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郭德纲,相声就要消亡了?除了个人努力,还有历史的进程_风闻
萧武-自由撰稿人-外来务工人员2019-12-31 09:36
天不生郭德纲,相声就要死?当然不是。九十年代相声是不是不景气?确实是很不景气,就剩下春晚和一些大型晚会还能看到了,其它地方基本上看不到了。但这不是相声一家碰到的问题,其它的传统曲艺都碰到了这个问题,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日子都不好过。
就拿戏曲来说,宁夏秦腔剧团的名旦侯艳无戏可唱,只能去摆地摊卖衣服,还在《大话西游》里客串了观音姐姐。还有一些以前八十年代只能在广播和磁带里听到的名演员,也到各种乡镇的庙会之类的活动上去演出,也就是走穴,挣点小钱,维持基本生存。
各剧种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赵本山有个电视剧,就是讲当时的二人转剧团困难到了什么程度,每个演员日子都很艰难。剧中的主题就是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曲艺团体的生存出路在哪里?最后这个剧团找到了一个企业赞助,暂时渡过了危机。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这有两方面的基本原因可以说一说。首先是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带来的体制问题,以前的专业剧团都是吃财政饭的,而在九十年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地方财政没有钱了,不是剧团没钱,各种国有企业也没有钱,日子都很难过,剧团的情况并不特殊。
但剧团的情况和国企的情况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当时对文艺院团的改革还没有比较明确的政策,比如像国企改革中大面积的破产重组和下岗,减员增效,文艺院团没有这种明确的政策,所以还是维持着原来的事业单位编制,但是也发不出工资,演员职工虽然在编,但是并不完全离职。
相声和戏曲一样,当时能够维持一定的演出机会的实际上只有头部的很少一部分人,大部分人的日子都不好过。相声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基本上只为春晚创作,缺乏社会演出机会,而头部的那些人考虑的都是大问题,所以创作越来越不接地气,越来越脱离群众,从而导致社会基础越来越差。
郭德纲火起来是在什么时候?就是2004年前后,而这时候大规模的国企改革也结束了,国营文艺院团的生存处境也开始有所变化了,那些名演员的演出机会虽然少,但是还有各种电视综艺节目可以上,还可以在影视剧里客串,路子就比较宽了。换句话说,整个市场开始逐步形成了,不依赖财政了。
郭德纲的出现只是加速了以所谓民间相声团体的形式推动相声复兴,这其实和民企与国企在2004年之后普遍形势好转基本上同步,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为曲艺复兴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会,而不完全是因为郭德纲个人的作用。这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完全归功于各种小商贩的活跃,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