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妈,还不能说你两句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13684-2019-12-31 17:12
来源:微信公众号“骚客文艺”
作者:杜小桥
和你们不太一样,我无比不期待春节。
因为春节意味着要和父母在一起结结实实地住上七天。
这个太考验情绪和耐心了。
周围的人都说我脾气好,我妈也是出名的贤良淑德,可连我爸都说过:“你俩在一起住上三天不吵架,那就是奇迹。”
前两天我们开选题会,余一老师说他马上回家给老母亲过生日了。在他们家,父母的生日都非常隆重,自从他离家到北上广漂,无论工作多忙,父母的生日每次都会回去。
但他说,也害怕在一起住得太久。他住五楼,父母住二楼,有时候回去呆十天半月,碰到写稿任务急,他会跟父母说一整天没办法下来吃饭,毕竟已经一百多斤的人了,在外面打游击这么多年,也会照顾好自己了……后来就听说,有一次,到了饭点,他妈妈还是忍不住端着汤爬上五楼,在门口想敲门又怕打扰……
75岁的老人家,就那样端着汤站在门外犹豫,求余一知道后的心里阴影面积。
余一跟我们讲这事时,一脸无奈地说:“但这就是没必要的过多的爱。”
“不管我们到了多少岁,在父母眼中都只是个宝宝。”这句耳熟能详话的背后,难道隐藏着的不是父母那过多的令人窒息的爱吗?不管我们需不需要。重点不是我们觉不觉得,而是要他们觉得。
去年冬天,我妈一直吵着空调太干,给她买了一个德国进口的几千大洋的电油汀,结果回去以后发现她从来没有用过,因为想省电,两个老人家在南方湿冷的空气里,冻得几度感冒咳嗽发烧。
但这事,跟我妈说到上天落地,她今年依然不用。
你能咋的?
豆瓣上有个父母节俭行为的高票答案,前五名如下:
1.循环吃剩菜(不是单纯的隔夜,而是隔好多个日日夜夜)
2.循环用水(同理,为了疯狂省水搬运把腰累坏)
3.关闭所有电源(立刻关闭所有电源)
4.塑料袋垃圾袋(正经垃圾袋一卷一卷有提手的不用,疯狂薅超市保鲜袋,又不合尺寸?!再说为什么不自己买保鲜袋呢?超市也很想哭啊!)
5.不用任何解放双手的家电(不用洗衣机,不用吸尘器,不用洗碗机)真的,快去用,人类进化不就是因为发明了工具?!
我妈就是以上皆是的多选题答案。然而,我是不可以提出任何异议的。这几年我妈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不太会用智能手机,我手把手教她,学不会,她会说:“我看不清。”稍微讲得多一些,她又一脸嫌弃地说:“你讲得不清楚。”
如果我胆敢和我妈讲理,很快,只需要两个回合,她就会使出杀手锏:“我是你妈,还不能说你两句吗?”
去年春节回家,发现我妈迷上了地方台一个法制节目,陪她看了几天,里面全是讲述孩子如何不孝顺父母,父母到了晚年如何凄凉那种……这次我留了个心眼,一言不发,还是架不住听见她和老舅唠嗑:“看看,以后就应该让小桥多看看这种节目,教育教育她。”
我是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了?父母的房子是我买的,每个月按时给生活费,一天天生怕他俩过得不好,基本骂不还口……但都架不住这句:“我是你妈。”
这就是一句万能句式,通用于各种场合,作用和杀伤力略等于男女朋友吵架时,女性的那句“你敢凶我?!”
我统计了一下,这句话在60、70、80后的父母那里使用率尤其高,在说到亲子关系时,我妈的气质就是太皇太后,“孝顺孝顺,除了孝还有顺,我是你妈,你就得事事都顺着我”!
我也不是没试过呀,从苏明哲到苏明玉,种种把式,但我妈也不需要手磨咖啡,也不需要蔡根花宝贝啊。
她要的就是我以正襟危坐的态度,洗耳恭听她的各种花式虐女:一会说隔壁的姐姐都生二胎了,一会说老爸从前单位的单身老女人多么可怜……我听教的姿态都不能不对,角度调整为静音模式都不可以,我必须是全方位海陆空,以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姿态去倾听,听着听着,大上海外滩中心精明干练的Maggie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变成那个狼狈的不孝女。
前年元宵节,我爸请了一桌子至亲来团年,各亲戚都开始赞我妈:女儿能干又孝顺,老公又对你好,你还显得依旧年轻漂亮……我妈站起来,一一回酒,突然,肩膀一沉,开始抹起了眼角。
如果不是看她大滴的眼泪滴在我舅身上,我差点怀疑我妈是个戏精了,她开始哇啦啦地哭起来:“你们都羡慕我,我却羡慕你们家的孩子有家有口,就我们家女儿这么单着,她老了可怎么办啊……”
于是整桌的人都吃不下饭了。那天的那顿饭,正式演变成了“老年人诉苦大会”。
等到他们都分享了各自的焦虑后,我才发现为什么这些人这么容易不快乐。
人到一定年纪后,如果没有分散注意力的兴趣爱好,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狭窄。在我们眼中有那么多担忧的事情,到了他们这里,或许就变成了苏大强的那杯手磨咖啡。
唯一能让她快乐的办法,就是在她的世界里,让子女都按照她的想法转。
在豆瓣小组里,那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被关张之后,还是有各种各样吐槽父母的帖子。和那些奇葩虐心的父母行为相比,我和父母感情算是相当不错的了——除了不能在一起久呆。
而这也是当代青年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我爱你,但我想要和你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这是某种意义的妥协:谁让我们的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呢?
更何况,他们成长的那个扭曲变形的年代,父不父子不子的,他们的父母并没有言传身教给他们任何科学育儿方式,他们也无从得到这方面的知识。于是,他们的血液里留下的,还是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传统的东西。甚至于还有的人因为受时代的伤太重,慢慢变成了另外一副可怕的嘴脸,竟然和当初伤害他们的人一模一样。
而他们错误地以为,这就是爱。
其实,豆瓣还有个不太有名的小组,叫“反父母皆祸害”,仅有2500个成员,和10万成员的“父母皆祸害”小组相比,完全不成气候。
但这两个群仿佛代表了两种对父母的不同态度:愤怒和原谅。也许从中国人的传统来看,后者要比前者正统得多。
当然,我知道我也会因为写这篇文章在家族群里再次被我妈鄙视,但是,我爱我妈,我也希望她把爱我的方式调节为尊重我。
而我妈,或者≥我妈这样的很多人,当然不是想伤害孩子,而是不会爱,有的时候甚至意识不到问题,伤害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这些伤害滋养了愤怒,而愤怒一旦承载了生活的其他不如意,也许就会变成杀伤力可怕的原子弹,把一个本来可以幸福的家庭炸成碎片。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江苏当地媒体帮病危的母亲寻找一个叫王永强的50岁博士后儿子。据当父亲的说,1999年,王永强博士后毕业,准备和妻子一起出国。出国的前一天晚上,王永强还给母亲打电话:“妈妈,为了工作的需要,明天我就要带夫人出国了,我过两年就回来看望你们。”
结果,他这一走,20年杳无音讯。
很多人都在骂,但也有媒体试图分析,会不会是什么样的“伤疤”让一个孩子拒绝回家?
没有人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