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出来的孩子,究竟是父母爱情的结晶,还是父母理想的洋娃娃?_风闻
造就-造就官方账号-发现创造力2019-12-30 20:18
2016年,美国陆军部曾发布一份长达35页的报告——《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选出未来30年会改变世界的20项科技发展趋势:
● 机器人和自动系统
● 增材制造
● 数据分析
● 人体增强
● 智能手机和云计算
● 医疗进步
● 网络安全
● 能源
● 智慧城市
● 物联网
● 食物与水科技
● 量子计算
● 社交媒体赋能
● 先进数字设备
● 混合现实
● 对抗气候变化科技
● 先进材料
● 新型武器
● 航天科技
● 合成生物
报告介绍了每项科技趋势的未来前景,也提到了技术发展可能会带来的问题。
例如犯罪集团可能会利用增材制造技术来打印武器装备,人体增强技术的军事化可能会引起新一轮军备竞赛,太空科技的发展会使太空控制权成为新的冲突爆发点……
但总体来说,报告重点还是放在未来科技的积极影响上,对科技的负面影响涉及较少,没有深入探究。
科技的美好前景人们早已稔熟于心,但它们可能会导致的问题人们却知之甚少。
基因编辑出来的孩子,究竟是父母爱情的结晶,还是父母理想的洋娃娃?
不好吃还死贵的人造肉,到底能不能放心端上我们的餐桌?
探索火星,首要解决的不是大气层,也不是气温,而是病毒?
大脑研究,会让“我”不再是“我”吗?
……
这些问题,你认真思考过吗?你准备好去面对了吗?
这些技术光明未来背后隐藏的危机,你,真的了解吗?
基因编辑,是爱情的结晶还是理想的洋娃娃?
自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以来,基因编辑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基因编辑是指找到某段特定的DNA片段,将其替换成我们想要的片段,从而实现某种效果,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编辑某段特定基因片段来治疗遗传疾病。
基因编辑
既然如此,为什么贺建奎事件会引起这么多争议呢?
因为基因编辑同时也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带来的问题无穷无尽。
虽然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为“上帝的手术刀”,但科学家不能把自己当做上帝。
上一个这么以为的人还是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他被自己创造出来的怪物毁掉一生。
今天贺建奎可以修改孩子的CCR5基因,让孩子不会患上艾滋病,那明天我们是不是可以修改更多基因,独家定制一个孩子呢?
我喜欢金色,所以我的孩子必须有金色的头发。
我喜欢数学,所以我的孩子必须有数学天分。
我喜欢热闹,所以我的孩子必须活泼好动。
我喜欢男孩/女孩,所以我的孩子必须是个男孩/女孩。
……
这样一步步编辑出来的孩子,究竟是父母爱情的结晶,还是父母理想的洋娃娃呢?
“编辑”出来的孩子
直木奖作家角田光代的《我是纱有美》一书,讲述了7个因无法自然生育而选择了接受捐精的家庭,其中有段话非常耐人寻味:
“我和你爸爸在诊所看各种信息时(注:挑选捐精人时),尽想着要选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相貌、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收入,当时认定那么做是对将要出生的孩子全身心的热爱。
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奉献给孩子最重要的幸福的保证,绝不是那些条件。
那会儿太年轻啦,想不到这点,想不到这件事在以后的岁月里会一直追逼着我们。”
火星探测,病毒才是最大的问题?
火星与地球拥有诸多相似之处,被称为“第二地球”,是人类未来太空移民的首选之地。
自1962年苏联发射火星1号以来(飞离地球后下落不明),我们对于火星的探索就不曾停止。
2012年,印度发射火星探测器;中国航天局宣布要在2020年左右开展火星探测;NASA宣布2037年派遣航天员登上火星……
科学界对于火星移民计划也非常乐观,提出了种种改善火星环境的设想。
在火星周围制造磁层,使火星拥有更厚的大气层;建造巨大的聚酯类高分子物镜子反射阳光,融化火星上冰冻的二氧化碳;让人造微生物去火星上繁衍,改善火星环境……
然而,火星探测计划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病毒。
1969年,阿波罗11号探月返程后,迎接几位宇航员的除了鲜花和掌声,还有为期3周的隔离——以防他们从月球带回病毒等微生物。
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慰问被隔离的宇航员
后来确定月球上并不存在生命后,NASA规定的返航隔离才取消。
但直到今天,人们也无法确定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命。
由于在火星上发现了液态水,科学家们趋向于认为火星地表之下很可能存在着生命,这也意味着很可能存在着未知的火星病毒。
而两个文明发生交流时,比文化先行的往往是病毒。
例如在大航海时代,哥伦布不仅为世界发现了美洲,还为世界带回了梅毒。
哥伦布等人把梅毒带回了西班牙,法国和西班牙入侵意大利时梅毒也随之传播到法国、意大利,很快梅毒就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成了欧洲绵延五百多年的梦魇。
就连欧洲贵族喜欢戴假发的传统,也与梅毒脱不了干系。
梅毒往往会导致脱发,许多患有梅毒的贵族为了遮丑纷纷戴上假发,以至于后来假发成为了一种流行,流传到今天。
无论男女都戴假发
欧洲与美洲两个大陆只相隔一片海洋,梅毒的危害就如此之大,更何况是两个星球呢?
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世界大战》中,侵略地球的外星人一路所向披靡,却在快要将地球夷为平地时突然大批大批死去。
他们死于地球上的细菌、病毒,这些地球人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对外星人来说却是致命的,因为他们对此没有任何抵抗力。
《世界大战》中的外星人
虽然这只是虚构的电影,却也为我们提了个醒,探索火星时必须要注意病毒问题。
我们不光要小心可能存在的火星病毒传染到地球,危害人类,还要小心地球病毒、细菌在火星上肆虐,为未来埋下隐患。
火星探测,任重而道远。
不好吃还死贵的人造肉,到底能不能放心吃?
人造动物制品中最具代表性、与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当属人造肉。
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做成,我们平常吃的素鸡、素肉、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 的人造牛肉汉堡都属于这一类,是“以假乱真”的“植物肉”;另一种是在实验室中由干细胞培育形成,前段时间大火的实验室人造肉就属于这一类。
植物蛋白人造肉汉堡(左)与实验室人造肉(右)
人造肉市场如今一片红火,人造肉公司的股价轮番涨停,就连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大佬都纷纷下场投资。
人造肉之所以会如此受关注,一是因为它更加健康,二是因为它对环境更加友好。
相较于一般的肉类而言,植物蛋白人造肉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含量更低,非常符合当下流行的健康饮食理念。而实验室人造肉在无菌环境下培养,不会受猪瘟、禽流感、疯牛病等影响,是当之无愧的“clean meat”。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人造肉汉堡评为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为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人造肉汉堡
无论是植物蛋白人造肉还是实验室人造肉,如果能大范围推广,都可以减少饲养动物数量,从而减少碳排放量和占用的土地、水资源,对环境的影响不言而喻。
但是,在一片叫好声中,我们也要注意到人造肉背后的问题。
首先,就营养价值而言,植物蛋白人造肉不如动物肉。
人类对于动物蛋白的吸收要强于植物蛋白,另外人吃肉时还会摄取肉类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必备物质,这都是植物蛋白人造肉所不具备的。就连Impossible Foods创始人兼CEO帕特里克•布朗(Patrick Brown)也承认植物蛋白人造肉的营养价值比较低。
另外,为了使植物蛋白人造肉的口感、外观更像动物肉而添加的血红素等添加剂,也会导致一些问题。Impossible Foods获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安全认证的过程较为波折,FDA一直担心用来给人造肉上色的亚铁血红素可能是潜在的过敏原,虽然最后还是通过了审核。但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的亚铁血红素仍让许多人忧心忡忡。
此外,实验室人造肉背后也有一些隐患。
上海组织工程研究与开发中心的周广东教授曾表示,细胞体外培养超过 15 代以后,变异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人造肉过程中使用的肌肉细胞增殖能力有限,培育过程中无法避免要使用晚期细胞,癌变的可能性较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朱毅副教授也有类似的担忧。她表示:“对于细胞培养来说,污染是绝对的。为了让细胞免遭污染,实验室同样要求助于抗生素和其他的一些药物。所以这类人造肉所宣传的‘绝对健康’理念,是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的。****”
综上所述,虽然人造肉汉堡已经开卖,但距离人造肉真正端上我们的餐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大脑研究会让“我”不再是“我”?
人类的大脑由140亿到160亿个细胞组成,是人体最重要也最神秘的器官。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大脑的探索从未停止,也取得了许多进展:瘫痪病人可利用脑控机械臂感知外界、将电极植入大脑视觉区域可帮助盲人恢复部分视力、用光激活脑细胞可帮助人们找回过去的记忆、在大脑中植入芯片可增强人的记忆能力……
神秘的大脑
在电影《盗梦空间》中,莱昂纳多扮演的道姆•柯布通过梦境为别人植入某种观念,从而影响别人的决策。过去我们以为这只是电影情节,结果类似的事情却真的发生在了现实中。
2013年,来自MIT的研究员团队宣布,他们使用光遗传学技术,成功为小白鼠植入了虚假记忆。
他们先把小白鼠在A房间中形成记忆,并将记录这些记忆的细胞用光遗传学技术标记。第二天,他们把小白鼠放在与A房间颜色、气味截然不同的B房间,电击小白鼠的同时激活了第一天标记的记忆神经元,形成新的记忆。第三天,把小白鼠重新放回A房间,小白鼠出现了恐惧反应,因为在B房间形成的记忆让它们以为自己是在A房间遭受了电击。
但实际上,这只是科学家为小白鼠植入的虚假记忆。
2018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宣布,通过注射RNA,可以把动物的记忆移植到另一只动物身上。
研究人员发现,受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很快就学会保护自己,受到触碰后会躲回壳中差不多一分钟之久,而没有受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却不会有这样的反应。
研究人员将受过电击和没受过电击的海蜗牛的RNA提取出来,分别注入到两组未受过电击的海蜗牛身上。
结果令人惊讶,接受了受过电击的海蜗牛RNA的海蜗牛,受到触碰后也会躲进壳中,时间差不多有40秒之久,而对照组的海蜗牛表现如正常海蜗牛一样,只缩进壳中一秒左右。
不只是记忆,就连浪漫的爱情关系也可以通过科学来操纵。
科学家们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研究。草原田鼠是哺乳动物中罕见的“一夫一妻制”,但研究人员通过刺激田鼠脑部的特定区域,能让两只田鼠“认定”对方,就算两只田鼠无法交配,还是形成了这样的联系。
虽然科学家的实验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脑部,帮助人类治愈更多精神疾病,但还是有许多人开始担心:**未来我们会不会被植入虚假记忆?****爱情是不是只需要一颗刺激脑部的神奇药丸就能产生?**如果只需要刺激脑部某个区域就可以控制人的行为,那么人类和机器有什么区别?
记忆植入
虽然现在谈论这些还为时过早,但正如一位来自英国的女性评论的那样:“这些技术太危险了,我想到的第一个用途就是让同性恋相信自己应该是‘异性恋’,执政党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为自己拉选票。虽然现在谈论这些技术还为时过早,但等到人们真正掌握了这种能力,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未来,大脑研究究竟是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是让“我”不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