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斌:中美贸易摩擦会持续10年以上?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黄祖斌】
自美国单方面发动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以来,双方已经打了好几个回合。新年过后,中美双方从今天开始将进行为期两天的面对面磋商,全球各界普遍期待双方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在中美两国,都有不少人认为,贸易摩擦将长期化,比如持续10年(甚至看到有人认为要持续30年)以上,有的是真这么判断,但也有些人是要故意渲染敌对气氛,或是在国内鼓动恐慌。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如同股市涨跌一样难测。不过可以从几个基本面来看看这种结论的确定性:
首先,美国的体制是否支持这种长期的贸易摩擦。
美国的总统4年就要搞一次选举,虽然总统连任的概率较大,但由一个政党连续执政12年的,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只有过一次(里根8年和老布什的4年)。
同时,国会控制权的更替是常事。最近十年左右,美国两党的否决政治盛行,为反对而反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两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往往一次投票,民主党(共和党)几乎所有的议员会反对共和党(民主党)发起的投票,不管是一项法案,还是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
美国的这种体制,导致一些政策往往不具有持续性,不论是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医保法案、重返亚太、与伊朗关系的缓和等。
中期选举已经让共和党丢掉了众议院,如果在下次总统选举中,白宫或国会的控制权发生变化,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能否持续,就存在疑问。虽然中美关系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美国政府更迭后,一些原本就长期边缘化的强硬派人士,极可能被排除出决策的核心圈。中美博弈仍将持续,但会转变为其他形式。
白宫或国会的控制权若发生变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或难以持续(图/东方IC)
其次,中美贸易的发展是双赢,而不是中国单方面占了美国的便宜。
美国二战后与苏联及现在的俄罗斯对抗,是贯穿了好几十年的“国策”,还有和沙特、加拿大、欧盟的盟友关系,也持续了很多年,历经多次白宫和议会控制权的变更而不变。那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难道就不能长期坚持?我的想法是很难持续。
2013年,我曾在个人博客写过一篇《中国和平崛起的三大战略》,这三大战略分别是:成为美国大宗廉价商品的最大生产国;购买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韬光养晦。
对中国来说,第一条是美国很难舍弃在经贸领域合作的利益。
美国产业空心化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以曹德旺在美国开工厂只能招到五六十岁的老人,就可以认为不可能重新工业化,特朗普任期内根本完不成这个任务。美国制造业企业大量外流,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会已沦为某种利益集团,不断增加企业的成本。
另外,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等利益集团在大概30多年内将美国医疗成本占GDP的比例从大概6%提高到目前的大概18%,从而提高了美国制造业企业的用工成本。
中国向美国出口海量的质优价廉的商品,有效压低了美国的通胀,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记得有个美国记者早在20年前就写了一本书,讲述不买任何中国商品一年的日子,现在就更离不开了。
1994年,美国和加拿大、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最新版为《美墨加协定》),但墨西哥这个一次全国竞选132名政界人士被杀(含48名候选人)的国家有可能替代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吗?
放眼全球,哪个国家能替代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地位?印度?正好彭博社2018年10月17日报道称,日本在印度的高速铁路计划正因征地困难而陷入困境,在项目启动一年之后,铁路所需的1400公顷土地只征得了0.9公顷,导致该线路2023年完工的目标可能无法完成。由于征地进度过慢,日方已停止发放第二阶段的贷款,并估计2019年1月动工的计划难以实现。而印度方面此前甚至还要求铁路应在2022年竣工,现在却连原计划的2023年都很难实现了。
印度和日本合作的高铁计划近几年内恐难以实现。图为莫迪体验高铁模拟器(图/东方IC)
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制造能力,富士康老板郭台铭2010年9月接受《华尔街日报》访问时的讲话很具有代表性:在巴西、印度和俄罗斯设厂有利涉足本土市场,不过这些地方目前都难以取代中国地位。
巴西进口关税高昂及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是吸引富士康到当地设厂的因素。目前iPad在当地售价为美国两倍,本土生产可规避税务障碍,降低成本,但富士康想在那里找大量技术工人的难度会高于中国。
郭台铭谈到巴西工人时说﹕“巴西人一听见‘足球’便会放下工作,还会整天跳舞,完全疯掉……以巴西作服务本地市场的生产基地还可以,但由巴西送货到美国,时间和成本比从中国运送更多。”
郭台铭(资料图/东方IC)
他又指出,印度虽有软件,但硬件落后了20年,国内各地法制不同也成外资障碍;俄罗斯的官僚作风亦拖慢了企业效率:“在成都建8座厂只消3个月,在俄罗斯却要花两年。”
他总结道﹕“印度、巴西、俄罗斯,在那儿设厂对本土消费有利。但我相信,未来20年中国作为世界生产中心的地位仍不会受挑战。”
美国在正式加征关税之前,曾开听证会,结果90%多的美国企业界、行业协会代表反对,理由如中国产品无可替代,或从第三国进口成本更贵等。以前美国和苏联长期对抗的基础是双方没有太多的利益共同点,而中美却有这样的双赢基础。
中国崛起虽然在美国引起了普遍焦虑,但并非意味着政局变化后,官方政策仍会一成不变。与特朗普相比,其他政客很可能会更多地考虑美国企业界、行业协会的意见。
贸易摩擦没有赢家,只有两败俱伤的结局。所以,美国要想长期和中国搞贸易摩擦,就看美国能否长期面对因此带来的阵痛——看美国各界能否承受物价上涨的压力,美国企业界能否承受在中国的投资收益下降的局面(中国出口商品有45%是外资企业的出口)。美国企业界利润受损,则可能比较现实地通过政治捐款流向转变的方式,试图改变美国的政治格局。
第三,美国的优势还能维持多久?
先看经济规模。
按2017年中美两国按美元计算的GDP,和假设未来美国每年增长3%、中国每年增长6.5%,两国汇率不变来看,10年内不论到时谁当总统,中国的GDP将达到美国的91%。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未来10年GDP难以维持6.5%的增速,美国也基本不可能有3%这么高,这可以根据不同的假设来测算,包括人民币的汇率。
美国的GDP有一定的水分。
比尔·盖茨曾在博客中发布了关于中美水泥用量的对比图表,他称,这些数据让人惊讶。中国在2011年-2013年期间用掉的水泥,比美国在整个20世纪用掉的还要多。2011年至2013年中国水泥用量达66亿吨,美国1901年至2000年水泥用量才45亿吨。
中国房地产的开工面积不知是美国的多少倍,但美国房地产创造的GDP规模却要超过中国。美国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拥有住房,但按美国的统计口径,这些家庭虽没有付出房租,也要按市价计算虚拟房租计入GDP(约占美国GDP的10%),中国则完全不算GDP。另外美国律师、医疗费用很高,贡献的GDP不小,但这既是美国国力的一部分,同时也构成了居民的沉重负担。
中国的GDP是高估了还是低估?恐怕是低估。
虽然近几年某些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动给GDP挤水分,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长期低于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GDP之和。
三次经济普查均上调了GDP。第一次经济普查后,2004年中国GDP现价总量修订为159878亿元,比最初快报核算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第二次经济普查后,2008年全国GDP总量修订为314045亿元,比原先的增加了4.45%。2014年经济普查结果公布后,中国2013年度GDP总量被上修了3088亿美元,增幅为3.4%。
中国GDP被低估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厉以宁2017年曾特意讲过:
一是农民盖房子在西方发达国家都计入GDP的,而中国农民盖房子统统不计入GDP;
二是家庭保姆拿的工资是不计入GDP的;
三是中国个体工商户,他们的实际营业额是倒推出来的。他们是包税制,实际比这个要大;
四是中国GDP的构成中,国企不到35%,外资企业不到10%,而民营企业可能超过55%。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GDP存在虚报的可能。实际上,这恰恰说明他们不了解中国。因为民营经济通常选择能少报营业额就少报,所以,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应该超过55%。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美国经济规模是17.4万亿美元,中国经济规模是17.6万亿美元,中国超过了美国。
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不少产品产量占全球的近一半。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美国工业产值2015年只有中国的66%。
2018年1月《华盛顿邮报》报道,2018年中国的零售总额可能达到5.8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万亿元,美国2017年为5.76亿美元),预计将会和美国持平,甚至超过美国。1月1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经济数据,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所以2018年中国零售也会超过美国。
所以中国的GDP大概10年左右的时间就要和美国并驾齐驱了,如按相同口径计算,则能早两年实现。贸易摩擦是双输,中美之间经济规模差距越小,美国面临的反作用力也越大,美国能长期和中国搞贸易摩擦?
再看技术。
美国对中兴的制裁、在加拿大对孟晚舟的拘捕,让不少中国人耿耿于怀,但美国相对于中国的科技优势,也保持不了太长的时间。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各国2017年科技研发投资情况进行的统计,美国、中国、日本排名前三,分别为4705亿美元、3706亿美元、1705亿美元,中国的研发投资居然达到了美国的78%。
而中国科研人员的工资要比美国低不少,完全在境内生成、消耗的科研材料和器材,也应该按购买力平价来估算实际消耗,加之中国的科研人员普遍比美国年轻,智商还不低于美国,所以按实际产能来算,中国的研发投入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大。最关键的是,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国的研发投入仍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美国则预期只能增长2%左右。
美国的科技实力仍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中国持续的投入下,美国在各个领域的领先地位会被不断缩小,部分领域的超越也已是事实而不是神话。
就比如超级计算机的芯片,在美国对中国封锁后,中国用自主研制的芯片照样实现了运算速度的世界第一;中国航母的电磁弹射正在迅速追赶;中国比美国的预期早了好多年,成功研制了第五代隐形战机歼20;中国自主研制的预警机在技术上也有一定独到之处;中国在高铁、核电领域的技术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
第四,美国能不能与全球盟友长期维持稳固关系?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主导性的影响力,除了美军、美元、高科技等看得见的东西之外,还有遍布全球的盟友。
得罪了美国,也得罪了这些盟友。而要和美国的这些盟友国家在某些关系上实现突破,也往往首先要过美国这一关。前者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整个西方都明确反对萨达姆政权,直接出军队或资金支持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后者如中国加入WTO,在和美国达成协议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谈判就开始加速。
如果美国要和中国维持甚至进一步扩大贸易摩擦,在两败俱伤的必然结果下,要想减少损失增加收益,就需要其盟友的支持。但特郎普上台后则是四面出击,强加对他国不利的条件,赤裸裸地要实现“美国优先”的目的。然而就目前来看,不论是出于国家的尊严,还是实际利益的考虑,多数美国的盟友国家并没有表现出宁可牺牲本国利益,也要全力维护美国利益的姿态。
加拿大贸然介入中美摩擦,对孟晚舟下手,已经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美国控制力更弱的其他盟友,恐怕很难步其后尘。
英国某政治家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美国的盟友国家愿意维持这种盟友关系,主要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如果美国单方面主张损友利己,则其盟友们未必会维持这种关系。甚至会有盟友为国家利益,违背美国的要求,和中国发展进一步的友好合作关系。
以菲律宾为例。菲律宾长期作为美国的小弟在南海上和中国纠缠不已,但新总统上台后,为了国家利益,选择结束和中国的对抗,发展合作关系。此外,面对中国发行的亚投行,美国不仅不支持,反而要求其盟友拒绝加入。但英国首先加入,美国其他不少盟友国家也选择了加入。
中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长期贡献了全球经济30%左右的增长。作为美国的盟友国家,选择与中国合作共赢,还是和美国合作与中国搞长期性的贸易摩擦?结论恐怕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可能完全消除,过去有将来还会有,但特朗普当局挑起的高强度摩擦,难以长期化。时间在中国一边,不应被90天之后如何如何吓破胆,更没必要为未来的“长期摩擦”焦虑;既要处理好当前的贸易摩擦,也要练好内功,为未来其他形式的中美博弈做好准备。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