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奔跑的大火箭人_风闻
剑啸易水寒-深知身在情长在,前尘不共彩云飞。2019-12-31 18:29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时隔两年多,有着“大火箭”之称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再次矗立在发射塔架。一发箭系众人心,一时间,无数目光投向了海南,文昌。
在发射任务的冲刺时刻,记者来到海南文昌发射场,走近长征五号遥三火箭,走进发射队,记录、见证了这里的点点滴滴。
冒雨送火箭
12月21日,是火箭转场的日子,这意味着发射进入了倒计时。
清晨4点多,窗外还是一片漆黑,火箭地面系统的操作人员便乘坐最早的班车上岗了。他们忙碌在火箭垂直测试厂房里,撤收电缆、切换空调、确认状态……各项准备工作娴熟敏捷。
厂房外,小雨淅沥。而一大早,很多发射队员就聚集在此。其实这天,他们并没有工作,只是来送火箭,陪火箭一起走到发射塔架。
上午8点多,承载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活动发射平台缓缓启动。队员们来到平台跟前,仰望着火箭,并一路相随。两个半小时后,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抵达发射塔架。
风雨洗尘,天晴抵达,阳光总在风雨后。
01指挥的请愿
来到文昌,记者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黄兵就是其中之一。他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总体主任设计师,也是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01指挥,发射当天对火箭的各条操作口令,就是从他这里发出。
“时间在830天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踏上征程,梦里早已想过无数个今天的场景,什么都有!却没想,真这一路下来,心情别样平静,就像是回家的那种。”
对很多队员来说,文昌曾是伤心地,对于黄兵也是如此。遥二火箭失利后,曾经有多次机会到此,但他都未踏足。其实,每一天,他都憧憬着能够早日重返战场,甚至在梦中数度回到文昌。他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再来,一定是为夺取胜利而来。”
遥二火箭发射时,他也是01指挥。失利后,辗转难眠,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呐喊:遥三发射,再做01!于是,他向型号两总请愿。
归零的日子很漫长,问题隐藏得很深,很多认识是一步一步浮出水面的,可谓一波三折、起起伏伏。对于队员们来说,一次次憧憬,一次次又回到原点,而后一次次重燃希望……
记者感受到,这支队伍承载的不仅是关注和压力,还有内心的涅槃。但就算命运百般刁难,那颗成功的心仍光芒万丈。
今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又一次矗立在发射塔架,真的是好久不见!看着眼前的“老友”,黄兵甚至有些恍惚。时间过得真快,这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时间过得真慢,900多个日夜,每一天,卧薪尝胆。
一别两年,从不曾忘却容颜。再次相见,感谢并肩!
操作精细到先迈哪只脚
发射场的日子,忙碌中不乏精细。
长征五号火箭在飞行中要完成2000多个动作,全箭新技术比重高、系统构成复杂,产品种类和数量庞大……被称为是复杂巨系统。庞大的系统伴随的是高风险,为了让高风险变得可靠、可控,发射场的工作凸显一个“细”字。
有多精细?记者在现场感受到的是细无可细。
任务期间,发射队临时党委开展了“坚定必胜信念,做严做细做实”的劳动竞赛,并对典型个人进行表彰。
在展出的荣誉榜上,记者看到了一位精细操作标兵,他的名字叫窦佳星。在发射场,他的岗位是火箭整流罩装配负责人。窦佳星说,火箭整流罩的装配是不可逆的,“一次成”“零缺陷”是基本要求。
每每上岗,他的背包里总会装上一本精细化操作手册。里面写的是每一个工序的操作步骤,每一步操作都有互检甚至第三检。
“一些工序的操作步骤,都在装配人员的脑子里、心里,我想把这些落到纸面上,就算没有干过的人,看了手册也能明白,只要认真遵照手册,就会操作,而且不出错。”窦佳星说。于是,他在发射场工作之余,用了10天,融入了所有操作队员的智慧,形成了这本精细化操作手册。
在发射场,火箭整流罩中包裹着卫星,操作空间非常狭小,周围的一些卫星管路只有几毫米粗,一个举手、抬头的动作,都可能把管路碰伤。这样的操作,可谓步步惊心,往往需要丰富的经验。
记者看到,这道工序被细化分解成若干个步骤,甚至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这样易错、难操作的工序,他们做到了“零失误”。
再拿最基本的拧螺钉来说,手册中不仅有力矩要求,还有准备工具、戴安全帽、戴手环、检验力矩扳手,从什么位置拧、拧到什么位置……一共有十多步。
把工序细化成易操作的工步,这是窦佳星心目中精细化操作的“最后一公里”。而对他们来说,精益求精,没有终点。
掐秒表爬18层塔架
12月22日,冬至,食堂为队员们准备了热乎乎的饺子。过了冬至,眼看着新年就要到了,大家都期盼着一场圆满收官。
在发射场,很多系统都有抢险岗,临射前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随着发射的临近,各岗位的抢险队员也开始操练了起来。
窦佳星、纪国宇、徐相杰在转场前,已经交替练习了两次爬发射塔架,而且还要掐表计时。
记者很是好奇,这有什么好练的?
原来,按照临射前的程序,火箭整流罩上的一些口盖需自动关闭,万一出现异常,或者对关闭情况不确定,就需要抢险队员上塔,在规定的几分钟时间内,手动完成操作。
最高的口盖位于塔架的第18层,燃料加注后,电梯是绝对不能用的,因此一旦紧急情况发生,就需要抢险队员火速爬上塔架完成操作,以不影响下一道发射流程。于是,需争分夺秒。
18层塔架,用时5分钟,最后的几层,他们几乎是用手爬上去的。
抢险岗从来都是这样,但愿英雄永无用武之地。但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离危险最近的人
转眼间,12月27日,发射的日子到了。临射前,火箭需要“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飞行,现场进入一道非常关键的流程——燃料加注。
很多人都知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又称“冰箭”,肚子里的液氢燃料达-253摄氏度,液氧达-183摄氏度。火箭动力系统指挥陈士强告诉记者,相比常规燃料,它们产生的动能更强,无毒、无污染,但温度极低,且易燃易爆,因此,燃料加注是一项极具危险性的操作。
王鹏飞是低温燃料加注主管,从合练到遥三,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每一次燃料加注,他都在现场。
进入加注区,从头到脚都要经过严格的安检。相比常规燃料的加注,他们不用穿戴厚厚的防护服和防毒面具,但从里到外都要穿特制的防静电服,包括头上的安全帽。
王鹏飞告诉记者,在加注区,身上是不能有任何金属的,防止静电的产生。一旦周围环境含有一定量的氢气,一根针掉落产生的静电,都有可能引发爆炸。不过,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液氢加注实现了无人值守,极大地提升了安全性。
加注中,深低温燃料一旦发生泄漏也同样非常危险,溅到身上、脸上,就是严重的冻伤。因此,操作中要戴上厚厚的皮手套和护目镜。
随着液体的缓缓流淌,一切看似风平浪静,而对于加注人员来说,其实危险无处不在。
完成加注后,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已是箭在弦上,只待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