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电影首先是艺术,不能庸俗化
作者:刘金祥
当下的中国电影界有这样一种倾向,鉴于市场化进程几乎将众多艺术形式都打上商业印记。很多人试图让电影从沉稳平静的纯艺术世界里纵身跃出,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电影产品首先是一种文化产品、电影产业首先是一种文化工业,主张艺术属性只不过是电影工业为了开发文化市场、赚取更多利润而采取的一种营销策略,不约而同地强调在艺术与市场二者关系中,市场永远对电影发挥着支配和主导作用。电影的价值应以受众数量和票房收入加以衡量和裁断。
衍生上述商品拜物教的电影观念,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影响向各个艺术领域的特殊文化语境渗透密切相关。包括电影创作者和电影批评家在内的一些艺术家,面对工业、政治、艺术这三种观念的角逐,面对纷杂而喧嚣的话语较量,好像越来越失去了自信心和独立性,逐渐放弃了人文主义立场。
对于一个现代电影工业体系内的操作者或者对于一个电影业商人来说,认为电影首先乃至仅仅是一种产业、一种产品,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他作为投资人关心的当然首先是投资回报。但是,如果把电影的工业本位、商品本位作为一种主流理论、一种主导观念加以提倡,并意欲借助电影市场化进程掌控电影理论的话语权,甚至嘲笑和否定电影的艺术本位观,这种以“媚俗”为表征和统摄的电影观念,无疑会加速电影的庸俗倾向,使电影界陷入媚俗的电影生产出庸俗的观众,庸俗的观众再促进更媚俗电影的循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对于一个电影艺术工作者而言,在电影观念上应该自觉坚定地秉持电影首先是一门艺术,因为电影艺术家面对的是艺术创造而绝非普通的商品生产。电影是一种产业与艺术、商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文化产品,对于电影产业来说,这种对立统一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但对于电影艺术来说,这种对立统一则是完全以艺术价值为最高原则的。只有这样,电影才能与其他产业拉开间距、保持独立性,并以这种间距和独立性来维护电影的艺术品格,也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够在政治、工业、艺术这“一仆三主”的境遇中,始终保持和维持一种必要的健康的张力和平衡。(作者是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