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深改5年,政治体制改革进展重大
作者:李君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这5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题目下,各个领域的改革从出台文件,到落实行动,令人目不暇接。受到高度关注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取得了重大进展,谱写了亮丽华章。
“不能邯郸学步”
要了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展,必须首先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体制改革理念。
针对有些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我们不能邯郸学步。”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不能离开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胡改乱改,而要永远记住“改什么、不改什么”这个“实质”性问题。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是正确的。但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如果我们也是按照这样“取代型”改革的方式去设计,则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我们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无论从建立的历史条件来讲,还是从制度的本质特点来讲,都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的民主制度,都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不是从别人那里照抄照搬过来的。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更好地完善这些制度,而不是用什么多党制、两院制去取代它们。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方向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什么是我们要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论述,最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对各个领域工作的全面领导。因此,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是党的领导制度改革。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五大任务:一是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包括加强党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也包括加强和优化党对各个领域工作的领导;二是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三是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归口协调职能,统筹本系统本领域工作;四是统筹设置党政机构,党的有关机构同职能相近、联系密切的其他部门统筹设置,实行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五是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十九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党自上而下推进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其抓手是“机构改革”,而实质是“领导体制和机制改革”。这一改革,其涉及面之多、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地方的机构改革已经进入收官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要建构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党的全面领导不同于过去那种以高度集权的方式对政权、市场、社会实行的“包办一切”的领导。这是一种全新的领导体制,贯彻了五大领导原则: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来领导国家,执行的是人民的意志。二是坚持以法治为基础。党的全面领导就是全面依法领导。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三是坚持以德治为保障。领导的权力越大,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约束也要越大,这样才能确保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是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而又不走过去“包办一切”领导体制老路的最佳选择。五是坚持党的自我革命。这是确保党在实行全面领导时防止公权私用等腐败现象的蔓延、始终坚持正确的用权方向的有力举措。
建构广泛多层协商民主制度化体系
这5年来,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推进力度最大的,就是在中国建构了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体系。
2014年12月2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意见》清晰、明了地勾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一个“6+1”的体系。这5年,“6+1”协商渠道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进展。尤其是政党协商、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成效显著。“每有大事,必相咨访。”2015年5月18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规定了政党协商的总体要求、基本形式及主要内容。中央领导同志每年都要召开4至5次专题协商座谈会,就重大决策认真听取并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从2015年至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相继印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成果累累。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已经有成套的经验。基层协商和政协协商一样,为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经验。现在,各地城乡社区协商民主已经成为基层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有效渠道。
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民主通道,享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一决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定性为“姊妹篇”。特别是,他明确地说过:“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开创了依法治国新局面。比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健全地方立法制度,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等,都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特别是,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对于进一步加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更加有效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走向法治的中国,必定是造福老百姓的中国。且不说别的,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念斌案、张氏叔侄案……一个个冤假错案的昭雪,就让人们享受到了正义阳光的温暖。仅2013年到2017年,我国各级法院就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7件61人,并依法宣告4032名被告无罪。
综上所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并非有些人胡说的“滞后”“没有改”,而是坚持不懈、持续推进,正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作者是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