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党的一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_风闻
镭射-诚者,天之道也。2020-01-01 14:13
12月3日,我在观察者网站发表了https://www.guancha.cn/LeiShe/2019_12_03_527145.shtml一文,用陈经的话说:“阅读量还不错。”到12月13日,共有294条评论。从这些评论来看,有不少网友对我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的共同点,就是都认为工业党不是中国独有的,更不是当代中国独有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认为工业党不是什么新东西,历史上早已有之,比如美国历史上的技治主义;二是认为洋务派就是中国早年的工业党;三是认为除了中国,还有其他国家,比如德国、日本、韩国也有工业党,或者是历史上有过工业党。下面,我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认为,工业党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基于唯物史观,工业党的核心观点是:只有社会获得了进步,人的普遍进步和解放才是可能的。而社会的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由技术水平决定。一个社会所拥有的技术水平,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的核心因素。凡是认同这一核心观点,即:“社会形态由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力由技术水平决定”的,都可以被视为是工业党。基于这一认识,工业党所认同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发展模式,更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产业,而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最高价值”这一价值取向。至于发展模式,那只是具体实现方式而已,是可以选择和变化的。
我认为,这里的关键有两点:
第一,工业党认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应该、也只能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上。这是因为,根据唯物史观,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其中,生产力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反作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意识形态,是基于社会形态的;而社会形态,又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因此,社会意识形态,与其所属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必然是相当的,不可能存在生产力水平低下,而社会意识形态却超前的情况。即使从外部输入相对超前的意识形态,也会因缺乏社会基础而无法立足,除非对其进行相应的本土化改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工业党认为,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必然导致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原因同上: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必然会有新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必然会产生新的社会形态,新的社会形态必然催生新的意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发展,进而导致社会形态的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因此,在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上,维持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样是不可能的。
基于以上观点,工业党诉求的核心,就是发展生产力(含科技),整个社会的活动,都应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因为社会文化与生产力必然相互匹配,因此只有生产力的进步,才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社会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根据工业党所持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只有实物生产才能创造价值。到目前为止,人类最有效率的实物生产,是工业化生产。因此,工业党的这一诉求落实到具体政策实践中,就是三个字:“工业化”。这也是工业党被称为“工业党”的直接原因。
工业党所说的“工业化”,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用机器碾米”之类,而是以发展马前卒所说的“用机器制造机器”的能力为核心的系统工程。整体来说,它包括如下四个层次:
它的第一层,是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体系,它是“用机器制造机器”的关键所在;它的第二层,是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它的第三层,是依法治国的社会治理体系;
它的第四层,也是最高层,是以理性主义,比如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几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要建设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就需要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对国民进行培训,培养出有文化、守纪律的工业人口;要运转这样的一个制造业体系,社会运转就必须遵循依法治国的原则,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鉴于意识形态对技术发展会有反作用,因此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以理性主义为核心,不能是任何宗教或其他形式的神秘主义。因此,第二层的“教育”是有具体内涵的,按照这个标准,宗教学校毕业生不算“有文化”。
理清了这些之后,就可以回答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几个问题了。
先谈“技治主义”。技治主义(technocracy)一词为美国工程师史密斯于1919年首次提出,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凡勃仑。这个理论主张由技术人员,也就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政府来管理社会,以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美国学者T.Roszac对“技治主义”的理想社会作出了这样的描述:“在该社会中,统治者通过诉诸技术专家证明他们是正当的,而技术专家转而诉诸科学的知识形式为他们自己辩护。超出科学权威之外,没有什么可诉诸的。”从T.Roszac对“技治主义”的理想社会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工业党和技治主义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技治主义关注的是统治权问题,而工业党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人的普遍进步和解放。
再看第二个问题:工业党和洋务派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回答很简单:洋务派也搞工业,但他们当年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当时清朝既有的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而工业党则恰恰是着眼于改变——工业党要求整个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型到现代工业文明。这是因为,工业党的终极目标,是让人能够过上更舒适、更有尊严的生活。这两个目标的根本性差异,落实到具体实践上,就是:清朝的洋务派只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因此只满足于获得“制器之器”的能力,这里的“制器之器”,仅仅指的是制造洋枪洋炮的设备;而工业党的核心要求,是具备“用机器制造机器”的能力。因此,工业党要求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用进口设备制造洋枪洋炮。这就要求整个社会从生产方式到社会形态到意识形态全方位的改变。这和洋务派完全是南辕北辙。
弄清楚了第二个问题,再回答第三个问题就容易了:除了中国,其他国家,比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曾经经历过工业化的国家也有工业党,至少历史上有过工业党。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他们没有。现在没有,历史上也没有,虽然他们在历史上也经历过工业化。这里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英国和美国。虽然他们经历过工业化,英国还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但在这两个国家,工业只是因为其商业价值而存在,推动工业化的唯一因素是制造业是为商业服务,制造是为了赚钱。正因为如此,在这些国家里,工业对工作人口的吸引力远不如有更高商业价值的产业,如后来兴起的金融业与IT服务业。因此在这些产业兴起后,这两个国家都先后开始并经历了“去工业化”进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没有工业党存在的社会基础。
另一种是德国和日本。他们也经历了工业化,但他们的工业化也是为了“用”,具体的说,是基于军事方面的具体需求。对这两个国家来说,早年发展工业和推进工业化的唯一原因是军队需要武器装备,为了满足本国军队与英美抗衡的需要,而完全没有考虑过具体的“人”的需要。因此,与19世纪中国的洋务派类似,他们也没有改变社会的意识。二战后,这两个国家成为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的成员,和美国一样,工业也只是因为其商业价值,作为商业的附属而存在。和英美一样,二战后的德日也没有存在工业党的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工业党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都没有先例,是当代中国所独有的一种现象。张维为先生曾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跳出西方传统的话语标准体系。工业党话语体系,就是一种与西方传统的话语标准体系完全不同的,由当代中国人原创的,极具生命力的全新话语体系。它的社会基础,就是著名网友wxmang在写于2009年的著名帖子《我接触的国内知识工人的近期思想动态观察》中所描述的“知识工人”群体。他当时就观察到,当时在这个群体中,对于“诸如国家的命运、中国历史定位、与西方的竞争关系、未来发展道路、向何处去”等等这些问题,暂时还没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答案,因此这些问题当时成为各种知识论坛和会议激烈辩论的焦点,是不奇怪的。十年过去,现在回头看,可以说,工业党思想体系,就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观察,以及网络和现实讨论后,“知识工人”群体对这些问题所给出的回答,是这个群体在对国家民族命运进行思考后,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归社会主义思想的表现。对此,早在1993年,著名学者何新先生在接受美国合众国际社驻京记者Nick Driver的采访时,就作出了预言。我将他的这段话摘录如下,作为本文的结语:
“请你注意,在中国知识分子里正在形成一种主流性的声音。这种主流性的意识形态或者声音,可以说正是认同于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西方的新闻媒介则称其为‘中华民族主义’。这种新的意识形态,正在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主流性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并不是绝对排斥西方影响的,但也拒绝盲目追随西方的影响。它的来源很复杂。它吸纳了本世纪初叶即‘五四’以后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一度成为前卫性思潮的那种近代人文主义、科技主义和民主自由主义思潮,也吸纳了本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但是放弃了这一思潮中的暴力主义激进斗争成分。还吸纳了来自中国传统儒家背景的某些价值观念。从这种融合中正在发展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这是一种我认为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在21世纪命运的新思潮。”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好友陈经、“张三”的帮助,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