力称帝。可惜一生谨慎的曹操,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先后败北,烈士暮年的曹操看的明白,天下一统终究是越来越远了。
曹操或许是想称帝的吧?因为他把儿子“武王”的一切都准备好了。
2
篡位之路
走上这条路的并不只是曹氏一家。曹操之前,西楚霸王项羽、安汉公王莽、太师董卓,都曾把傀儡握在手中;曹操之后,司马氏、刘裕、宇文氏、高氏、李渊等更是把这出戏演得炉火纯青。而这其中,曹氏和司马氏最为人诟病。石勒也说:终不效曹操、司马懿欺人孤儿寡母。其实比起上面名单里这些人,曹操算是做得好的了,其他人手上几乎没有不沾染傀儡皇帝鲜血的,有的甚至杀了废了不止一个。
那些捏在权臣手中的皇帝就像是一块遮羞布一样。他承载了后代王朝的合法性,也承载了前代王朝的延续性;他是前代忠臣恢复朝纲、涤荡天下的希望,也是后代王朝诏令天下、招降纳叛的幌子;唯一没有的,就是王朝赋予他本来该有的权力。因此,这块遮羞布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很安全。不愿意帮后代王朝遮羞的皇帝可以换、可以杀,一旦完成了王朝更替的遮羞布更是危如累卵,他们可以以各种理由被消失,沉船、鸩杀、失踪……都可以。虽然主语是他们,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自己选择。
影视剧中汉献帝的形象
汉献帝是幸运的。虽然他几次三番都要置曹操于死地,然而曹操杀了他的皇后、幼子、国丈、忠臣,最终没有杀他,也没有换了他,还赔了一个女儿给他,最后登基的曹丕甚至还留了一块继承数百年的山阳公国给他以祭汉祀。这让后世的那些遮羞布皇帝们羡慕得要死,可汉献帝不这么想。
终是如此,他还是给了曹操想要的一切:建安十七年,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建安十八年五月,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置百官;建安二十一年四月,册封曹操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宗庙、祖、腊皆如汉制,王子皆为列侯;建安二十二年十月,赐予曹操王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曹丕为魏太子。
这些事情的主语是汉献帝刘协,但实际上是曹操。从212年到217年,5年时间,曹操从汉丞相变成了魏国国王,完成了曹氏代汉的第一步。但也仅仅是第一步,直到220年“周武王”曹丕才完成代汉。后世王朝更替也大多是这些路数和戏份,不同的是,有些没有彩排,因此时间上要短得多,因为后世“导演”大多没有曹导的耐心,早早的就演完了大结局,杀青了。
“最佳主演”汉献帝刘协(影视剧形象)
篡位之路往往都是在已经完成了权力的转移之后才开始的,甚至于遮羞布皇帝都是在权臣掌权之后才有的。这一步并不难,难的是后面曹导没敢走出的那一步。
3
曹魏代汉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汉献帝和曹丕在心里一起默默地说。
曹魏帝国,统一总是那么遥不可及
曹丕这一年其实很忙:220年正月,曹丕从魏都邺城入朝,继承王位,改元延康;随后,曹丕任命自己的心腹夏侯氏和曹氏为要职,将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为代汉找好了新闻发言人;平定叛乱、攻取上庸,收降纳叛,册封异族,为自己登基建立了功勋和威望;回了趟老家慰问了家乡父老,顺便犒劳了一下军队。当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曹丕终于迈开了登顶的那一步。
汉献帝这一年很忧郁:曹操生前,对曹氏构成威胁的已被干掉了好几拨,身边的女人,也被换成了曹家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掌控和左右这个国家,是不现实、不靠谱了。既然“国”保不住了,“家”还在呢。后宫中的皇后曹节,是曹操的女儿,是曹丞相献给自己的“礼物”,但是和她相处还算和谐。传说曹丕在向老公汉献帝索要玺印时,曹节掷玉玺于栏板之下,成为极少数在帝国的玉玺上留下重要印记的女人。
事已至此,十二月十日,汉献帝三次下诏“禅让”帝位,魏王曹丕三次义正言辞地“拒绝”后,终于还是“不得不”接受了。这一天,曹丕登高台,受禅让,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并定都于此,然后大赦天下。
曹魏代汉的官方流程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理汉献帝本人了。因为曹氏父子已经收拢了多年人心,汉帝对曹魏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因此曹丕爽快的以山阳县奉刘协为山阳公,给予奉汉祀等等特权,还说以后天下的好东西,我一定跟你共享。这一切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终曹魏一朝也没有反悔。曹丕代汉,虽为人诟病,但是纵向对比,曹丕对汉献帝已经算是很仁慈了。
曹丕(影视剧形象)
在怎么处置“遮羞布”这件事情上,历朝历代的枭雄们还是颇费了些脑筋的。他们的水平和结局各不相同,相同的是一把扯下这块羞羞答答的“遮羞布”,对那些掌控于股掌之中的傀儡,简单粗暴地一杀了之。像曹氏父子一样“温文尔雅”“脉脉含情”的,再也找不到了。
曹氏父子之后,扯下“遮羞布”的,刘裕开了个坏头。然而,剧本太短,害怕杀青后出幺蛾子,才是随着历史的推进,遮羞布皇帝越难活下来的主要原因。
在篡位这件事情上,其实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一些为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王朝,在如何对待遮羞布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只要王朝够久,总会有人想到洗白的方法的,毕竟写史书的笔在自己手上。而有一些事情也可能最终没能洗掉甚至越描越黑,比如曹丕代汉。
4
魏武帝曹操
史书上有很多皇帝,活着时一天也没有当过皇帝,却留下了皇帝的名号。这些皇帝是哪里来的?当然是由后世皇帝追尊的,而且越到后面这事愈演愈烈,好像追封的辈数越多,正统性就越强一样。
刘邦:问我为何是赤帝之子?因为实在是找不到与黄帝的渊源
这也是后世王朝更替后,首要的必然流程之一。 汉代以前,华夏大地上的统治者们都是黄帝的后裔,至少名义上是。汉代刘氏实在攀不上这个高枝,便拿赤帝做文章。然而追尊先祖这件事,曹魏之前,没人做过:刘邦之父,别说皇帝了,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刘秀之父和大哥也没有留下皇帝的名号。或许是曹氏的出生问题,曹丕和他儿子曹睿对追尊很感兴趣。曹操是曹魏的奠基人,追尊为魏武帝倒也合理,然而曹操之父曹嵩和曹操之祖宦官曹腾也分别在文帝和明帝时被追尊为皇帝。不知已故“汉征西将军曹公孟德讳操”泉下若有知,该作何想?
他怎么想的没人知道,反正后世开国皇帝和曹丕父子想的一样。既然攀不上血统,那就多追几代皇帝吧。到了明朝,淮右布衣朱元璋同志,祖上甚至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有,四代先祖都被追尊为皇帝;清朝更甚,算上追尊努尔哈赤这个实际的奠基人,有7位先祖有帝号,要知道清朝实际上也就11位(包括宣统)在职皇帝,这上半截名单快占了一小半长了。
追尊皇帝这事,演变为王朝的另一块遮羞布了。追封皇帝的名号,对死去了几辈子的先祖,当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活着的在职皇帝们好像脸上很有光,觉得很正统。曹操英雄一生却总把汉献帝挡在脸上当遮羞布,死后又被后人以“太祖武皇帝”的名义捡起来当做遮羞布,不知道他会不会不适应呢?
在追尊皇帝这件事情上,清帝国算是登峰造极了
魏武纵横半生沧海挥鞭,文帝接过来就跑偏,明帝托孤一不小心变了天。再标准的流程也挡不住王朝的兴衰,再黑的禅让也不会有人知道实情。只有帝国在手中,百姓在心中,历史的剧本才会不断更新精彩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