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情思_风闻
驱逐舰051-人民主体的历史和政治哲学。2019-12-31 12:13
28年前,从湖南乘火车去广东,刚刚醒过觉,列车的喇叭里传来了一个说着标准播音腔的激昂女声:
“旅客同志们,列车马上要穿过大瑶山隧道了。大瑶山隧道长度排名世界第十,亚洲第二,是京广复线建设者们在喀斯特地貌创造的工程奇迹……”
当列车穿出长隧的时候,我放眼望去:
大瑶山真美。
这时,晨曦还有些朦胧,让车窗中呈现的景色像一幅水墨氤氲而又黑白分明的画卷:长满了参天的云杉树的群山好像一列列缓缓打开的屏风,丛林掩映着无数银光闪闪的飞瀑悬泉在山崖间跌落。
再往下看,是珠江的北源流出群山,萦绕在淡紫色的两岸之间,一扎又一扎的木排从瑶山深处顺流而下——瑶山的放排人起得可真早啊……
望着山间时隐时现的村寨一角,我不禁想起了语文课本里学过的《驿路梨花》:
这云遮雾绕的大山里,也应该住着许多梨花一样美丽的瑶家姑娘吧?
她们会被惊醒吗?
会指点着我们的列车,隔着晨雾和山峦,与我们遥遥相望吗?
从此,这瑶山晨景,就带着它莽苍苍的影、湿漉漉的雾、亮闪闪的光,留在了我的心上。
大概过了一年,我在一本历史纪实书上,看到了一幅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在湘粵边境大瑶山区剿匪的照片:
照片是一个仰拍的角度,画面大半是雄伟的群山、云海和无边无际的杉树林——和我那年在火车上看到的几乎一模一样。在照片的最下方,是一队战士,有的扛着机枪、步枪,有的扛着像是架设帐篷的器材,背对着镜头,走向大山深处。
而从摄影者无意中选择的这个角度看,这些战士不但扛着武器装备,而且仿佛是把这层峦叠嶂都扛在了肩上。
这些剿匪部队战士走过的道路,也许就是四十多年后我们的列车前进的路线——三十多年后那条“世界第十,亚洲第二”的大瑶山隧道所通过的,正是他们用脚步丈量过的那一道道水,一座座山。
他们,都回来了吗?
后来又有很多次乘火车在这瑶山南来北往,有时会想起这个问题,会想起参加西南剿匪战斗的一位老兵多年后故地重游写下的诗句:
“回首英雄洒血处,
五彩缤纷花满树。”
几年前,去湘西凤凰旅游。在一处景点附近遥望,看到了一座顶着红五星的纪念碑。
问导游,说是湘西剿匪战斗的革命烈士纪念塔。
很想向团友们建议去瞻仰一下,又感到大家或许会觉得我太矫情,就什么也没说。
第二天,在一个景点外面,看到一个照像点,类似cosplay:游客可以戴上毡帽,穿上皮袄,再挎上驳壳枪,就可以钻到一个苗族姑娘的画像下面,拍一个“土匪抢亲”。你要是觉得拍假的不过瘾,也可以就叫旁边的那些穿着民族服装的小姑娘配合你表演。
很多游客都兴致勃勃地去拍照。
我觉得这好像有些不妥,因为想起了昨天看到的纪念碑。
可是,看到大家开怀大笑,其乐融融的样子——特别是有位女孩子也跑过去穿上那身装束,一手搂着同来的另一位女孩,另一手拿枪指着人家,要那女孩做出一副惊恐万状拼命挣扎的样子。拍完后,那位被“抢”的女孩不乐意了:“不行,我吃亏了,我也得抢你一回……”于是她们又忙着“角色对调”——我又忍俊不禁了。
其实仔细一看,那个照相点也有当年解放军的衣服和道具,可是几乎没人选,所以被老板放在很不起眼的角落了——大家似乎普遍觉得:扮土匪更开心,更放松,更好玩儿。
我当时想,或许这倒说明:大家内心里感到解放军的分量和土匪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解放军是英雄,扮演起来可没那么轻松随意——出土匪的洋相可以,出解放军的洋相,可就有点儿太“那个”了。
总之,琢磨人的心态,不但得琢磨他做什么,也得琢磨琢磨他不做什么,为什么不做。
这样,也许判断才会更中肯一些。
何况我总觉得,看到年轻人无拘无束地玩闹,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你更能感到(而不仅仅是“想到”)那座纪念塔和那幅照片的意义呢。
后来我给同学们放映反映建国七十年的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第一集里面有位在湘西剿匪战斗中为解放军当过向导的老人。回忆起一位用炸药包炸毁匪巢,自己也掉落悬崖英勇牺牲的年轻战士,老人泪流满面。
这时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神情也很凝重。
这凝重,说明大家理解了。
但更深刻的理解,或许是在于明白:
我们向大家展现和讲解这些,不是为了要大家总这样凝重,而是为了让大家的青春焕发出更加亮丽的,更有个性的光彩。
后来再过大瑶山,我还是一心一意地欣赏夏日蓊郁的山林,秋江放筏的画意:
更希望能像在常宁瑶乡漂流时一样,看到背着背篓走在石桥上的瑶家姑娘……
可惜呀,一次也没看到。
更遗憾的是,以后坐的大半会是高铁,在瑶山经过的时间要比以前短得多了。
呵, 美丽的大瑶山,看不够的大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