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给多尔衮定罪,康熙和雍正都不敢翻案,为何乾隆敢为其平反?_风闻
史遗-史遗官方账号-2020-01-01 16:22
作者| 史海烂柯人
来源| 史遗
清王朝是格外讲究“祖宗成法”的,凡遇大事小情,都喜欢根据参照祖制。作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以世祖爷的身份成为后世子孙们效仿的楷模。尽管康雍乾三帝在影视剧中“曝光率”极高,但就影响力而言,历史上的顺治皇帝,却毫不逊于他们三人。
不过,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顺治给多尔衮定下谋逆之罪,追回其一切封号,并不准为其求情鸣冤,后继的康熙、雍正两位强势君主也从未敢质疑这桩冤案,但乾隆却鼓足勇气,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给“义皇帝”多尔衮进行了平反。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段历史。
多尔衮之死与获罪
在努尔哈赤的子嗣中,十四子多尔衮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早在天聪二年时,多尔衮便因跟随努尔哈赤征讨多罗特部有功而被赐以“墨尔根岱青”的称号。
墨尔根岱青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善射的智者。多尔衮精通骑射,且足智多谋,在跟随父兄征战的过程中得到了历练,也立下了许多战功,后来成为了明清鼎革之际的关键人物,并亲自谋划和实施了清军入关的战略行动,为清朝夺取天下立下了大功。
然而,在顺治六年时,多尔衮却遭受了一次较为沉痛的打击。这一年的十二月,王妃博尔济吉特氏去世,令多尔衮心中颇为悲恸。直至第二年时,多尔衮依旧没有走出丧妻的阴影:
王寻以悼妃故,有疾。锡翰与内大臣席纳布库等诣第,王怨曰:“顷予罹此莫上之忧,体复不快,上虽人主,念此大故,亦宜循家人礼,一为临幸。”——《清史列传·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在顺治七年七月因过度追思王妃重病,心中十分苦闷。当时,顺治却没有前来探望,这令多尔衮发起了牢骚。他甚至当着锡翰等人的面,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数月后,怏怏不快的多尔衮,带人去塞外射猎,结果原本就身体欠佳的多尔衮,不幸受伤坠马,不久死在了喀喇河屯,享年三十九岁。得知多尔衮死讯,顺治帝大为震惊:
上(顺治帝)闻震悼,亲率王、贝勒、大臣缟服迎奠东直门外,……议以王嗣子多尔博袭封亲王,俸禄视诸亲王三倍。——《清史列传》
顺治对多尔衮的礼遇可谓前所未有。不仅如此,他还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并定庙号成宗。如此一来,多尔衮成了“义皇帝”,并享有庙号,实际上与皇帝无异。然而,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旧部苏克萨哈和詹岱等人,突然于顺治八年二月告发多尔衮有谋逆行为:
二月,苏克萨哈、詹岱等首告王(多尔衮)薨时,其侍女吴尔库尼将殉,呼近侍罗什、博尔恵、苏拜、穆济伦,告以王曾制八補黄袍,令与大东珠朝珠、黑貂褂潜置棺内;又王欲于永平圈房,以两旗官兵移驻,与都统和洛会等共定逆谋,因出猎稽迟未行。——《清史列传》
按照苏克萨哈等人的告发,有个叫吴尔库尼的侍女,在为睿亲王殉葬前向近侍罗什告密,说多尔衮制作了八補黄袍等僭越之物,并命人将其偷偷置于棺内;另外,苏克萨哈他们还称多尔衮打算在永平圈地建房,将自己统领的两旗官兵移驻到此,并与都统和洛会等商定好兴兵某乱,结果因为出猎耽搁延迟,未曾实施。
在苏克萨哈等人站出来告发后,不少人纷纷站出来对多尔衮诟病指摘。最终,顺治态度陡然转变,给多尔衮定下了谋逆之罪:
诏削爵,撤庙享,并罢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黜宗室,籍财产入官,多尔博归宗。十二年,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精奇尼哈番许尔安各疏颂王功,请复爵号,下王大臣议,长庚、尔安坐论死,诏流宁古塔。——《清史稿》
多尔衮生前、死后的一切荣耀皆被追回,由大清的功臣陡然成了罪不容诛的逆臣。顺治惩治多尔衮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比如彭长庚等人上疏请求恢复多尔衮的爵号,结果被下狱治罪,虽然没有被处死,还是落得个被流放宁古塔的悲惨结局。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的筹划和实施
鉴于顺治帝对多尔衮案的态度坚决,此后康、雍两位皇帝均未敢对此案关注。不过,时隔一百多年后,乾隆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多尔衮平反。
不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清朝是一个尤为看中祖宗成法的朝代。即便此时乾隆皇位稳固,有着盛世明君的光环,他也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所以,在正式给多尔衮翻案前,他在乾隆三十八年,试探性地颁布了一道谕旨:
睿亲王多尔袞当世祖章皇帝冲龄践祚时,摄政有年,威福自专,不能恪尽臣节。身殁之后,因其属人首告,经诸大臣定罪除封,成案具在。第念我朝定鼎之初,睿亲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劳未可尽泯。今其后嗣废绝,而茔域之在东直门外者,岁久益就榛芜,亦堪悯恻;着交内务府派员往视缮葺,仍为量植松楸,并准其近支王公等,以时祭扫。用昭朕笃年成勋之意。——《清史列传》
乾隆的谕旨算是释放出了一个明显的信息:多尔衮不能一概抹杀。而这道旨意发布后,王公大臣们也大抵理解了圣意,加之乾隆并未否定顺治帝的定论,故而事情进展得也相对顺利。按照乾隆的设想,在不触及世祖章皇帝权威的前提下,是可以逐步还多尔衮一个清白和公道的。
到乾隆四十三年时,适逢国史馆修史。此时,乾隆正想给一些历史问题做一个总结,其中便包括如何给一些获罪宗室王公定位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的乾隆,才下定决心给多尔衮平反。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乾隆颁布了为多尔衮平反的谕旨。在谕旨的后半部分,乾隆再次为多尔衮盖棺定论,并彻底为其平反:
王(多尔衮)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荩,感厚恩,明君臣大义。乃由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岂可不为之昭雪?宜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配享太庙。依亲王园寝制,修其茔墓,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爵世袭罔替。——《清高宗实录》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乾隆认为多尔衮深明君臣大义的忠臣,只是因奸人诟病才构成冤狱,必须要为之昭雪。因此,乾隆恢复了睿亲王的封号,追谥号为“忠”,配享太庙,并按照亲王的规格修葺坟墓,由太常寺主持春秋祭祀等。如此一来,这桩持续了一百余年的冤案,终于沉冤昭雪。
乾隆敢于为多尔衮平反的原因分析
多尔衮案实为冤案,既然乾隆能够窥见端倪,那么康雍二帝自然也不会概不知情。只是,让多尔衮昭雪,势必会触及顺治帝的权威,此事是具有很大的政治风险的。不过,为何康熙和雍正都不敢做的事,乾隆却敢做呢?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大概有两点原因最为重要:
首先,多尔衮案实为冤假错案,且睿亲王是清朝的功勋,其忠心是显而易见的。
多尔衮不仅善于骑射,骁勇善战,而且还极具政治韬略。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正是多尔衮抓住了机遇,拉拢吴三桂,果断做出了挥师入关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多尔衮在进关之初,还特意盟誓,显示出了颇为卓越的政治智慧:
“此行除暴救民,灭贼以安天下。勿杀无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清史列传》
当时清军是以为明朝复仇为由入关的,加之清军入关之处,多尔衮对军队约束较严,所以并未遭到太过激烈的抵抗,保障了清军的顺利入关。作为清军入关的谋划者与实施者,多尔衮可以说是清朝定鼎北京的第一功臣。
多尔衮任摄政王时颁布的谕告
在乾隆看来,多尔衮不仅功勋卓著,而且是清朝的忠臣。这一点,在乾隆谕旨中说的十分清楚:
夫睿亲王果萌异志,则方兵权在手,何事不可为?且吴三桂之所迎,胜国旧臣之所奉,止知有摄政王耳,其势更无难号召……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以敛服僭用明黄龙衮,指为觊觎之证,有似情理乎?!——《清高宗实录》
按照乾隆的说法,如果多尔衮想要谋反,完全可以在生前实施。清军入关之前,多尔衮已经是大权在握,完全可以将年幼的顺治撇在一旁,由自己登上皇位。而且,在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时,也只有多尔衮的威名才被汉人所了解。乾隆甚至断言:他多尔衮不在占尽优势时去谋权篡位,为何留下僭越的把柄让自己身败名裂呢?在乾隆看来,所谓的谋逆证据,原本就是不合情理的!
其次,乾隆处处效法康熙,却又自恃更胜一筹,为多尔衮平反,实则也是一种变相的夸耀。
众所周知,乾隆自登基开始,便处处效法康熙,甚至许下过宏愿,在位时间绝不会超过圣祖。历史上的乾隆处处效法康熙,似乎都是在以康熙作为楷模。不过,乾隆却是一个颇为自负的人,在他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能做得更为优秀。
面对康熙和雍正都不敢触及的多尔衮案,乾隆却敢于去为之昭雪,便是一项最好的证明。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为多尔衮平反,仅仅是一个开始。由于清初政治斗争尖锐,一些原本有功的宗室王公多有获罪甚至未得善终者。
乾隆后期,有心对立国以来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故而才在国史馆修史之际为多尔衮等人平反。当然,即便乾隆将多尔衮案定为“冤案”,却并未否定顺治帝的英明神武,正如他在谕旨中提到的,构成此桩冤案的,主要是“宵小奸谋”。
参考资料:《清高宗实录》《清史稿》《清史列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