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罽宾国——我国新疆人对南亚的征服_风闻
观察者网用户_233390-2020-01-01 09:13
现代阿富汗的主要地段——巴克特里亚,极其类似我国的新疆。处于多种强势文化交错的地带,受多元文化影响,自古至今,这里曾经受到过希腊文化、印度文化、突厥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的多重影响,也曾经出现过难以界定到底是“中亚国家”还是“印度国家”的罽宾国、大月氏帝国、贵霜帝国、伽色尼王朝、古尔王朝等地区霸权,其历史变迁非常复杂有趣,吸引了俺的注意力。
在希腊人统治巴克特里亚的时代,希腊文献记载,巴克特里亚曾经大举入侵印度,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夸张性地叙述说巴克特里亚征服了比亚历山大大帝时代还要辽阔的国土。
佛教典籍和印度的一些文法著作中,零碎地记载着孔雀王朝瓦解后,印度世界遭到了从北方来的外族“耶槃那”人入侵的事迹。这些零散记载都没有年代,甚至连简单过程都没有叙述,但也提到了一些线索。
巴登阇利的文法著作中,偶然提到了印度巽伽王朝(即中国史料中记载的“身毒”国,领土核心在摩揭陀,篡夺孔雀王朝后不能恢复孔雀王朝的疆域)的开国皇帝普士亚密多罗遭遇了北方来的新外族“耶槃那”的进攻。
而正好,在巽加王朝很快衰落后的时代(公元前二世纪之后),印度西北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以南的大片区域上,出土的通行钱币显示,这里曾经有一个强大的外族统治者,统治了这庞大的领土,而这个外族统治者,就是希腊文献记载的希腊人、巴克特里亚的将军米南德:
米南德(弥兰陀王)钱币
而正好,佛教经文中也记载了,曾经有一个在不明时间统治了印度的“耶槃那”人弥兰陀王。而这个弥兰陀王,正好和“米南德”的名字吻合,“耶槃那”人,自然也就是巴克特里亚的希腊殖民者了。
米南德在征服印度后,巴克特里亚的国王德米特里欢喜地迁都印度,准备做印度皇帝。然而后院起火,留守巴克特里亚的军阀攸克拉提德斯拥兵反叛,以臣服塞琉古帝国的代价在巴克特里亚称王。
拥兵造反的新巴克特里亚国王——攸克拉提德斯的钱币
兹后德米特里国王不知所踪,根据钱币、铭文及佛教经文的零碎记载,巴克特里亚所征服的印度领土已经被米南德(弥兰陀王)统治了。
但是,造反的新王攸克拉提德斯也遇到了麻烦,那就是一老一新两个游牧蛮族。
一个,便是老敌人,西北方的安息国(即波斯帝国帕提亚王朝),安息人并非波斯人,而是波斯边缘的大益游牧人,此时依然保留游牧习气。安息人的进攻,使巴克特里亚在西部丧失了许多国土。
希腊人的老敌人——波斯人的亲缘蛮族安息人
一个,则来自东北方向,是翻越帕米尔高原来的新敌人——伊塞顿人。
从我国新疆出走中亚的伊塞顿人
安息人一直就是希腊人的敌人,安息人和塞琉古帝国、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战争也打了好长时间了,这个强敌自不待言。伊塞顿人希腊人也早就有了解,一般都归入广义的塞人之中,据希罗多德记载,马萨格泰人(曾经杀死过波斯的居鲁士大帝的那个游牧民族)就是被伊塞顿人击败后迁徙中亚的。伊塞顿人则是被阿里马普斯人击败后迁徙到大略伊犁和伊塞克湖一带的。
而正好……中文文献里虽然找不到什么阿里马普斯人,但记载了在月氏、乌孙之前,生活在伊犁的主要人群,是塞人,也就是一般说的伊犁塞人。
也就是说,希腊人记载的伊塞顿人,很可能就是我们记载的伊犁的“塞种”。
在谭其骧的秦朝历史地图上,我们还能在新疆边缘找到他们的标注:
伊塞顿人为什么要迁徙呢,因为他们遭遇了更东方的游牧民族月氏人的进攻,《汉书》记载“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悬度,古代帕米尔高原通往巴克特里亚的一处隘口)。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
因为匈奴崛起,击败了曾经中国边缘游牧民族中最强盛的月氏。月氏被迫西迁,西迁到伊犁后,大月氏击破伊塞顿人,杀死塞人国王。鹊巢鸠占,在别人的领土上延续了自己的国家。
被月氏人击败的伊塞顿人,不甘心受月氏的统治,于是有部分南迁帕米尔高原,并在帕米尔高原集结了四个部落的力量。根据希腊人记载,这四个部落分别名叫:asii、tochari、pasiani、sacarauli。
这四个部落,余太山老先生猜测,分别是中文记载的“允姓之戎”、“吐火罗”、“月氏”、以及莎车国。
吐火罗和莎车国的推测可能还靠点谱,允姓之戎和月氏……这个有点离谱了,谐音都不谐音。而且余太山老先生在解释pasiani时为了能拼写成月氏的古音,认为p是g……
不过从此后的西域小国林立的角度看,伊犁塞人或者说伊塞顿人可能并没有统一的政权,大月氏是横扫了这里,杀了最强大的一个国王而已。大月氏人要从甘肃迁徙到伊犁,肯定会路过吐火罗人生活的新疆中部和东部区域,或许便赶跑了一股吐火罗人。
到了大月氏霸占伊犁后,这伙逃难的吐火罗人和其他被大月氏赶出家园的塞人选择了结盟,结盟的塞人中可能有还没有被月氏灭亡但危若累卵的莎车国,以及其他两个暂时不知道来源的塞人部落或者小国。四家合力后,他们选择不跟月氏人为敌,而是翻越帕米尔,西迁中亚。
所以说,入侵巴克特里亚的所谓伊塞顿人四个部落,其实大概是三个伊塞顿部落、一个吐火罗的部落。
四个部落在大约公元前二世纪中后期,忽然出现在帕米尔山口,然后先西进攻入费尔干纳,再南下直捣巴克特里亚,最终灭亡了希腊人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大约,是三个部落的伊塞顿人习惯游牧,喜欢费尔干纳和帕米尔,而吐火罗那个部落则已经适应定居,所以入主巴克特里亚。于是我国史料就从此把巴克特里亚叫大夏(吐火罗的一种音译)了。
然而这四个部落也并非一条绳,他们在灭亡巴克特里亚王国后开始互相攻伐。巴克特里亚王国虽然灭亡,但是巴克特里亚的旧势力依然存在,于是此时的巴克特里亚和费尔干纳,就处于一种在汉人看来“无君长”的混乱中了。
大概过了十来年,正在勾心斗角的伊塞顿三部和吐火罗一部以及巴克特里亚的旧贵族势力们,忽然发现……从费尔干纳方向,大月氏人来了……
……
……
原来,乌孙和匈奴联军杀入伊犁,月氏人再次大败。抱着薅羊毛的心态,月氏王下令集结力量再次西迁,至于往哪儿迁呢?反正跟着被他们撵走的塞人走的方向就行了嘛……
接着,大月氏就此攻入了费尔干纳,然而选择费尔干纳作为新的家园。大月氏的兵峰又直抵巴克特里亚,巴克特里亚境内的各种土著势力纷纷投降,于是大月氏在巴克特里亚分封了五个土著军阀为翕侯,羁縻了巴克特里亚。
而此时,还盘踞在帕米尔高原边缘的悬度的一股塞人,又收拢了一些逃难塞人继续南迁,最终在克什米尔周围,一个叫毛乌斯maues的塞人首领,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罽宾国。
罽宾钱币上骑马的毛乌斯国王
《汉书》记载: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毛乌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其信息,但他的钱币流通于印度西北,可见即便不是他本人,他的子孙也完成了征服北印度的伟业。而他的子孙呢,则出现在了罗马和汉朝双方的史料中。
毛乌斯的儿子乌头劳(Vonones)自恃自己是印度皇帝王中之王,多次劫杀汉朝使者。乌头劳死后,汉朝派文忠出使罽宾,文忠联合希腊裔的军阀阴末附(此人对应钱币学上的谁还有争议),推翻了乌头劳的儿子,扶立阴末附。阴末附接受汉朝册封后,正式成了罽宾国的新国王。也就是国际史学家称呼的“印度-塞人王国万王之王”。