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为:在中国有能力坐飞机高铁,就相当于在欧洲有能力出境
【整理/观察者网韩京霏】
“我有时也在想一个更大的问题:怎么从西方这个指标体系中解放出来?有很多指标是在西方社会实践中,或者西方的自己的理论中产生的,实际上用到中国,往往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误读。
“比如西方国家经常用的就是出境人数。我们现在正式统计,2017年的中国出境人次是1.3亿,这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出境人数了,但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有点保守。因为我在欧洲长期生活过,欧洲都是小国家。我们从北京到上海,飞机是一个小时四、五十分钟,这个距离在欧洲至少走十个国家,对不对?所以在中国,严格地讲,从经济能力来说,凡是能够坐飞机、能够坐高铁的,都是有能力出境的。特别是用欧洲标准的话。”
2019年春运启幕,在外地工作的人们纷纷踏上回家旅途(图为1月21日上海虹桥火车站)
1月21日晚,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第三集播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在节目中谈及读懂中国,如何从西方的指标体系中解放出来?以下为张维为演讲稿摘选。
第三集视频截图
读懂中国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国家太大。我老讲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的国家,如果照人口规模来算的话,欧洲一个国家的平均人口,大概是1400万左右,中国是接近14亿,大致上中国是一百个普通欧洲国家加在一起的规模。
所以读懂中国往往面临一个“盲人摸象”的问题。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我摸到它的耳朵,我说它就像一个大的扇子,你摸到象的鼻子,你就说像一个圆圆的圆筒。
究竟如何真的读懂中国,首先就面临一个人均的问题。比方说天气预报说今天新加坡平均温度35度,那谁都懂,这个国家太小了,大概是北京的二十三分之一,上海的九分之一,因此这个35度肯定是非常准确的。
但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平均气温平均温度35度,谁都找不到感觉,因为这个国家太大了。东北是冰封雪地的时候,海南还是烈日炎炎。
所以有人说我们经济总量很高,人均GDP还比较低,这种解读方法其实面临一些挑战。
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社会指标总体上其实是不错的。比方说中国人的中位家庭净资产,特别在我们发达板块人口,已经超过美国了,老百姓的家底比较丰厚。
到2013年的时候,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中位净资产是122000美元,美国家庭的中位净资产当然就更低了,是7200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也就是50万元到84、85万元这样一个水平,而且是包括房产的。我想大家根据自己的常识,都可以大概知道拿到中国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实际上这些数据全是公开的,我们很多学者用都不敢用,他们不敢相信中国人怎么可以比美国人富裕。如果在美国生活过,你就会知道这是个常识判断,很多中国人比美国人生活得好。
另外从人均预期寿命、社会治安、人民对国家的满意程度来看,也会发现类似的情况。中国人均GDP根据官方汇率统计并不是十分高,但是我们的社会指标和百姓的满意度,总体在国际比较中还是比较高的。
这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一个角度是这正好证明了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另外还有一种解读,我觉得也是蛮重要的,即我们GDP的计算方法是有一些问题,至少跟美国人用的方法不完全一样。
比如我们农村有大量的经济活动,过去40年改革开放,我们农民兄弟的房子,从土房变砖房,变瓦房,变楼房。如果你去一些地方,我们农民兄弟有一些还在“种楼”,希望以后在拆迁征地款时候能够多拿到一点,等等。很多这些活动实际上没有算进去。
城市里边有很多街头小贩,这是很大的一个产业链,可能有城管去管一管,但我们也不计入统计范围,所谓“放水养鱼”。但这个在国外是都统计的,比如意大利,连贩毒、卖淫这种非正式经济也全部算进去。所以我想总体上,可能我们的统计方法,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对我们自己的GDP有所低估,虽然只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
我有时也在想一个更大的问题:怎么从西方这个指标体系中解放出来?有很多指标是在西方社会实践中,或者西方的自己的理论中产生的,实际上用到中国,往往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误读。
节目第三集“防止盲人摸象,中国模式如何保障新兴利益”已于1月21日播出
比如西方国家经常用的就是出境人数。我们现在正式统计,2017年的中国出境人次是1.3亿,这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出境人数了,但实际上我觉得还是有点保守。因为我在欧洲长期生活过,欧洲都是小国家。我们从北京到上海,飞机是一个小时四、五十分钟,这个距离在欧洲至少走十个国家,对不对?所以在中国,严格地讲,从经济能力来说,凡是能够坐飞机、能够坐高铁的,都是有能力出境的。特别是用欧洲标准的话。
另外一个我们经常听到叫**“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概念,我自己从来不用。世行的报告会讲,某年13个国家或经济体已经成功地越过了中等收入陷阱。我去看这是哪些国家,发现居然有赤道几内亚,还有毛里求斯。
我就想,这个麻烦了。因为赤道几内亚的人均GDP十来年前就超过北京、上海了,达到2万美元。但是因为非洲国家我走得多,赤道几内亚至少15年前时,它的城市居民还是一半连自来水都没有的。因为发现了石油,然后一些公司外国公司去投资了,一下子人均GDP就上来了。所以我觉得非常奇怪,这个跟超越中等收入陷阱有什么关系?
毛里求斯也是一样的,那是很小很小的国家,相当于我们一个县,靠经济旅游一项,它GDP就可以上来。但碰到一场危机,GDP就下去了。
所以我觉得跨国比较要有一个规模的概念,否则恐怕连读懂中国的门都进不去。把这些小国家跟中国放在一起比,有点像把大象和跳蚤放在一起,然后得出一些结论,这个很难令人信服。
小国家有小国家的长处,也有小国家的脆弱。我有很好的一个朋友是新加坡人,他就说,我们现在人均GDP是挺高,却如履薄冰。有一个“9•11”这样的事件,新加坡就完了。真是这样的。它不像中国,有承受各种各样的灾难的能力。像汶川地震这么大的事情,国家经济是纹丝不动的。
所以这是大小规模不一样而产生的特点。中国的特点,我概括为大国有自己的大国优势,它的回旋余地特别大。
把大象和跳蚤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我自己做政治学,实际上在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里边,西方主流学者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是读不懂中国。
以政治学为例,政治学者对中国的预测几乎都是错的。西方主流学者不仅没有准确地预测中国,甚至没有预测到苏联的解体,也没预测到特朗普的上台。西方主流的经济学者几乎都没有预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西方各种所谓社会科学想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套用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式,但现在看来无法解决人类社会这种丰富性、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所以我老说中国学者或者我们整个学界,应该结束为西方话语“打工”的时代,所谓“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解构西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
读懂中国,需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方法,需要超前地研究一些问题。究竟中国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的指标体系要做哪些改进,特别是现在“一带一路”中国以这么大的规模走向世界。了解发展中国家,了解非洲,了解拉美,了解西方,准确地把握,这样我们就形成一种真正的定力。这个定力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由东方卫视出品,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观视频工作室、观察者网联合支持的全新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于1月7日起每周一晚21:30在东方卫视播出。节目主嘉宾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用深刻的见解和富有思辨的语言,吸引着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关注时政问题,从而真正认识中国,定位中国,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