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一带一路如何绘好工笔画
作者:王义桅
“一带一路”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不仅承载着古丝绸之路的光荣与梦想,而且正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不确定性挑战、实现各自发展战略和追求美好世界秩序的共同探索,必须站在这一时空背景下看其成就与前景。
自2013年被提出至今的6年多时间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认同日益增强,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影响力持续扩大,甚至成为应对世界不确定性的再保险。不久前,《国际金融论坛 中国报告2018》公布的全球首份“一带一路”问卷调查报告表明,63%的受访国家中央银行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极其重要,是过去10年最重要的全球倡议之一。
回顾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加紧迈向深耕细作。然而,从一些境外高铁建设项目暴露出的风险和挑战看,今后一方面要通过示范项目的建成来增强沿线各国民众的信心,通过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方式,逐渐建成大合作的格局。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思维,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走上去”。不仅要与各国、各经济体的中央政府打交道,还要与地方政府密切沟通配合,在项目开始之前就做好政策沟通,主动协调与各种社会团体的关系,充分尊重当地社会习俗,推进项目落地生根。
此外,在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的角色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是从之前主要由中央政府层面的国家合作和政策沟通、国有企业“走出去”,发展到同时鼓励地方、私人企业积极参与;二是从原来的规划引领角色,发展到共商共建的合作方;三是从原来的政治、经济合作交流,发展到人文、民心的沟通。
这些转变体现了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既要摸着石头过河也要有顶层设计,既要双边还要多边,既要达成共识还要机制化。中国的角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我国需根据当地情况,遵行区域一体化的国际标准。
展望2019年,“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将承接新的任务,面临新的难题和挑战,特别是中美博弈、WTO改革,世界不确定性风险加剧,“一带一路”建设撬动全球、地区治理结构与利益链条,导致债务风险、环境、劳工等指责不绝于耳。为此,要重实淡名——不要什么都冠以“一带一路”,更重视互联互通之实,充分认识到所在国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二元性,更加重视软联通,处理好所在地区、国家内部利益分化,遵循国际规则和市场原则,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高标准,更加精致、扎实地搞好“一带一路”建设。
最后,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唱响“4M”主题:Multilateralism(多边主义)、Mutuality(互联互通性)、Market(市场)、Merchant(商人),创造条件激励更多私企、地方参与,注重案例、数据库建设,做好项目风险评估,推进功能性机制化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2019年取得更加丰硕的成绩。(作者是人大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