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军:济南加莱芜,是否能比肩青岛?
【文/观察者专栏作者 高燕军】
1月9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和莱芜市的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划归济南市管辖,原莱芜市莱城区和莱芜市钢城区分别设立济南市莱芜区和济南市钢城区。同日,山东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情况。撤销地级市在我国的行政区划调整中是比较少见的,这也标志着山东省由原来的17个地级市减少为16个地级市,济南市由原辖8区2县调整为辖10区2县,总面积达到10244平方公里,人口870万。
莱芜市并入济南市
1 因钢立市
莱芜市的地级市建制可谓“命运多舛”,只维持了27年的时间。曾经的莱芜市是山东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面积仅2246平方公里,相当于济南市的约四分之一,下辖莱城区、钢城区共两个市辖区。莱芜市的建制很年轻,建国后,莱芜市曾作为一个县(莱芜县)长期隶属泰安市管辖,短暂划归济南市管辖,1983年撤县设县级市,1992年脱离泰安市管辖,升格为莱芜地级市。
莱芜之所以频繁的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从泰安的一个县变为泰安的一个县级市,然后升格成为地级市,最后又降格成为济南的市辖区,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钢铁工业在莱芜乃至山东发展的缩影,也是莱钢发展的缩影。
莱芜具有发展钢铁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莱芜铁矿是山东省境内富铁矿的主要产地,铁矿石储量居华东地区之首。其境内也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莱芜盆地。因此,莱芜素有“钢城煤都”之称。从东周时期开始,莱芜就是冶铁的重要基地。《山东通史》记载,唐代莱芜“铜铁并举,且产锡,为当时全国罕见”。宋、金、元、明等朝代都在莱芜设立了官方冶铁管理结构。
建国后,随着“小三线”建设的展开,山东省腹地也需要建设钢铁生产基地,以备战时国防工业用钢之需。1969年经杨得志上将选址、周恩来总理审批,在莱芜开始建设莱钢工程(“七〇一”工程)。1972年改名为莱芜钢铁厂。但由于动乱时期和国家调整,建成后莱钢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到1982年已连续亏损13年,累计净亏损值几乎相当于当初总投资的一半。直到1983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莱钢第一次实现了扭亏为盈,并带动了莱芜县的经济发展。也正是在这一年,莱芜县撤县成立莱芜县级市,仍归泰安管辖。
1988年时的莱钢
但当时莱钢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不仅面临着技术升级的迫切需要,而且莱钢三地办厂(泰安莱芜、泰安新泰和当时的临沂沂源)也有诸多不便。为了莱钢的发展,仅过了九年,1992年国务院批复,莱芜脱离泰安再次升格为莱芜地级市,同时将新泰、沂源的部分乡镇划归莱芜市,实现莱钢统一发展。
1993年1月16日《莱芜市报》关于升格地级市的报道
莱芜建市后,莱钢也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工艺得到提升。2005年左右,莱钢的发展到达顶峰,以营收301亿元位列“中国钢铁行业百强名单”的第六名,是当时山东省最大的钢铁企业。成为一名莱钢职工,是当时很多莱芜人的职业理想。
2 济莱的烦恼
由于莱芜市经济结构单一,缺乏活力和对外吸引力,经济长期严重依赖莱钢,受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较大。当钢铁行业不景气时,莱芜市财政收入容易受到波及。其次,莱芜过小的市域面积、过小的经济规模,也使得其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莱芜市GDP虽保持较高的增速,但总量常年位列山东省倒数第一名。从2018年上半年山东省GDP数据来看,莱芜市的GDP接近济南市中区,仅一个市辖区的规模。
近些年,在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莱钢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因素,其经济效益逐渐下降,而航空体育、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也未能发展成足够规模。2015年,莱芜市经济总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后钢铁时代,莱芜的未来如何走,亟待解决。
同一时间,济南市的经济规模在山东省内也十分“尴尬”。以省会城市在全省GDP占比的角度来看,济南市常年位列全国倒数第一,2017年济南市GDP在山东省占比仅9.9%,与此相比,成都占比 37.6%、武汉占比 36.7%。在全国其他各省都在做大做强省会城市时,济南市在全省占比几乎原地踏步。济南市GDP在省内也位列青岛市、烟台市之后,居第三名。省内也常有“中国青岛,山东济南”的笑谈(莱芜也常称自己“中国莱芜”)。在北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南有长三角一体化,青岛也在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背景下,济南好像正处于被边缘化的风险中。
在2005年规划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中,原本计划以济南和青岛为两个区域为中心,以胶济铁路相沟通,带动山东半岛发展。但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济南始终没有对周边形成足够的辐射带动力。济南人也常自嘲济南就是个农村“济村”。2013年山东省进一步提出以做大济南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支柱之一,济南的压力可想而知。2017年时任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大力推动省会发展,称“济南好,大家好;济南强,山东强;济南隆起,全省受益”。针对一省是否应该做大做强省会这个争议,王文涛认为未来各省间的竞争,就是核心城市的竞争。
王文涛对济南一处违建未拆除之前的照片谈到,济南像个县城就是这个感觉
山东省是全国较为少见“群象经济”,省内各市经济发展差距总体不大,虽有不平衡但没有明显的凹陷和空白地带。但“群象经济”是以国企为主的传统重工业领头,主导产业包括钢铁、化工、水泥、煤炭,“民营经济是短板”。这样的经济在全国快速增长阶段时助推山东经济规模一度超过江苏省位列全国第二,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后劲不足,甚至举步维艰。2018年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党的十九大后首个获批的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首个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发展战略。选择山东作为第一个综合实验区,必然与其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在这个方案中,重点强调了济青烟三市作为三个核心。在济南市确立了“北跨东延”的发展格局后,莱芜和德州齐河进入了济南的视线。
3 携手的选择
基于济莱各自的烦恼,济南将莱芜作为东扩的方向。同时莱芜融入省会济南市也势必较重回泰安市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济莱一体化”发展呼之欲出。
早在6年前的2013年,“济莱协作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当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从此“济莱一体化”建设成为山东省的重要工作方向。同年山东省印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这份旨在推进济南市发展、壮大省会城市经济圈的规划,将“济莱协作区”作为单独一章着重指明。而后几年,济莱陆续在交通、通信、医疗、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五个方面实现“同城化”,在公共生活方面先行完成了两市合并。
随着济莱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行政区划界线就成了障碍之一,行政区划调整往往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必有措施。青岛曾进行了多轮区划调整,而济南也在近几年频频发力,2016年章丘撤市设区,2018年济阳撤县设区。莱芜从2017年开始形成方案上报审批,并最终于今年获得批复。幽默的莱芜人可能说,终于把济南并入了莱芜,成为了莱芜的郊区,坐稳“京沪莱”(北京、上海、莱芜,也称“净胡来”)的三大城市地位。
位于莱芜市文化北路1号的市政府成为了新一轮合影留念的“名胜地” 来源:澎湃新闻
莱芜并入济南,对双方未来的发展有机遇也有很大挑战。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济南市的GDP规模稳稳地能到省内第二位,终于甩掉了“老三”的帽子戴上了“老二”的帽子,计划2020年迈入特大城市行列的目标也有望提前实现。济南市作为省会,也给莱芜疲软的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按照《莱芜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莱芜将积极承接省会副中心城市功能,并承接济南市工业转移。莱芜给自己的城市性质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与深加工产业基地、山东省会副中心、山水宜居城市。而纳入济南后,莱芜是否单纯成为济南市的产业转移地,能否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济南是否能将辐射带动力跨过泰山山脉到达莱芜,是否能比肩青岛,拭目以待。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