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京张铁路,一段历史对话:从受尽欺辱到傲视天下_风闻
后沙月光-后沙月光官方账号-2019-12-31 07:36
12月30日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保障线,京张高铁从北京北到张家口南,全程174公里,时速350公里。它是世界上首次应用北斗导航系统,有人值守,自动驾驶的智能高铁。
在这条高速铁路边上,就是1909年由詹天佑先生主持建成的京张铁路。
110年,同样的起点,同样的终点,两条铁路向中国人传递了一段历史对话,真是百年沧桑,百年荣辱。
中国高铁线路总长度27684公里(在建高铁10026公里)目前远超世界其他国家总和,占绝对主导地位。
为什么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会被写入学生课本中?它并不是中国第一条铁路,它的特殊意义在于:
一,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
二,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
1909年10月2日正式通车,在一百多年中国铁路史上,犹为珍贵。
当年,举目望神州,几乎没有一条铁路不受外国人控制,筑路权,管理权,经营权都操控在列强手中,连规划政策,中国都不能有丝毫过问。
铁路在和平时期,是列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的吸血管。在战争时期,就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运输线。
中国为什么不能自行建造铁路?今天,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在1949年之后就解决了。而在20世纪初,这却是个无法克服的问题。
铁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谁控制了中国铁路,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中国。
早在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就曾有构想从其占领地缅甸的兰贡(今仰光)修一条铁路到云南边境,再伺机延伸到云南。
到了同治二年(1863年),上海27家英美洋行联名呈请江苏巡抚李鸿章,要求修筑一条上海到苏州的铁路,总长86公里,被拒。
1865年7月,英商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建小铁路,试行小火车,被京城步兵统领拆毁。
1874年,英国怡和洋行投资建造16公里长的淞沪铁路,虽为商用,1876年建成,但仍被拆毁,材料送给了台湾,用李鸿章的话说叫“收回自办”。
光绪三年(1877年), 郭嵩焘出使英国,看到了铁路对欧洲发展的重要性,他致函李鸿章,主张救国要务莫过于修建铁路。
李鸿章覆函表示,他支持这个想法,但无人敢出面主持,向两宫进言,两宫也不能决定此等大计。也就是说李鸿章知道铁路的极端重要性,但没有大臣敢负起这个责。
同年,福建巡抚兼台湾学政丁日昌上奏朝廷,建议修建台北到台南铁路,请将淞沪铁路材料运往台湾。这就是将铁路材料送到台湾的原因。
1880年,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建议举外债兴修南北三大干线。
1881年,军机大臣左宗棠上奏,建议修建清江浦(淮安)到通州的铁路。
清廷同意了丁日昌的奏折,1893年基隆至新竹铁路建成。也同意了刘铭传的奏折,这条线后来发展成了津沽铁路,只有110公里左右。
左宗棠这道奏折由于他的身份和地位,引发了清廷新旧两派最激烈的争论,也是最后的争论。
争论爆发点是李鸿章批准将津沽铁路延展到通州,这符合左宗棠的国防论,李左皆认为:“如有铁路相通,遇警则可朝发夕至,屯一路之兵,能抵数路之用……”
旧派大臣纷纷针对李左国防论上奏抨击。
御史张炳琳,林步青认为:铁路一修,险要尽失,百利不能偿此一害。
内阁学士文治认为:修铁路损己益敌,是开门揖盗。
礼部尚书奎阔等28人认为: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必须停止。
张之洞也加入了战局,痛批旧派。
为平衡两派大臣,清廷既不批准延展方案,也不停止修建,敷衍了事。
这是当时基本政治情况,缺乏眼光和知识的旧派反对势力,断送了宝贵时间。中日甲午战争还没有爆发,清廷财政如果下决心挤一挤,也不是没有希望,但历史没有如果。
津沽铁路资金大部分是由外资挹注,这导致铁路修建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铁路殖民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前,列强得到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国铁路筑路权。
英国人对中国的铁路规划草案,早在1864年就已拟定,将中国当印度来设计,想完全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英国规划,主要是四条干线,两条支线,一个中心点:
中心枢纽:扬子江流域的工商业中心:汉口。
向东:铁路连接到上海。
向西:经川滇到印度。
向南:经湘入粤,终点香港。
向北:由镇江经天津抵北京。
这是四条干线,然后再分出两条支线:上海到宁波,苏州到福州。
英国所有设计都是为它的政治经济军事侵略政策服务,意图十分明显:
上海,香港,印度都是它的根据地,以汉口为中心与三个根据地相连,等扬子江铁路体系建成后,便可将中国南方及西南利益尽收囊中。
向北这条线还可以伺机与沙俄铁路争高下。
郭嵩焘支持这个计划,并将英国蓝图附函寄给李鸿章,李鸿章的想法却是“以夷制夷”,结果法国抢在英国前面,第一个得到了中国铁路权利。
“以夷制夷”说白了就是自己没能力,想靠侵略者之间矛盾来消除自己压力,在国家没有实力的情况下,“以夷制夷”只能让自己越陷越深。
1895年,根据续订的《中法商务条约》,法国得到了从安南(越南)同登到广西龙州的筑路权。
法国执得先鞭,英国就必须反制,从表面上看,法国的计划与扬子江体系没有什么冲突,但法国真正企图是:
从安南入广西,再进贵州,到达四川,或从云南到四川。同时垄断粤汉,京汉两条南北干线,再与盟国沙俄铁路连接,平分中国利益。
沙俄的西伯利亚铁路计划修至南满,以渤海湾为出口,并南下至北京,再分成两线:一线贯穿西北各省,回到西伯利亚铁路近东某段,另一线南行与法国北上铁路相接。
英国肯定会识破法俄的阴谋,同时,得到山东特殊权益的德国也会反对法俄的计划。
1896年,英国向清廷索要由缅甸到云南筑路权,与法国极尽针锋相对,勾心斗角之能事。
除了筑路权,三大国还要争抢借款权,中国向谁借款,接受谁的投资自己说了不算,必须得到第三国的同意。
这样,比利时就被法国派上了用场,比利时海军力量薄弱,也没有多少政治野心,中国向比利时借款,大家都没话说。
英国吃了哑巴亏,当然不愿意,它利用中国向日本赔款,国库空虚之际,以借款为条件,要求得到扬子江流域排它待遇,以及川缅铁路修建权。
由于法俄极其猛烈反对,英国只实现了前一半利益。而德国要求中国承认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任何铁路协议不得涉及山东。
这一切围绕铁路权利的争斗,全部是以中国海面上的外国军舰数量来说话的。什么是据理力争?军舰就是理。
这时日本羽翼未满,它想得到福建,浙江,江西的筑路权, 但惹不起英法俄,只能在台湾经营。
1905年日俄战争,英日结盟,为了奖励日本打败沙俄,英国同意放日本进来,这样日本得到了沙俄手中的南满铁路,并提出了“满铁中心主义”口号,开始实施占领整个东北的野心。
美国摩根系资本集团,力量尚弱,与列强竞争屡屡失败,1898年虽然得到了粤汉铁路借款权,但因为违规私售债权,被中国赎回,转眼被英国抢到手里。
简单说,在一战之前,中国铁路就已形成了被殖民的处境,清政府没有任何主动权和决策权,政治,经济,军事都处于绝对弱势。
主角:英国,法国,俄国。
配角:德国。
龙套:比利时。
隐形主角:日本,美国。
铁路是国之大政,清廷从创办之初就走上了引狼入室的道路,断送了东北,京汉,关内等重要干线而不知不明,接着又任由列强勒索欺辱,当觉事态严重,危机日深时,又惴惴然寄希望于“以夷制夷”,没有任何抗敌之决心。
“以夷制夷”养成的依赖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国民党身上,永远处于“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状态。
满清垮台,民国初立,列强之欲有增无减,英国甚至得到了西藏的铁路权利,野心昭然若揭。
接着日本提出的对华《二十一条》,有七条就与铁路有关。等到一战结束,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铁路无一不为外资所控。
经济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结果只能是国不成国,商不成商。
铁路殖民化,又加剧了国民经济殖民,出路在哪里?
最高领导人曾说过:“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
1949年之后,中国才有了天翻地覆的根本性改变。
中国不是印度,毛泽东也不是甘地,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110年对历史长河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中国的逆袭,正发生在每一个领域。
西方越是诅咒诋毁,越是说明中国人做对了,高铁就是一个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