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躁融资或埋巨雷,四大软肋洞开,紧追阿里京东的拼多多还很虚弱_风闻
正经社-正经社官方账号-发现公司价值,解读财经大势,警示投资风险2019-12-31 07:02
故事越讲越大,市值也越来越高,但四大软肋当前,拼多多离真正的逆袭,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文丨瑞新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
与以往急冲冲冲到媒体面前表现自己不同,这一次双11拼多多没有公布自己的数据,反而只是发布了一封公开信。
在信里拼多多宣称“没有更多双11数据对外披露”,他们关心最多的是“消费者是否在拼多多买的放心,红包雨和补贴降临的那一瞬间是否开心”。
人们似乎怀疑,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假的拼多多。以往那个上怼阿里、下踢京东的拼多多,仿佛已经悄然无影。但双11期间拼多多正式启动的两件事,实际上已经拉开了追剿阿里和京东电商市场份额序幕。
而在这段时间,已经上市的拼多多仍然在加速融资,很可能意味着正在为这一场大规模的电商市场混战储备粮草。
尤其在市值一度超过京东之后,拼多多加速了这一进程。
问题是,这些精妙的谋划能真的落实吗?
01
百亿补贴修补形象
拼多多为了“上位”打出的第一张牌,叫百亿补贴计划。
所谓百亿补贴,就是拼多多号称将用100个亿补贴所有热门商品的价格,将一些核心的热销商品的价格拉低将近20%,以便于消费者采购。
用吃瓜群众的话说,就是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拼多多一共祭出了“三板斧”:100%正品、优选品牌以及售后无忧。
这让很多消费者觉得很爽,而且迅速带起了一波在一线城市的销量。问题是,正经社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毕竟,之前拼多多依靠微信领域的相关流量支持,再加上各种各样社团化的运营——拼多多并不差市场拓展的手段,市场已经非常不错。但在拼多多上市之后不久,腾讯迅速清理掉了自己在拼多多的资本和股权,退出了拼多多的董事会,这给拼多多造成的影响非常深远。
正经社还发现,后来腾讯推出了新一轮的对微信分享的严打,其中最核心的对象就是拼多多。再加上后面腾讯的亲儿子——京东,拿出同样走社区团购经营路线的“京喜”平台后,迅速得到了腾讯的扶持。
这又给拼多多带来了一个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局面。
于是,拼多多迫不得已只能祭出最后一个王牌:砸钱补贴。
正经社认为,在经济环境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巨额补贴带来的价格下跌对市场的影响非常明显。最起码,能少花几百元钱,从拼多多买到iPhone、iPad等高端电子产品,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有诱惑力的。
而拼多多百亿补贴举动背后的底气,也跟市场下行的背景下,我们的消费却在升级的情况有关。
比如中国汽车市场已经经历了近两年的衰退,今年一到十一月份的销量是2311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0%。但在豪车市场,相关情况又完全不一样。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2019年豪车市场的销量已经超过200万辆,增速超过11.5%。
这就是现在让很多经济学家都挠破头的“市场下行消费升级”现象。
在正经社看来,拼多多其实在自己的数据中也发现了这一点,尤其是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是有心愿和能力去购买更高端的产品的。
为了引爆这一个潜在的市场,拼多多砸下了近100亿的真金白银。现在看,似乎市场反馈效果还不错。
而且这样大手笔的投入,也对拼多多自己以往以低价低质产品为主的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修补。
可正经社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02
剑走偏锋助力品牌上行
因此,在百亿补贴之后为了赶超阿里和京东,拼多多还打出了另外一张牌。
这是很多人没有意料到的。
正经社发现,这张牌叫“新品牌计划”。通俗点说,就是将以往给海外知名品牌代工的国内企业自有的品牌扶植出来。
拼多多为此开设了专区,而且还调动了大量的流量和广告位。
正经社认为,拼多多其实看到的是消费升级中的另外一个市场:
更多消费者迫切地想要得到高质优价的产品,而不是一味去买贵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拼多多面对的是大量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而这些企业有了自己的全球定价策略,不可能为拼多多自己的平台定制新的价格。
正经社认为,品牌向上的过程中面对的并不是遍地黄金的无人区,而是拥有强大实力的竞争对手——其中有些已经在细分市场浸淫多年,拥有的武器库几乎能够武装到牙齿。
而在正经社看来,拼多多的应对策略很好玩,它去肃清源头,找到那些为这些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的工厂。因为很多工厂在给国际品牌贴牌代工的同时,也在经营着自己自有品牌的一亩三分地。
而这些质量款式甚至技术都跟国际品牌一模一样的自有品牌产品,价格是可以被拼多多所左右的。
这才是新品牌计划的核心,也是拼多多最看重这一个战略的基础。
试想如果所有愿意购买三立人厨具的顾客,都被拼多多引导购买了价格是三立人1/5的国产代工品牌的产品,这对国际品牌的杀伤力将是何其巨大?
这也为接下来拼多多与其沟通、争得一个平等对话的资格,埋下了伏笔。
正经社认为,目前来看这个战略还非常成功。但为此,拼多多也付出了巨额的代价。毕竟要想将代工企业的国产自有品牌价格压到一个非常合适的地步,拼多多必然要有真金白银的大规模投入,甚至要预付款购买,来获得这些国产品牌厂商的支持。
这点结合上百亿补贴计划,就为拼多多在上市之后的频繁融资找到了原因。
03
急躁融资或埋巨雷
上市之后的拼多多仍然在加速融资。仅2019年拼多多融资就超过20亿美元:2019年2月,拼多多通过增发股票融到约12亿美元;9月,发行8.75亿美元可转换优先债券,加上额外认购,总额约10亿美元。
正经社发现,如果按现行汇率折算,这两笔融资差不多在140-150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个额度恰恰跟百亿补贴以及新品牌计划所需要的支出额度相关,但这其实非常危险。
在研究拼多多三季报后正经社得出的结论显示,拼多多2019年第三季度总营收为75.1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33.72亿元增长122.84%,净亏损23.35亿元,高于市场预期净亏损12.22亿元,同时远高于去年同期净亏损为10.98亿元。
自2017年起至今,拼多多还没能实现盈利。这给整个资本市场带来的,是对拼多多履约能力的质疑。
而这样的质疑,必然使拼多多的融资成本急剧上升,这点从财报中的数据也能得到证实。
但拼多多9月份发行的10亿可转债,却玩了一个游戏。
这次拼多多的可转债是零利息,但优先承诺到期转换成股票,并锁定股价区间。很多分析师没有看懂的是,对于这笔预期8亿多,最后超额认购到10亿美金的可转债,很多购买人其实是对冲基金。
正经社分析后认为,这其实是给拼多多1-2年之后的股价带来了一个非常不利的对冲风险。由于这笔可转债锁定的是股价区间,所以购买这个零利息可转债的对冲基金,往往会在后期的拼多多股票价格上进行卖空处理。
这其实是国际投资市场上非常简单的保值操作,相当于拼多多牺牲了未来的风险可控性,以获得这一个时间段内需要的资金。
问题是,对于拼多多的股价来说,如果能持续目前的上涨趋势,那么1-2年之后可兑换的债券到期就意味着拼多多获得了巨额的盈利。
否则,拼多多的股价受到的冲击将异常剧烈。
因此,正经社认为拼多多现在的百亿补贴和新品牌计划,就是在想方设法地支撑自己股价的上升趋势,其实也是变相地在为自己的融资成本负责。
但这仍然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
就像在一个涂抹了润滑油的钢丝上小心翼翼地行走。
毕竟美股市场未来的变动,很可能剧烈而且不可控。刚上市的拼多多现在就锁定1-2年之后的股价,确实有些操之过急。
这种急躁,才有可能是拼多多遇到的最大风险。
04
四大软肋洞开须警惕
当前,拼多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品牌,也完成了在市场占有份额上的悄然递进。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问题是,正经社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拼多多的软肋也暴露无遗。
首先,百亿补贴针对的,都是国内市场热销的知名产品。例如茅台酒、五粮液,以及iPhone、 iPad等。毕竟这些产品通过补贴所带来的流量,以及拼多多自己品牌的曝光度是无可限量的。
但问题是,这些大品牌都有自己的定价策略和市场统一的价格。拼多多这样的举措,涉嫌扰乱市场秩序,或者跨区调货等以前被大品牌的市场部门严格打压的行为。
例如茅台在全国都有统一的价格,最终售价只能比这个价格高,不能比这个价格低。不然茅台的经销商就会提意见,这也是茅台保护市场的一个手段。现在拼多多卖出的茅台比官价要低近1000元左右,这造成后续很多的经销商投诉。
同时,还出现了有消费者号称在拼多多买到假茅台的事情,但这个事情的真伪目前为止还得等待官方的调查结论。可这个事件反映出来的潜规则,让人颇为思量。
其次,拼多多扶持自由品牌,本是好事。可问题是给国际知名品牌代工的这些国内工厂,得到的产品授权并没有那么完整。
正经社发现,有些产品的外形和技术跟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雷同,很可能已经侵权。而拼多多仍在鼓励他们将这些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如果被国际知名品牌追溯,拼多多作为一个上市企业将负连带责任。
第三,由于受之前市场打法简单粗暴的影响颇深,拼多多的市场推广仍没有一个自己核心的方式和方法。尤其在微信关闭了诱导分享的端口之后,拼多多曾经玩起了语言接龙让大家来分享的游戏。
正经社认为,从这点上看,拼多多根本没有做好离开微信带来的社群流量的准备。而这点,有时候是致命的。微信对拼多多的强制分享进行了打压,但对于转发拼多多的内容,其实并没有进行限制。如果微信也将这个端口关闭,那拼多多又将从哪里获取社团流量?需要尽快确定。
换句话说,得给微信的流量池找一个备胎。不然一旦出现全网封禁的情形,拼多多会措手不及。
正经社认为,这些软肋,再加上拼多多其实已经跟资本方对未来1-2年的股价签署了事实上的对赌协议,拼多多现在看似一片大好的市场发展背后,隐患重重。
2019年年末,如果盘点今年的电商市场,拼多多绝对可以说是现象级的。
但一个企业能否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在于他在一个时间段内多么风光。曾经在“百团大战”中独占鳌头的拉手网,就倒在了上市前的最后一步;而高光无限跑在最前面的团购鼻祖高朋,即使成功上市了,如今也落得一个正在寻求出售的下场。
正经社认为,只有夯实基础,企业才能长远发展。如果仅仅是一门心思加速奔跑,真有可能跑出自己的轨道。
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而这个市场,不缺这样的悲情故事。【《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校对|然然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请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后台留言,可在文章发布后24小时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